智库研究论中国智库的国际传播新媒体矩阵:现状与未来

文丨庄雪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新媒体平台在国际传播中的比重,越来越多的受众接收信息渠道已经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平台上,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智库已经完成新媒体平台布局,中国智库仍处在起步阶段,如何改善中国智库的国际新媒体传播,对中国国际形象建设、国际话语权抢夺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中国智库在国际主流传播平台上的账号开设及运营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同时对比美国智库新媒体矩阵建设和运营情况,发现中国智库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文章最后建议,在智库运营经费和预算结构上,应对国际新媒体传播有所考虑,包括设置国际新媒体传播官方排名;利用已有官方和外宣媒体对智库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建立中国智库访问外网审核备案机制,创造政策条件和技术条件等。

1引言

2中国智库建立国际传播矩阵的必要性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国发表数十次重要演讲,进一步明确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和态度,直面问题,主动发声,创造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也对中国智库建设国际影响力提出更高的要求。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迫切需要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当前国内外各项智库排行逐年加大对智库的国际影响力的评价比重,除了在外媒发表文章、接受外媒采访外,外文网站建设、国际新媒体平台等受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在全球化时代,尤其是进入5G技术不断成熟的大数据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平台也逐渐成为智库国际传播主要阵地。

3中美智库国际新媒体传播矩阵建设对比

3.1中国智库国际新媒体传播平台情况

为了更加直观了解中国智库在国际新媒体传播平台的运营情况,不产生遗漏,且能将各类型智库均覆盖到位,根据国家公布的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名单及智库参与国际交流的情况,笔者选取40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国际传播情况进行分析(此次统计将中央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账号分开查询统计)。40家智库具体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编译局、新华社、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盘古智库、复旦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察哈尔学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40人论坛、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观智库。为使目标数据更完整,笔者选取了Twitter(推特)、Facebook(脸谱)、Youtube(优兔)、Instagram(照片墙,简称IG)和LinkedIn(领英)5个平台进行统计。

经过5个平台上对账号进行搜索,笔者所选40家智库,在国际主流新媒体传播平台开设账户的共有14家,其中,仅在一个平台开设账号的有5家智库,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占比为12%。在2个平台开设账号的有4家智库,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盘古智库和中国金融40人论坛,占比为10%。在3个平台开设账号的有1家智库,为国观智库,占比为2%。开设4个以上平台账户的能形成国际传播矩阵的,仅有4家智库,分别为新华社、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察哈尔学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占比合计为9%。更多的是占比高达65%的27家智库,并未在任何国际主流传播平台开设账号。具体见表1。

3.2美国智库国际传播平台账户情况

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TTCSP)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20》显示,2020年美国是拥有世界上最多智库机构的国家,共2,203家,中国智库以1,413家位居第二。根据美国智库成立时间,我们选择了成立时间超过30年的13家美国智库在新媒体平台开设账号情况进行了检索,结果显示,选取的大多数美国智库在国际主流平台均已经搭建成新媒体矩阵,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见,除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未在IG平台开设账号外,其他智库均十分重视新媒体传播,并已经完成了新媒体传播矩阵的搭建。当然,美国智库重视新媒体矩阵平台的建设,提高自身影响力并非其单一目标,更重要的是在提高社会影响力后对于智库吸引资金有重要作用,詹姆斯·麦甘认为,“网络的发展加剧了资金问题,……全天候媒体和网络有助于提升智库形象,使智库能够获得更大范围、更多样化的受众,能以较低的成本传播其出版物。非营利组织的繁荣发展促进了智库和地方、州和国际层次的非政府组织的合作,网络化有助于新机制的运用,从而更有效地影响政策和传播至更大范围的受众”。社交媒体以其特有的参与性、开放性、自我性和特区性等特征,大力改变了普通人的政治参与状况,在美国的最典型案例是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及后来著名的“Twitter治国”现象的出现。史汀生中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埃伦·莱普森认为智库以知识经纪人的能力发挥了各种桥梁作用,其中包括智库为政府向社会大众解释当前政策,他在《美国智库与政策建议:学者、咨询顾问与倡导者》中写到:“在信息时代,为了更快地传播思想和评论,智库必须付出一些代价来调整自身的技术和风格。在发布新思想或及时反映时事这方面,与受众交流更为频繁的电子邮件、网站、电话会议和优先级别更高的专栏已经取代了传统方式和其他费时较长的研究成果,包括出版书籍、季刊、时事通讯以及其他印刷资料。”

