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宜昌市党校系统师资能力素质提升专题培训班培训总结
教务处 谢谊
此次培训邀请了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公共管理等领域的专家教授,采取专题讲授、桌面推演、现场教学等方式,围绕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形式,紧扣培训主题,课程设置“精”;注重教学质量,师资配备“优”;聚焦思想碰撞,研讨氛围“浓”,为加快打造“最精彩的党校课堂”蓄势赋能。
培训主要收获
一是“内容为王”是教学实效的第一保证。教学的本质是知识和思想的传输,本次培训中,所有讲授式专题的授课教师都在其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拥有大量高质量研究成果,理论功底深厚,专业知识渊博,其课程内容无一不有坚实的学理支撑、严密的逻辑体系和丰富的故事案例。学员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深受启发,也真切认识到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教学唯有坚守“内容为王”,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真正触发思想、触及灵魂、触动行为。
二是教学形式改革是拥抱时代的必由之路。本次培训围绕教学方式方法安排了3节创新课程,给出了“人工智能时代,老师怎样才能不被取代”的可行性方案,让参训学员感受了桌面推演、结构化研讨、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的魅力与成效。教学形式创新既是《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的明确要求,也是时代所需,熟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握形式创新的契合点是适应时代、拥抱未来的必然要求。
三是创新思维是开拓教学思路的有效助力。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彭心安的《推进教研咨一体化 不断提高党校教师的教学水平》让学员们接触到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体会了什么是灵活不局限、精彩不逾矩,极强的冲击力激发了党校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拓宽了教学科研的边界。思路的开阔是提升教学水平、实现困境破局的“点睛之笔”,我们要善于捕捉视角、整合资源、创新思维。
四是受众本位原则是课程传播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受众本位即“以受众为中心”,一堂课作为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场景,遵循着这一传播学原则。比如厦门大学老师授课更多以知识点分享、学术性阐释为主,在党校课堂则更为系统、严谨且有更多实践案例支撑,这就是授课对象不同引起的。要重视需求侧差异,根据受众梯度安排调整课程,精品课与精彩课堂不完全等同,就在于一个面向评委一个面向学员。
五是精彩课堂是“人”“物”“形”的有机统一。好的课程一定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精彩课堂还要加上授课教师这个人的因素。教师现场的表达能够把控课程的节奏、调动学员的情绪,继而决定了这节课是否能有温度地呈现、课程内容是否能有效地传递。选题、结构、表现无特定之规,但精彩课堂一定是高质量的内容、最适合的形式、有能量的控场三者合一的。
对我校教学工作的启示
一要激励教学人员苦练内功,深扎水底抓鱼。针对党校教师的本领恐慌,应推动其挖掘长处,补足硬伤。首先要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将党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置身其中关注理论现实、思想现实与社会现实;其次是要在本专业领域不断深耕,了解学科前沿,夯实学术功底,加强学理研究;再次是要众多涉猎其他专业领域,比如关联性强的交叉学科、课程链接的知识范畴;最后是要深入学习并熟练运用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工具或理论模型,以达到化繁为简、大道至简的传播功效。
二要按需依规开展课程选题,有取舍有侧重。建立课程选题机制,实行“教师拟题、教研室把关、教务处审核”三步走,对教师自主拟题未覆盖到但按课程体系应开设的专题,由教务处定题、教师选题。课程选题应中观切入,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对照中央党校精品课5条标准,根据个人能力和课程实际要有取舍有侧重,深入分析授课对象需求,更多地关注理论维度与现实维度的照应、更多地结合宜昌实践。
三要多维度推动课程内容打磨,以匠心造经典。不论是精品课、还是精彩课堂,课程内容都应有充分的学理支撑和丰富的观点案例,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忌贪大求全、忌满堂灌输,应适当“留白”,课堂呈现需既符合教学规律,又受学员欢迎。因此要提供课程不断打磨的空间和时间,建立长效反馈机制,采取录课回看、评价反馈、教学分析会等多种形式,留足时间,精雕细琢,推动课程反复完善,最终趋近完美,让每一门课都有宽广的视野、历史的纵深、现实的格局,经得起时间检验。
四要打造思维创新的氧吧,鼓励大胆尝试、守正创新。创造“头脑风暴”的空间,鼓励教师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在学科分工、个人专业背景、课程体系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因人、因时、因课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开发《规划》要求的案例式、互动式课程,借鉴沙盘体验、行动学习法等时兴的教学模式,在形式创新服务于内容的前提下形成切合时宜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
