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因为喜欢明艳和有温度的地方,几年前去过芬兰和冰岛之后,“X冷淡”风的北欧并没有在我们的清单上。不过没出门的几年,窝在国内搬了个家装了个修,看着ins上那些美好的北欧“样板间”和家里那堆来自丹麦的桌子椅子沙发茶几台灯……忽然冒出来了想去丹麦看看的念头——嗯,就是这么个奇怪的起因😂
国庆加中秋节的8天外加额外1天年假全部给了丹麦,老实说觉得还有点不够。算来算去舍弃了大岛最北角的奥尔堡,规划了下面这样一条哥本哈根-欧登塞-里伯-比隆-奥胡斯-哥本哈根的小环线。
童话的哥本哈根,一如想象中充满童话色彩。彩色的新港,精彩的博物馆,带着毛茸茸帽子的狗熊兵,每一样都和想象中一样讨人喜欢。
不过来自景区之外居民区的心动却在计划之外。坐在湖边居民区的咖啡馆,看窗外路人不紧不慢蹬着自行车路过,不快不慢的生活节奏让哥本哈根一不小心成了我心里“希望有机会可以来生活一阵”的最高级。
除了哥本哈根之外。罗斯基勒是一座来丹麦前听都没听过的小城,但它曾经作为丹麦的首都长达五个世纪。建于12世纪的罗斯基勒大教堂,除了至今是丹麦王室的安葬之所,更是斯堪的纳维亚第一座哥特式教堂和北欧红砖哥特式教堂的鼻祖。不过退去这些光环之后,如今的罗斯基勒是一座安静又舒适的首都卫星城,在广场边旧书亭交换图书的老爷爷和街边老奶奶的可爱杂货铺都让人心生喜爱。
欧登塞是一座有点枯燥的工业革命风格小城,但这座“无聊小城”却是大多数丹麦旅行者清单上必到的一站。1805年安徒生出生在欧登塞,尽管他只在这里生活到14岁,却在这座城市里留下很多痕迹。不过,比起离开这座城市两个多世纪的安徒生和挤在一片现代建筑里的安徒生故居,商业街边酒吧门口优雅老爷爷的背影才是我心里更能代表欧登塞的画面。
建立于公元710年的里伯曾经是斯堪的纳维亚和欧洲其他地方贸易的起点。从8世纪贯穿整个中世纪,里伯都是北海上最重要的港口和贸易中心。12世纪的罗马式大教堂幸运地躲过了几次全城大火,成为丹麦保存得最好的罗马式建筑,从教堂旁边的广场可以看到一个完美的罗马式背影。刚好赶上周末的集市,摊主们开着大车小车,支起简易小桌甚至只是简单抬起后备箱盖,沿着河边一字排开,住在附近的老爷爷老奶奶们拉着小车来采购一周的必需品,一派意料之外的繁荣景象,也让我收获了一个意料之外特别喜欢的上午。
没有一个来丹麦的乐高迷会错过比隆。那用彩色砖块拼成的瀑布和满满一个房间要多少有多少用不完的砖块们,还有近一个世纪陪伴了几代人成长的品牌故事,乐高迷简直快乐极了!
奥胡斯是丹麦第二大城市,虽然从8世纪就是维京人的贸易港口,但真正的爆发式发展来自19世纪中期之后的工业革命。进入奥胡斯老城,随处可见工业革命时期留下的红砖房子,会想到曾经生活过五年的英国城市,满满的亲切感。
虽然路程有点赶,不过也算走过大城小镇体验了典型和非典型丹麦。曾经想象中冰冷枯燥巴掌大的国家,原来有很多温暖的小惊喜;以为高冷的北欧人,会在稍微熟悉之后露出可爱又逗比的一面;阴沉又昂贵的哥本哈根,却有不快不慢刚刚好的生活节奏;传说中的“北欧无美食”,却遇到特别惊艳的咖啡、面包还有海鲜......所以,是时候跳出刻板印象去丹麦看看了呢!