3.3中国智库账号更新情况分析

基于特朗普“Twitter治国”引起人们对Twitter平台的关注,我们选取Twitter平台上中国智库发布内容作为观察对象。国家高端智库之一新华社具有媒体属性,与其他智库在属性上有所区别,我们暂不将其发布内容作为观察对象。从账号开设上看,本文考察的39家智库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察哈尔学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40人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盘古智库、国观智库等7家智库在该平台开设了账户。以2020年全年发布数量统计来看,全年零更新的智库有2家,分别为盘古智库和国观智库;全年更新100条以内的有1家,为察哈尔学会;全年更新超过200条的,有1家智库,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全年更新超过400条的有1家智库,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全年发布条目超过1,000条的有2家智库,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和中国金融40人论坛。从发布内容上看,机构活动动态、机构活动邀请嘉宾观点和研究内容占其发布内容的大多数。中国金融40人论坛多为宣传自身研究观点、举办活动信息及参会嘉宾研讨观点,一个内容经常会拆分成6~7条单独条目进行系列发布。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内容多为智库举办活动和自身研究观点,此外,2020年下半年开始逐渐增加了“中国故事”等相关内容。中国金融40人论坛、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所发布信息中,各含一部分条目是阐述中国立场、讲述中国故事的内容。

3.4美国智库账号更新情况分析

笔者关注到,美国多数智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更新数量较多,因此选取了2021年1—2月间连续30天美国智库在Twitter上的账号更新情况,以做统计和比较,见表4。

从账号开设发布频率上看,笔者所选取的账号已经全部开通了Twitter账号,对账号每日发布条目进行核对,可以发现,美国智库每日在Twitter发布信息的频次是非常高的,发布数量最少的是美国亚洲协会,平均每天2.4条信息;发布数量最高的是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平均每天达到18.4条。

从发布原创内容来看,美国智库又以发布智库机构研究观点为主,机构动态为辅。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约翰·雷西亚对此也有相关表述,他说:“智库行业最终的成败取决于它们在媒体时事报道中脱颖而出的能力,媒体中的白噪音可能会不适当地影响领导人公开评判各种思想。”彼得·德鲁克也表示,“智库的工作就是改变思想”。即用智库的思想改变社会思想,采用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正是达到这种改变的好方式。笔者在搜索以上智库发布内容时,发现一个几乎存在于上述所有智库的共同特点,即美国智库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就同一研究成果或者研究观点,进行多次转发,30天内转发次数个别竟高达10遍以上。该现象也反映出美国智库在传播方法和传播心理学上有相关工作心得,这是值得中国智库多多学习的。

4中国智库在国际传播方面的不足

自2015年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各家智库不断总结建设经验。2019年6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召开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经验交流会,虽然多位专家学者提及应构建多层次国际智库合作交流机制,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和扩大国际交往等内容,但对于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国际传播的表述仍几乎为零。笔者在查询资料过程中亦发现,现有关于智库国际影响力和对外传播方面的论文中,主题与智库的国际新媒体传播相关的论文仍较少,国际新媒体实操经验介绍的论文更少。结合本论文调查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智库在全球化和国际传播方面,与国际知名智库事实上存在很大差距。