五要重视学员的经验分享,激发教学相长的内生动能。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同时,推行“自学、思考、听课、研讨、总结”的“五步学习法”,有效地从“教”转移到“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员自身的优势,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在经典原著篇目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读原著、思考题、听导读、双向交流、串讲答疑和总结等环节,引导学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思践悟中激发学员内生动能。
如何在传道授业中点燃激情
——全市党校系统培训心得体会
办公室 翟雪莲
窗子与镜子——关于精彩课堂的配方
之前在媒体工作,曾经做过8年的杂志。杂志与课堂虽大相径庭,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做人的工作,都是在人的精神世界搞建设。杂志成功的重要标识是销量。课堂的抬头率是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在研究了国内外一些的媒体和期刊后,我们对杂志的功能和定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一是窗户功能,要能帮助人们打开视野,看到更大的世界;二是镜子功能,要让人们能在其中看到自己。只有单一的窗户功能或镜子功能都是不完整。杂志(非学术的大众刊物)终究是建立一种人与世界的联接。如果只是窗户功能,就是纯粹硬塞外面的知识或观念给人,一方面会飘在半空,另一方面人会本能排斥,不感兴趣。如果纯粹只是镜子功能,围着读者多巴胺转,会很轻松愉快,但本质上是娱乐的泡沫。好的杂志一定是兼具这两种功能,缺一不可。从制作的配方上看,我们会采用“硬菜+特色菜+开胃菜”的形式。硬菜就是深度报道重头报道,特色菜就是原创专栏,开胃菜就是各种趣闻箴言、益智游戏。
本次的学习培训,课堂抬头率高,课程精心安排,窗与镜功能兼具,既有全国精品课、优秀教师帮助我们打开视野,看到我们囿于峡江不曾看到的山海,同时,也有像沙盘游戏,寓教于乐,让我们沉浸其中,内观自省。既有硬菜,也有特色菜,更有开胃菜。学员纷纷表示,不虚此行。没有一节课是虚度时光,每一分钟都是充盈饱满的回忆。
精彩课堂使命是凝心铸魂。塑其行易,塑其心难。一节好课也应彰显窗子和镜子两种功能,也要有自己的硬菜、特色菜和开胃菜。如果全是一桌硬菜,大家会腻味;如果一桌全是开胃菜,虽然有趣,但会觉得吃了跟没吃一样;还要有特色菜,成为独特标识让人记住。
激情与理性——关于精彩课堂的底色
这是张苾芜老师的课给我最深的体会。他的授课激情澎湃,讲述的内容极具学理性。
老师有激情才能带动大家一起燃,搅动课堂一池春水。有的老师授课内容很好,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但略有遗憾的是,我们感受不到他的激情。相比之下,张苾芜和彭心安教授获得大家一致好评,他们骨子里对职业有深情、对学员有感情、对讲课有激情,从而让课堂活了,有了灵魂,有了温度。
但如果空有激情,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理支撑,那就成了单纯的表演。张苾芜老师恰到好处运用舞台艺术的体态语言,将讲课演绎得激情四射,其立得住更在于他对国际关系、热点事件抽丝剥茧的客观理性分析。我们传道授业,要深化对人类社会的规律性认识,要给广大党员干部传授执政本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厚实的理性认知。
郭建鹏教授在讲课中吐槽,中小学教师往往经过师范训练,但大学教师直接从博士到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师范训练,他们可能学得好,是学霸,但不一定教得好,当下关于教育有很多已经被证实的规律和有用的方式方法,他们不一定掌握了。大学教师如此,应该说党校老师也面临同样的短板。我们更难,因为教育对象是执政人才,他们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内核,他们更不容易被说服打动,更理性冷静,激发催动情绪更是不易。这就需要党校老师在态度上更真诚更有激情,在业务上深化理性认知,构架设计教学时,逻辑严密,说理透彻。
点穴与贴近——关于精彩课堂的打法
彭心安老师的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好像没讲什么,又好像讲了很多。
他的课看似简单粗暴无章法,实则乱拳之下有绝活:一是精准点穴发直球,二是紧密贴近直击人心。作为一名党校工作者,他深谙我们老师平时的语境和日常,他知道我们老师最讲政治,也最会讲政治,有情怀讲得最多的也是理想情怀,所以当他面对我们老师时,不谈政治、不述情怀,直道实利。他以自己进入教师行列时别人说当老师会很穷酸的痛点来切入,讲述以自己的教学科研改变这一现状,让自己和一大家子人过上好生活的励志故事。但是细品,他把教学如何教好,线上线下结合,不自我设限,努力拓宽专业范围,向外延伸触角;科研如何破局,如何写好资政建言,全部都融合进去了,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物我两忘。从他开着车走遍中国大小城市,从他讲课时不忘在他在光秃秃的脑门上补个粉,从他紧跟时代,打起圈灯,线上直播授课……在这种无形之化中,我们学到了要走出去,拓宽视野,要精益求精,注意细节。他非常精准地GET到能与我们老师共情共鸣的点,围绕这个点讲故事,没有说教,只有启发。另外一个让大家被深深打动的细节,是他的PPT看似随意松散,但咱们党校的照片却贯穿始终,在他的PPT上看到同仁熟悉的面孔、调研的场景、开会的场景,老实说我当时有他乡遇故知的惊喜。这是行不言之教。作为一名学员,我强烈感受到这个PPT形式不精美,却是为我们精心准备的独此一份,至少他浏览过我们的网站,了解过我们党校的情况,单凭这番用心,足以令人动容。我们可以说彭心安老师的本堂课是一次交流,缺乏学理框架、严密逻辑,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他为我们切切实实地注入了作为一个党校人想干事的驱动力和怎么干的行动力。