节前从北京出发,因为几天前外高加索的冲突事件,法航调整了航线,小心翼翼沿着阿塞拜疆和俄罗斯边境的外高加索山脉上空飞过。从巴黎入境申根,边检一如既往闭着眼盖了章。经历了一整天,总算在午夜前落地哥本哈根,正式开启我们的丹麦旅行。第二天一早取车离开哥本哈根,开启了我们的丹麦小环线,第一站是距离哥本哈根半小时车程的罗斯基勒。
罗斯基勒是丹麦最古老的城市之。公元960年左右,那位被记载在耶灵石碑上征服了挪威和丹麦的国王Harald Bluetooth(是的,我们手机上那个Bluetooth就是他的名字)把首都定在了罗斯基勒,于是这里就成了丹麦的第一个首都。一直到15世纪首都迁往哥本哈根之前,罗斯基勒都是丹麦最大最重要的城市。虽然15世纪首都迁往哥本哈根,因为拥有大教堂和很多宗教权力机构,罗斯基勒的辉煌又维持了大约两个世纪。宗教改革之后随着宗教权力机构被削弱加上接连发生的火灾和瘟疫,城市从此走上了衰退之路。到罗斯基洛时距离大教堂开门还有一段时间,于是把车停在了老城的另外一边,准备边逛边等教堂开门。停车场旁边就是一组非常隆重的红砖建筑,它是建于16世纪的罗斯基勒修道院。修道院原本是13世纪的多明我会的收容院,16世纪宗教改革时被克里斯蒂安三世关闭。1656年修道院废墟被一位贵族买下,用拆除13世纪老建筑的石材建造了现在看到的庄园。1699年两位贵族遗孀买下庄园,重新创建了女修院。女修院1970年代和欧登塞的一座修道院合并,目前这座院落属于一个私人慈善基金会。正对花园的主楼就是最早的建于1656年的庄园,它是罗斯基勒现存最古老的民用建筑。1907年在旧主楼的旁边又建了一座新楼,和旧楼一样的风格几乎看不出区别。旧楼里有很多优秀的16到18世纪宗教绘画,不过因为属于私人地盘,只有跟团或者特别开放日才能进入参观,不过隔着墙远远张望也很壮观。
院子门口是个很漂亮的花园,九月末的北欧已经有了浓重的秋天色彩。
离开修道院之后沿着步行街深入,工作日的关系行人寥寥无几。商店都刚刚开门,店员慢悠悠把陈列从房间里搬到门口,看起来是一座特别安静的小城。
继续往前,罗斯基勒大教堂的尖塔从一片房子背后露出来。
博物馆和大教堂之间路过一片规模非常庞大的黄色建筑。中世纪时,它是和大教堂相连的主教宫殿。18世纪国王克里斯蒂安六世命人翻建了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宫殿,供王室成员来罗斯基勒参加葬礼时居住。
1920年代宫殿的一个侧翼就被重新改成了主教的办公室和居所,剩下的部分成为罗斯基勒艺术协会的办公室。现在宫殿里除了主教居住办公的侧翼之外,都是举行临时展览和会议的文化中心。▼虽然已经不是王室宫殿,主楼大门上方还保留着丹麦皇室的纹章装饰。
▼宫殿的庭院是罗斯基勒的明信片角度之一。
▼在宫殿和大教堂之间,还保留着一段灰色的连廊和拱门,它是建于13世纪的主教宫殿唯一被保留下来的部分。
