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培训关于年山东省开展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试点工作情况的报告

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

2020年,山东深入挖掘适合残疾人的非遗项目,积极引导残疾人参与非遗传承保护,通过培训掌握非遗知识技能带动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增收。根据《关于上报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试点工作情况总结的通知》(中残就业〔2020〕50号)有关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为进一步促进全省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不断提高非遗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省中心立足本省实际,根据《中国残联办公厅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积极引导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试点工作的通知》(残联厅发〔2020〕5号)有关要求,起草并以省残联名义,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印发了《山东省残联办公室 省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 关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关于贯彻落实<中国残联办公厅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积极引导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中残就业〔2020〕27号)具体要求,省中心认真研习文件精神,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起草并以省残联名义印发了《关于印发<积极引导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鲁残联函〔2020〕38号),将实用高效的管理措施推行全省,落实到非遗工作各环节,为切实巩固非遗工作成果、提升非遗试点基地发展水平,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

二、多措并举,稳步推进非遗保护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一)发挥试点市示范效应,引导全省工作。为帮助残疾人通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学习掌握非遗知识技能,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就业创业和持续增收,省中心经反复调查研究,将济南、淄博、潍坊、济宁、聊城等5个市列为我省首批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工作试点市,以试点市示范效应,引导全省残疾人积极参与非遗保护。目前,试点市已全部设立了残疾人非遗传承培训基地和残疾人非遗工匠工作室,确立了拟推广的残疾人非遗重点项目。聊城市依托聊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资源优势,建立了残疾人非遗传承培训创业基地,基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16间独立工作室,投入资金50余万元,建立培训室,非遗项目工匠室、展览室等设施,基地还成立5人专职运营小组,10余人的活动服务小组,全力保障残疾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现葫芦雕刻、面塑、剪纸、木雕、陶艺、葫芦烙画、东昌毛笔、泥塑等非遗项目已正式入驻基地,今年11月份,市残联、市文旅局、市人社局、高新区管委会等部门在基地举行了基地揭牌和工匠室授牌仪式,葫芦雕刻、面塑、剪纸、木雕等4个非遗项目入选聊城市残疾人首批非遗项目工匠室。此外,省中心还

积极引导鼓励非试点市跟进,截至2020年12月,全省11个非试点市已有10个设立了残疾人培训基地,同期开展非遗项目培训工作。

(二)广泛摸查筛选,推荐优秀非遗项目和非遗工匠,树好典型。积极协调省文旅厅,调取了《山东省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对本省非遗项目汇总梳理的基础上,经广泛摸查和深入调研,向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推选济南山东黄金鑫意工艺品有限公司的金银细工、银胎珐琅制作技艺、山东省淄博市尚志艺术培训学校的金石篆刻技艺等项目,列入全国第一批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试点工作重点支持地区及项目名录。推荐蜡染技艺项目的张莉列入全国第一批试点支持的残疾人非遗工匠名单。2020年,济南山东黄金鑫意工艺品有限公司的金银细工、银胎珐琅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张英正、山东省淄博市尚志艺术培训学校的金石篆刻技艺项目传承人田淑国,代表山东参加了全国残疾人非遗工作推进会,提升了自身知名度,也让很多从事非遗工作的残疾人看到了希望,提升了从事非遗工作的信心。

(三)扎实开展残疾人非遗培训。全省各地积极开展残疾人非遗传承师带徒培训。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2020年先后投入经费54万元,用于传统技艺平台建设、墩绣、扎染、旗袍制作技艺、玉石雕刻、蜡染等项目的培训与产品研发制作。针对如何开展残疾人非遗文化传承,成立“非遗传承研究基地”、“手工鲁绣传承基地”,开展残疾学生刺绣技能传承培训,积极申报中国残联非遗创新中心,筹划成立残疾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研究以及民族服饰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极大调动了残障学生们学习传统工艺和文化的热情。济宁市残联免费提供培训实训场所,通过济宁市残疾人书画家协会、山东美缘陶文化有限公司两家非遗基地,根据残疾人培训需求为残疾人每年免费开展非遗培训实训,培训实训后择优安置残疾人就业。聊城市成立了残疾人参与非遗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聊城市残疾人参与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山东省四级非遗项目目录和县级资源实力,确定临清、冠县和东昌府区三个试点县,形成以市级残疾人非遗基地发展为龙头,县级为基础的全市残疾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体系,助力残疾人脱贫攻坚,成为残疾人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2020年全省共组织举办市级残疾人非遗培训19期,开展了23个非遗培训项目,培训残疾人629人,为在全省推开残疾人参与非遗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优秀实践案例