4.1中国智库仍缺乏国际传播意识

中国智库仍未深刻认识国际新媒体平台建设对中国智库争夺国际话语权、提高影响力的作用,缺乏将国际传播平台进行联动传播的意识。国际社交平台的发展不断地改变人类生活和交流习惯,并改变原有传统媒体传播格局,改变智库对外宣传方式和传播效果。从国内各项已经发布的智库排行报告来看,过去几年里,中国智库在国际交流和国际传播中投入了相当的精力,但重心仍在传统的国际交流合作方式和国际交流的内容建设上。受相关政策影响,中国智库对于传播渠道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宣传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实际上,中国智库并不缺乏研究和宣传素材。如“亚洲新安全观”“中国文明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绿色发展”“两山理论”,脱贫攻坚等经济数据和大量感人故事、中国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种有效经验,都可以成为中国智库对国际舆论社会大量传播的素材。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现象发生,实属遗憾。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中国学者在国际媒体平台上仍旧未有明显突破,面对新冠疫情中一些国家对华甩锅以及由此炮制的‘中国责任论’‘中国赔偿论’等话语陷阱,中国多数学者写的反驳文章都只是在国内媒体或中国外宣媒体上传播,可谓自娱自乐,能够在海外发声,在国际上频频称道的中国学者少之又少”。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李刚教授提到,“我国大部分智库缺乏开放的国际视野,对全球传播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我国智库如果没有全球传播能力,那就不可能有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4.2中国智库未能正确理解智库的国际传播责任

从当前中国智库的国际传播行为来看,中国智库自我本位意识较强,未能真正理解智库应该承担的国际传播责任,已经建设国际新媒体传播平台的中国智库,推文更新频率低,没有发挥出明显作用,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立场,“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意识未能很好地践行到智库对外传播行为中去。这种情况在新冠疫情中外舆论战加剧背景下,尤其是西方社会、媒体对中国集体抹黑的情况下尤其凸显。我们可以看到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华春莹和汪文斌在Twitter上大量反驳外国媒体、外国专家的一些论调,但是在可以在线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和接受国际媒体采访的情况下,却极少能看到中国智库能对这类言论进行反驳和辩论。中国智库多数未能在国际舆论场上出现,可以说,连充当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争夺战的“哑炮”都谈不上。现有搭建国际新媒体宣传矩阵的中国智库本身数量不多,有的发布内容较少,有的只基于本机构活动和文章、而较少从维护国家形象和立场的角度出发。中国大部分智库在国际舆论中“失声”,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缺失,影响力弱小,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将“下决心解决挨骂”的问题寄希望于中国智库学者,从现状来看,依旧任重道远。

4.3中国智库目前仍旧欠缺专业的国际传播人才

相对于知名国际智库深谙媒体传播规律而言,中国智库学者对于如何用能让国际社会听得懂的语言表达的能力仍有待提高。正如王文所指出的:中国社科学者迄今为止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对外语话传播体系,用国际社会能听得懂、听得进的文字与视频表达的成功实例少之又少。中国智库学者缺乏对国际传播的认识,要正确的认识到,全球传播不同于国内传播,除了传播内容外,同时受到传播语言、传播技术、传播平台属性、不同国家社会心理和政策等方面的影响。2021年2月,英国通信管理局(Office of Communications,通称Ofcom)宣布,撤销中国国际电视台(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简称CGTN)在英国广播许可,后有新闻报道,该禁令也将影响到CGTN在德国的落地;2020年,TikTok(抖音)在美国遭遇封杀,包括“快手”等在内的视频网站也缩紧国际化计划。中国自身国际化的新媒体平台尚不足以支撑中国国际传播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智库和智库专家走向国际平台尤其重要。中国智库学者不能仅依靠中国外宣媒体进行国际传播,否则在国际舆论话语权争夺赛中,将处于不利和被动的位置。另外一方面,在缺乏国际传播人才的情况下,目前有些智库在多个国际平台上宣传时,采取简单的“复制”“粘贴”的更新方式,并未针对不同平台的属性进行个性化内容推广,也使智库推广效果大打折扣。

4.4国际传播的网络技术限制较多,不利于国际新媒体传播平台运营

目前由于网络屏蔽技术限制,爬墙软件不成熟、不稳定,或工具收费极高,这些问题导致中国智库和中国学者对国际社交平台望而生畏。登陆程序过多、相关软件难以购买、软件频繁失效,也加大了中国智库国际新媒体平台账号运营难度,减少了中国学者运营国际新媒体社交平台账号的想法。渠道不畅通导致信息难以传播,中国学者的声音多数只在国内主流媒体和各大新媒体平台上传播,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传统国际交流,如国际会议的举办受到影响,中国的声音更难与国际舆论接轨。

5对提高中国智库国际传播力的建议

当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进入新时代,但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尚不能与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相匹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要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中国智库需要更多地参与国际舆论宣传,在国际公认的主流平台建立新媒体传播账号也越发重要。