最最重头戏的自然是罗斯基勒大教堂。作为丹麦王室的官方墓地,有39位丹麦国王和女王被安葬在罗斯基勒大教堂,它因此成为丹麦最重要的教堂。最早的大教堂来自蓝牙国王定都罗斯基勒时的一座木质教堂,蓝牙国王死后就被安葬在这座教堂里。现在看到的大教堂使建于1170年代。当时来自意大利的僧侣带来了烧纸砖块的技术,于是丹麦人开始使用这种新学习来的材料建造大教堂。教堂工程从12世纪中期一直持续到13世纪末,受到来自法国的哥特式风潮的影响,大教堂的造型也从原本的罗马式慢慢过渡到了哥特式,成为斯堪的纳维亚第一座哥特式教堂。在之后的很多个世纪里,红砖哥特式建筑在北欧和德国北部大范围流行起来,罗斯基勒大教堂成为北欧红砖哥特式建筑的鼻祖,在之后很多教堂身上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1995年罗斯基勒大教堂被UNESCO列为世界遗产。
▼12世纪完成的后殿和唱诗班还是明显的罗马式造型,其它部分就慢慢变成了哥特风格。
从15世纪玛格丽特一世被移葬到罗斯基勒,之后因为安葬国王在教堂周围建出好几个小礼拜堂,每一个都带着自己的时代特征。拉丁十字交叉处的尖塔正下方就是制作于1432年的玛格丽特一世墓,尖塔也是为标记玛格丽特一世墓所建。而中殿左边荷兰文艺复兴风格的就是17世纪克里斯蒂安四世亲自监督为自己修建的小礼拜堂。
教堂内部乍一看简简单单,但有很多很厉害的装饰。比如中殿右侧克里斯蒂安四世1609年订做的布道坛由来自哥本哈根的工匠制作,精致的白色的雪花石膏雕塑装饰在黑色和白色的比利时大理石上。
▼镀金的主祭坛画来自1560年代的安特卫普,描绘了从天使报喜到耶稣升天的耶稣生平故事。
▼管风琴的平台和装饰也可以追溯到15到16世纪。管风琴来自16世纪荷兰著名的管风琴制造商,曾经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管风琴,虽然之后经历了几次重建,依然有不少16世纪的组件被保留下来。
▼克里斯蒂安一世和三世墓所在的小礼拜堂中间有一根特别的石柱,上面标记了多位到访过罗斯基勒大教堂的各位王室成员的身高。最高处的一条线就是克里斯蒂安一世本人,有2.19米高!
从教堂出来跑到教堂门口的小黄房子前面留了张影,喜欢罗斯基勒的黄色小房子。
大教堂旁边的斯坦德托维特广场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罗斯基勒的中心。宗教改革时12世纪的圣劳伦斯教堂和附带的墓地被拆除,之后便有了这个被用作集市的广场。
在广场的一侧至今保留着圣劳伦斯教堂的钟楼,它成为建于1884年的老市政厅的一部分,罗斯基勒市政府在这里办公一直到2020年。一直到现在,这个被大教堂、旧皇室宫殿、旧市政厅和商业街环绕的广场上每周都会举办两次集市,每年的圣诞集市也在这里举行,是丹麦最受欢迎的圣诞集市之一。
▼在广场旁边遇到一个图书交换亭,一个老爷爷正在里面寻找感兴趣的书。
▼回停车场的路上发现一家杂货铺,有各种日用品还有可爱的北欧设计的小摆件。开心地带走了一个陶瓷小房子烛台。店主是一个优雅的老太太,一边帮我包烛台一边招呼我从柜台旁边的盘子里拿糖吃,还认真地介绍说是本地特产。这座小城的每个细节都那么让人喜爱!