采颉归来话收获
——全市党校系统师资培训心得体会
教务处 梁沁悦
这次厦门之行,聆听了大师、专家、教授们的授课,对比我在党校听我们老师的课,抛开打磨内功、学理支撑、课程体系这些方面,我觉得起码三点值得我们去探究去思考。
第一个是研究受众。需求导向就是学员需要什么的课程,我们就给他什么样的课程,而且还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把课程端上来,要针对学员进行了重新设计、重新加工,增加他们的关注点、痛点、堵点的内容。当然这个课程不是单指一门课,也包含了整个班次的教学计划。我们对比最后一天彭心安老师的授课,不仅对党校教学有研究,甚至是对我们宜昌和党校系统都有研究,这样就拉近了教员和学员之间的距离,很有亲切感,包括他的PPT都值得我们学习,用了大量我们党校的工作照片,一下就让我们有种被重视的感觉,这就是研究受众的好处。
第二个是研究目标。问题导向就是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授课目的。这次接触了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就是强调授课目标,这种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去研究。教学应该有清晰的目标性、指向性、针对性。譬如,授课对象是没有理论基础的,那我们就以理论知识普及为主,夯实他们的理论基础;如果有理论基础,但不系统,那我们就要构建理论模型,用明线暗线把他们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成系统,提升他们的理论层次;如果对象不仅有基础,还有这方面的实践,那我们更多的就要从理论联系到实际,到操作层面,甚至通过理论去指导他们的实践,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如果我们的对象是一线工作者,除了必要的理论讲授,让他们了解这项工作背后的理论支撑外,还需要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采用结构性研讨、行动学习,挖掘相关的素材案例,引导或启发他们的研讨探究,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方案。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不管是认知目标、技能目标还是情感目标,都不能让学员停留在同阶层次上,要向高阶层次跃迁,就是布鲁姆的认知金字塔。所以说,这个研究目标,也是在研究受众基础上来进行的,只有了解了对象,才能制定好目标。我们以往传统的需求调研和入学测试可以适当增加了解受众群体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升需求的版块,包括还可以用到“雨课堂”等程序工具,完善我们的课前测试、受众画像、课后评价等。
第三个是研究方法。方式方法创新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而不是服务于创新本身,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更准确的讲叫因需而动,就比如前面讲的如果学员都是深耕一线,为了达到层次提升的效果,可能传统理论讲授之外,需要用到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的一些方式方法;对于年轻人比较多的班次,可以用把沙盘推演、剧本杀等沉浸式教学运用到实践实操类的课程方面。这些如果运用的好,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方法不仅仅包含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授课技巧研究也是其中一方面,怎么把你的观点通过加工通过渲染变得更有冲击力,更能提神醒脑、启智润心。张苾芜教授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他通过肢体语言,通过不断的设问、重复、强调,语气语速语调的变化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以致于很多人听完之后调侃授课成了一个体力活。还包括彭心安老师,他全程都在讲亲身经历,理论一带而过,但就是能启发我们,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授课体验。我们打造“最精彩课堂”同样如此,为了达到“至”和“最”,我们可以大道通天,也可以曲径通幽,只要达到教学目的,让我们学员有获得感就应该“豁出去”。
投资和管理圈一直流行一个说法叫“长期主义”和“短期主义”,从军事角度说,战略决定取舍,而战术决定如何取舍,战略的实现需要战术的配合;有战略没战术,战略是空的;有战术没战略,还可以赢一场战斗。我觉得“长期主义”要有,但离不开“短期主义”;一味强调“长期主义”,忽略“短期主义”,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我们的学科建设、理论内功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开发是一个长期打基础的工作,就是难且正确的事;而研究教学技巧是一个短期投入回报较快的方式,但他也是建立在有我们的内功、体系、理论框架这些基础上面的,所以要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我们可以一边建立长期工作,夯实基础,一边出奇招出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