对此,针对智库的国际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本文有以下几点建议。

5.1适当调整智库经费结构,将国际传播领域的成果列入智库考核体系

虽然近年来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很多机构已经开始重视社会传播,尤其是新媒体传播,以提升智库的社会影响力,但往往并不包括国际新媒体平台,国际传播和国际新媒体运用仍属于弱项。智库经费应对国际传播有所考虑,一旦将智库预算、经费结构与智库国际传播绩效结合,智库从业绩压力的角度,也将主动去运营国际传播。这有助于解决智库“有”或“没有”国际传播矩阵的问题。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智库在国际宣传方面的财政预算设计。以专项经费或者专项课题的形式鼓励各个智库开展国际新媒体运营工作。民政部等部门主管的相关基金、协会等机构,在对智库进行捐赠时,也可重点考察智库的国际发声情况,尤其是新媒体平台建设方面,甚至在捐赠款使用经费要求上,加强对国际宣传的使用比例要求。

5.2设置官方的智库国际传播专项排名和激励,推动中国智库主动进行国际传播新媒体平台搭建和运营

美国智库学者克拉克和鲁德曼在测量美国智库国际化发展、评价智库影响力时,会将社交媒体粉丝数量列为其第一项评价指标,而如前述提到的麦甘主持的全球知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TTCSP)更是将新媒体传播细分到各个评价指标中。目前,国内已经有的一些智库评价榜单,也都将国际影响力列为智库影响力评价的一级指标,如由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和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智库网络影响力评价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连续多年发布的《中国智库报告》等。上述智库排名都可视为行业行为,非官方认证,对智库的激励缺乏力度。可以考虑由相关主管部门设置对外传播专项排名或者国际传播智库奖项,并把对国际主流新媒体平台传播效果细化到评价指标中去,加大新媒体传播比重,以此鼓励中国智库主动发挥传播功能,对中国智库自觉推动新媒体矩阵运营发挥积极作用。

5.3主动熟悉国际传播媒介规律,加强现有智库

人才国际传播培训工作从长远来看,智库对外传播人才的专业培养势在必行。但是从现实需求角度来说,完全从零开始培养既懂智库研究、又懂运营和国际传播的人才是不现实的。在当下各类新媒体平台盛行的环境下,智库人员对网络受众的媒体行为和社交平台属性无所认知的话,非常不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和推进。智库运营人员,尤其是具体进行国际传播的运营人员,不应该只掌握智库研究或者学术表述方法,还应该学会用国际社会熟悉的方式、国际话语表达方式。应该能够清晰地判断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差异化属性和模式,并同时要避免走进当前的大社交媒体平台一些容易出现陷阱的问题中去,如为吸引粉丝数量盲目追逐国际新闻热点等。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设置了国际新闻与传播或者全球传播学等相关专业,培养了大批对外传播专业人才,央视、人民日报、环球时报、CGTN等相关外宣媒体也有大量长期驻外的记者编辑群体,这些人员可以为智库人员进行对外传播培训,从传播语言、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技术运用等各个角度开展,从而使智库人员快速掌握国际新媒体传播技巧,为智库国际传播服务。这些培训活动可以由外宣主管部门来组织,也可以由智库主管部门来组织,同样也可以由智库同行发起,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连续举办多届的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等等,创造平台让智库和媒体两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交流与学习。培训工作要侧重在国际传播业务的实操上。尤其是如何能把中国智库的研究成果、观点和思想用当下的传播语言进行转换并传播是重中之重。

5.4创造中国智库对外传播的网络环境

为了规范中国智库的海外传播行为,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可以设置中国智库访问外网的申请备案制度,尤其是对已搭建好国际新媒体矩阵的智库进行开放。备案制的实施也有利于追溯中国智库海外传播运营的合法性,使得中国智库海外传播有章可循,同时也利于主管部门指导进行国际传播。在技术层面创造条件辅助中国智库运营新媒体,减少日常运营过程中因软件技术不稳定等客观因素导致工作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增加。根据新媒体平台宣传特性,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创造对中国智库新媒体发声更加有保障的制度环境。