担心错过安徒生博物馆的预约跳过了维京船博物馆,不过去欧登塞的路上还是顺便拜访了卡伦堡。卡伦堡位于西兰岛西部峡湾,是丹麦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早在公元8、9世纪,这里就是维京人船队云集的良港。1170年左右罗斯基勒大主教的哥哥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城堡。15世纪卡伦堡是丹麦王室最喜欢的城市之一,经常来卡伦堡城堡居住,城市随之兴盛。后来城堡变成一座监狱,16世纪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被贵族起义推翻后就曾经被囚禁在这里直至去世。
卡伦堡的城堡如今只剩下废墟,但是建于13世纪的圣母教堂却被保留下来。1192年卡伦堡的创始人(就是那个大主教的哥哥)参加了教皇英诺森三世号召的十字军东征,从耶路撒冷回来后他就建造了这座教堂。教堂于1220年完工,受到拜占庭风格的影响采用了不太常见的希腊正十字造型。最不同寻常是比起常见的两个最多三个塔楼,这座教堂有在丹麦甚至整个欧洲都不太常见的一高四矮一共五个塔楼。
▼绕场一周,觉得这座教堂五个塔楼的造型怎么看都有点不太像教堂。教堂旁边那个有阶梯形山墙的小房子建于1400年左右,曾经是牧师宿舍,现在是教堂的一个小礼拜堂。
教堂里的四根石柱支撑着上方的四个塔楼,十字型的屋顶中心挂着祈求平安航行的多桅帆船——这是丹麦的传统,很多教堂都这样挂着帆船保护在海上迷路的人。石柱和墙壁的颜色和罗斯基勒大教堂一样简简单单,只有主祭坛旁边一小幅修复过的13世纪壁画记录着这座教堂曾经也有有过华丽的色彩。
唯一让人眼花缭乱的只有1650年代的主祭坛。虽然不太喜欢这样的风格,不过每个人物都十分精致,可以看出是件花了很多心思的艺术品。
除了圣母教堂之外,卡伦堡老城是一座非常安静的中世纪小城,让人很难把它和拥有炼油厂、制药厂以及丹麦最大发电厂的重要工业城市联系起来。教堂院墙外的牧师街是卡伦堡保留下来的中世纪街道之一。和教堂旁边的牧师宿舍很像的23号曾经也是教堂牧师的住所,建于1500年左右,19世纪中叶霍乱流行期间变身成为卡伦堡的第一家医院。现在这栋小房子被原样保护起来,没有电灯自来水和暖气,当然也没人居住,被当地学校用来举办活动。在它的对面另一座风格相似但被围在教堂围墙里的建筑曾经是教堂用来存放什一稅的仓库,宗教改革教堂不再收取什一稅之后就被改成了培养牧师的拉丁学校。在丹麦这种被用来修建教堂和修道院的大块红砖被称作“僧侣砖”,用这种大块红砖建造的哥特式建筑大多和教会有关。
▼隔壁的小黄房子门口放了辆自行车,普普通通的组合看起来氛围拉满。
教堂另外一边的豪宅曾经都是教会的财产,黄色的主教宫殿现在是卡伦堡艺术协会的小展览中心。这些建于15到16世纪的豪宅是城市最辉煌的年代留下的印记。
▼去欧登塞的路上经过西兰岛Zealand和菲英岛Funen之间的跨海大桥Storebæltsbroen,18公里长度是丹麦规模最大的建筑。从1850年代开始计划,到1998年才建成开放(为丹麦速度点赞😂)
虽然找停车场费了一点小周折,不过总算在预约时间之前赶到了安徒生故居。欧登塞是仅次于哥本哈根和奥胡斯的丹麦第三大城市,丹麦南部省的省会,也是菲英岛上最大的城市(虽然感觉真的很小😂)。作为丹麦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欧登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88年,一直到中世纪都是繁荣(但也有点枯燥)的商业中心。17世纪丹麦瑞典战争之后由于繁重的赋税,城市经历了一段很长时间的衰落,直到19世纪铁路和工业革命,才让欧登塞重回重要地位成为丹麦的工业中心之一。欧登塞的历史让这座小城难免看起来有点无聊,不过安徒生却让“无聊小城”成了大多数丹麦旅行者清单上必到的一站。