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学”与“习”的象形字1 “学”与“习”的象形字 在古汉语里,“学习”是由两个字构成的(如图1所示)。“学”由两部分构成:上面是表示“知识积累”的符号;下面是一个小孩站在一扇门前,指的是通过探索,增长知识或见识的过程。“习”字也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表示鸟儿展翅欲飞;下面代表巢穴。它相形于一只鸟展开翅膀,练习飞翔能力,欲离开鸟巢,指的是通过练习,掌握新的技能或行动的过程。因此,“学习”的原意是“‘学’而时‘习’之”,表示个人自我完善的修炼过程。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学”是基础,而“习”也不可缺少。正如孔子作过的精妙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而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Peter Senge)则认为,学习不应仅停留在获取知识或信息的一般意义上,还应该包括心灵的根本转变或运作。这是学习更深层次上的意义,也是他主张的学习型组织的核心。2. 学习的本质是创新 学习是人的本性;我们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学习的能力。也正是由于人类具有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才有了人类社会物质、精神文明的持续进步。学习的本质在于发现新的事物、掌握新的技能。通过学习,我们能获得极大的欢娱。《论语》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乐)乎?”学习本应是一件充满惊奇与喜悦的事,如同见到远方的老朋友一样。 可惜,在以“应试”、“升学”为导向的学习模式下,多数人视学习为“苦事”、“酷刑”,约五百年前王阳明在《训蒙大意》中说:“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不幸言中今日许多学子的心声。即使到现在,与学习有关的一些说法也与“痛苦”有关,例如“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等等。 因此,我们必须恢复学习的快乐本质。只有体味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做到习惯学习、终身学习。3. 学习与实践密不可分 传统的学习观普遍偏重于知识、原理获得的“学”,而忽视以培养能力为主的“习”;学习型组织倡导的学习则强调“学”与“习”的平衡。如同彼得•圣吉所说:“学习应导致行为的改变,不应只是获得一些新的信息,或者产生一些新的构想而已。”传统上,学习与工作是分离的。但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工作与学习密不可分。学习不再是在教室里或者上岗前的孤立的活动,而是使个人更有效率地工作的核心。人们不必撇开工作专门抽出时间来学习——相反,学习就是工作的核心。学习与效率是同义词。换句话说,学习将是劳动的新形式(扎波夫,1988)。学习型组织倡导的“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也体现了这一属性。
·反思:指的是通过思考和感受来观察; ·联结:产生关于行动的一些想法或可能采取的措施,并把它们按照不同的逻辑次序加以组织; ·决定:选定行动的方案; ·行动:执行一项任务。 然后重新观察行动带来的结果,使得“学习之轮”可以周而复始地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