6结语

新媒体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全球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传统媒体的空间被压缩。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加速了社会主题之间互动和信息流通,重塑国际议程设置形式,中国智库利用国际新媒体平台提高国际议题设置能力,是必然的趋势。中国智库应以更大局的全球观去利用新媒体,更加务实的态度进行新媒体传播,为中国争夺国际话语权贡献自身力量。同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为拥有智库数量全球第2的国家,中国智库联合起来,在国际舆论场中未必不能争得一席之地,用中国智库的星火,抢夺国际话语权,塑造中国和平发展、负责任的国家形象,提升话语影响力和公信力。

THE END
0.微榜单微信矩阵新媒体矩阵管理平台第三步:编辑矩阵的样式 左侧菜单栏点击打开"矩阵设置",有基本设置,模板选择,图片设置,分享设置和高级设置按钮,如下图 可以扫描预览,调整到您最合适的样式,不清楚可以咨询“在线客服” 第四步:发布矩阵 1.点击矩阵设置里面,复制“矩阵地址”,如下图 2.登录微信公众平台(地址:https://mp.weixin.qq.com/),将复jvzq<84ydcthfjs0eqs0jxrg1Kteg4jgnv
1.一文带你了解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百家号等新媒体矩阵运营怎么玩现在大家都知道想要玩转电商,那你必须加入矩阵运营大军,随着全民直播时长的红利期到来,流量分布在各大平台,流量在哪,生意就在哪,今天带大家了解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百家号,快手,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运营玩法及策略有哪些可借鉴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哦~ jvzq<84yyy7/htioi0ipo8ftvkimg862;4:/j}rn
2.2026成都建博会CCBD|中国(成都)建筑及装饰材料博览会CCBD中国成都建博会为参展企业提供线上线下全渠道精准高效曝光机会,通过多平台矩阵式营销,帮助企业获取更多流量与市场机遇。 新媒体矩阵宣传 20+新媒体平台矩阵实现展前、展中、展后高频次曝光,包括成都建博会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小红书、百家号等多渠道内容分发,让您的品牌信息全网覆盖。 jvzquC41yy}/vxztiqiikwf0eqs0kwkq13910qyon
3.新形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转型的策略2.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特征 2.1 建立媒体交流矩阵平台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新媒体的优点在于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分析和集成,使其更好地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持续提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并且通过媒体传播矩阵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受众。 2.2 综合目标人群 jvzquC41yy}/h8830ipo8ucig532;7133861:68:46847xjvor
4.新疆教育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打造新时代校园新媒体矩阵,构建青年思想引领网络平台 ——新疆农业大学“新农大小薇”微信公众平台工作案例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新媒体新技术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jvzquC41yy}/vlh0gf{/ew4j1u{clnhv1zpbw8hqwtyf1;543/65/<51:9=:0qyon
5.陕西科技报3.以智能化为手段,打造反邪教新媒体矩阵平台体系 提升反邪教工作信息化水平,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牢把握网络强国建设的精神要求,将反邪教工作纳入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第一,将反邪教工作纳入各级政府“互联网+社会治理”“e治理”“智慧城市”等规划建设中,开辟反邪教专栏,便于反邪教协会、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主jvzquC41u|h/uwpld0ipo8xzmlh049752;881vmvon5qcpja25edqwygpve1293jvo
6.慧洲信息政务新媒体集约化管理平台政务新媒体,是指各级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在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台上开设的政务账号或应用,以及自行开发建设的移动客户端等,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渠道,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是引导网上舆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阵地,是探索社jvzquC41yy}/jƒnphqx/exr137=81mjvckr32;:0jvsm
7.做医院营销,你了解新媒体定位与矩阵搭建吗?|综合医院|新媒体|运营搭建新媒体矩阵,首先要明白矩阵是什么,本文主要阐述医疗机构的新媒体矩阵搭建。对于新媒体矩阵,目前业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通常我们将它定义为能够触达目标群体的多种新媒体的渠道组合。 矩阵有横向矩阵和纵向矩阵两种类型。 2、横向矩阵 横向矩阵是指医院在全媒体平台的布局,包括自有APP、网站和各类新媒体平台如微信、jvzquC41yy}/ew2jgcrujlftg0ipo8ftvkimg€r142822=591ygq/ltpvgtu/:729694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