(二)济南山东黄金鑫意工艺品有限公司张氏银器制作技艺。张氏银器制作技艺(金银细工、银胎珐琅制作技艺)起源于民国初年,历经时代变迁,现已传承至第四代,融合了冶金、锤揲、錾刻、绘画等多门艺术为一体,是一种以纯银为主料,辅以其它配饰,根据所需制品形态、规格,雕錾各类器物的传统金银细工工艺。张氏银器制作技艺当前主要传承人为第三代传承人张英正、张莉兄妹,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国家残疾人非遗传承培训基地和湘西扶贫就业基地顺利建成,培养出首支百人残障人技术队伍,体现了非遗行业人的担当。基地现有员工49人,目前参与项目残疾人数46人,残疾人传承老师人数3人,残疾人工匠人数37人,残疾人学徒人数9人。

(三)淄博市尚志艺术培训学校金石篆刻项目。金石篆刻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历史,属于中国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非常适合听力、言语、肢体残疾人学习和发展,占用空间少,投资小,采取坐卧姿势即可学习操作。淄博市尚志艺术培训学校的田淑国同志自2007年以来,篆刻作品屡获全国及省市大奖,2017年5月,其金石篆刻作品获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目前存在问题。一是基地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内容不全,有的缺少劳动合同或用工协议,有的残疾人培训情况记录不完整,培训资料不齐全,安置和扶持残疾人的花名册不规范。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匮乏,保护扶持力度不够。网络信息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多数年轻人,热衷于趋附高精尖、高效率的产业,传统产业传承难度大、效率低,多遇冷置,受利益驱使,从业者少、人才难继。非遗创业就业单纯靠市场调节难度较大,政策和财政支持显得尤为重要。三是要加强对从事非遗工作的残疾人文化技能方面的培训。非遗工作的文化属性客观上要求从事非遗工作的群体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技能加上文化的提升才能如虎添翼。

(二)对策建议。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政策和资金保障是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只有政府投资、社会投资、政策开道、提高社会对传统产业的需求,市场和政策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非遗产业的生命力、凝聚力、吸引力。二是加强非遗基地建设,加大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力度。建议进一步加强非遗基地规范化建设,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档次,加强残疾人文化素养,提高残疾人文化技能水平。采取必要的培训交流等措施延揽非遗产业人才,打造人才队伍,确保非遗产业良好传承。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目前,我省残疾人非遗培训就业涉及的范围较窄,还需要相关部门出台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其进一步发展,扩大受益面。下一步,山东省中心将继续按照中国残联的安排部署,积极落实现有残疾人非遗培训就业政策,进一步探索残疾人广泛参与文化产业的渠道,打造、扶持有特色的残疾人非遗文化产业基地或产业链,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创业梦、就业梦。

THE END
0.培训情况报告范文自去年市委在临海召开现场会后,县领导高度重视,今年初,县委、县政府将今年的培训任务分解到各乡镇(街道)和重点培训部门,要求各单位把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当作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8月底,由县委督室牵头对全县农民培训工作情况作了一次专题督查,有效推进了这项工作的开展。8月中旬,县长亲自牵头召开农民素质培训领导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9843>/j}rn
1.培训工作报告现将培训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建设完善管理机制 1.完善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校本领导小组,成立了以校长第一责任人,教研室主任为具体负责人,各教研组为实施者,每位老师为实际参与者的研训网络,定期召开教研组长及全体老师会议,落实校本研训项目开展。 2.规范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研训档案。与考评制度相结合,jvzquC41yy}/7:yguv4og}4ujq}039=59;65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