1805年4月,安徒生出生在欧登塞一个落魄鞋匠和洗衣女工的家里。安徒生在欧登塞的童年过得并不快乐,11岁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就变得更加糟糕。14岁时安徒生就心怀不甘离开家乡去哥本哈根寻找工作。二十多岁时安徒生的才华逐渐展露出来,慢慢成为一个连国王都十分喜爱的著名作家。安徒生因此成为欧登塞的骄傲,在世时就被作为贵宾被邀请回欧登塞,甚至建造了安徒生纪念碑请他来参加揭幕典礼。时至今日欧登塞依然会在每年8月举办文化艺术节纪念出生在这里的安徒生。在欧登塞老城的西北角保留着安徒生出生的黄色小房子。这里曾经是城市最贫穷的角落,居住着农民、士兵、打零工的游民甚至乞丐。这座看起来非常迷你的小房子当时有五户人家共同居住。工业革命之后的欧登塞几乎已经找不到安徒生时代的影子,不过这些和安徒生有关的小房子被保留下来,这座曾经有五家人居住的小房子从1908年就被改造成安徒生博物馆开放。
▼安徒生出生地的背后是2021年新建的新的安徒生博物馆。有点不太协调的日式的建筑来自隈研吾的事务所。国内的一大批网红建筑都出自隈研吾之手,是个中国人熟悉的名字。
距离安徒生博物馆不远的黑衣修士广场在安徒生的年代广场旁边有丹麦在首都哥本哈根以外唯一的剧院。虽然贫穷的安徒生买不起剧院门票,但他7岁时曾作为临时演员在剧院登台。他也经常收集剧院的海报和节目单,这一切都为他后来在哥本哈根剧院的工作埋下了种子。“黑衣修士广场”的名字来自13世纪多明我会的黑衣修士在这里修建了修道院。宗教改革之后修道院被移交给了方济各会,但是因为方济各会在欧登塞已经拥有其他修道院,对这座修道院经营得十分不上心。到17世纪修道院就因为年久失修被拆除了,如今只有人行道上的黄铜钉标记着当年修道院的范围。
▼广场角落里的Comwell酒店门口,安徒生的铜像静静地坐在长椅上注视着来往人流。
距离市场广场不远的Nedergade是欧登塞的一条传统街区,保留着颇具年代感的卵石路面和小房子。24号是一家保持着传统陈设的杂货铺。丹麦人对这种老杂货铺似乎非常骄傲,罗斯基勒也有类似店铺,不过上午没开门错过了,终于在欧登塞逛到同款。
▼店铺里的陈设非常玲琅满目,是那种让人找不到东西的丰富,主打一个氛围感😂
▼比起离开这座城市两个多世纪的安徒生,这个优雅老爷爷的背影才是我心里更能代表欧登塞的画面。
穿过热闹的酒吧街遇到了意大利风格的欧登塞市政厅。1867年12月哥本哈根市民安徒生就是在这里接参加了“荣誉市民”授予仪式。市政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1885年重建。重建时市政厅的设计参考了意大利锡耶纳的市政厅。据说正门上方原本有个塔楼,1942年扩建时被拆除,最终保留了这么个几乎和锡耶纳市政厅一模一样的复制品造型。
市政厅和大教堂之间马路尽头朱立着高大的圣奥尔本教堂。这座看似古老的哥特式教堂世纪建于20世纪初,是欧登塞宗教革命之后重新设立的第一个罗马天主教教堂。虽然不是真正的古董,可是它很好看。
马路另外一边的欧登塞大教堂才是真正的古董。大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不过现在看到的教堂是13世纪被大火烧毁后在14到15世纪重建的。大教堂旁边的修道院在1913年被大火损毁,后来只有一小部分得到重建,做了半个多世纪市立图书馆之后,现在是关于大教堂和修道院历史的博物馆。安徒生两岁时他的父母搬到大教堂附近的一栋小黄房子,安徒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4岁离开欧登塞去哥本哈根打工。教堂前面的人行横道上有一连串脚印,从安徒生家的小房子一直到大教堂跟前。传说这就是当年安徒生散步的足迹,现在是欧登塞游客中心规划的游览线路。
转过街角,Munkemøllestræde上几栋很现代的房屋中间有点突兀的黄色木筋房子就是安徒生童年的故居。小黄房子现在也是一个小博物馆,房间里的陈设被恢复成安徒生在这里居住时的样子。
第二天下午预约了比隆的乐高博物馆,去比隆之前我们先绕了点路去了丹麦最古老的城市——里伯Ribe。这座建立于公元710年的小城,曾经是斯堪的纳维亚和欧洲其他地方贸易的起点。从8世纪贯穿整个中世纪,里伯都是北海上最重要的港口和贸易中心。直到1580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城里大部分建筑,之后又遭遇了洪水和连续几次瘟疫,里伯渐渐消失在欧洲贸易版图上。不过灾难后的沉寂留下了小城17世纪时的样貌,把它变成了丹麦人和德国人都很喜欢的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在城外停车场停好车,发现这座小城比想象中热闹。穿过窄巷走到河边,才知道原来赶上了周末的集市,摊主们开着大车小车,支起简易小桌甚至只是简单抬起后备箱盖,沿着河边一字排开。住在附近的老爷爷老奶奶们拉着小车来采购一周的必需品,一派意料之外的繁荣景象。
▼顺便遇到一辆可爱的奶黄色老爷车。
▼摊主以老爷爷老奶奶居多,有插在花瓶里卖的蔬菜,还有各种各样的果汁和果酱。
距离万圣节还有一个月,南瓜车成了最受欢迎的摊位。
遇到一个小乐团,结束演出和熟人站在街边聊起来。
里伯大教堂是城里最重要的建筑。作为斯堪的纳维亚最早的教堂历史可以追溯到9世纪。公元9世纪初,被流放的丹麦国王霍里克二世为了换取法兰克国王虔诚者路易的帮助受洗成为基督徒。收复失地后的霍里克二世在里伯建造了斯堪迪亚维亚第一座大教堂。尽管之后基督教的发展几经波折,不过公元948年汉堡不来梅大主教终于在里伯设立了斯堪的纳维亚第一个基督教教区,里伯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基督教化的起点。现在看到的大教堂建于12世纪,用德国进口的石材建成了隆重的罗马式。之后经历了几次全城大火,但每次都幸运地没有被完全烧毁。尽管后来的修复和扩建又让大教堂混搭了北欧特色的红砖哥特式,但它依然是丹麦保存得最好的罗马式建筑。▼从教堂旁边的教堂广场可以看到一个完美的罗马式背影。广场旁边有很多小饭馆和咖啡馆,这家Weis Stue的可爱招牌搭配大教堂的背影是里伯著名的标准照角度。
教堂的另外一面是有点不同的风格。虽然12世纪的大门依然保持了罗马风格,不过1238年倒塌的左侧塔楼被红砖哥特式的平民塔取代。中世纪这座平顶塔楼除了作为教堂钟楼之外还是城市的瞭望塔和档案管。
▼教堂还没开门只能在周围转转。广场上跟着主人来逛集市的汪星人愉快地开起小会,阳光中走来的观光马车是每座中世纪小城的标配。
沿着大教堂旁边的小路就走到了城墙外的里胡斯城堡遗迹。当年如今只剩下护城河环绕的小土坡,传说13世纪达格玛王后因为喜欢城外高地的风景在这里建造了城堡。城堡在17世纪瑞典战争中遭到破坏,18世纪时剩下的石块都被拆走用于铺路和修复大教堂,只留下地基和角落里14世纪的酒窖遗迹。
小土坡上乘船远眺的铜像就是达格玛王后,这位出生在布拉格城堡的公主1205年和丹麦国王瓦尔德马尔·瑟尔结婚成为丹麦王后。历史上关于达格玛王后的记录不多,但是在当地民歌里她的形象又美丽又善良。所以1913年丹麦雕塑家安妮·尼尔森创作了这座铜像纪念这位深受当地人喜爱的王后。
站在达格玛王后的位置眺望里伯老城,可惜逆光相机拍不出眼睛看到的美。
主街旁边黄色院落是雅各布·里斯博物馆。这位出生在里伯的丹麦人后来移民美国,一贫如洗挣扎数年之后终于成为著名的记者和社会改革家。博物馆庭院里早早摆好了大大小小的南瓜,洋溢着可爱的节日氛围,咖啡馆门外当地人舒服地晒着太阳喝着咖啡。
小桥流水背后的红色房子是里伯建于19世纪的的艺术博物馆。红色的房子原本是当地一位富裕工厂主的宅邸。
博物馆门外的卵石街道被北欧的秋日阳光染上了的一层宁静安逸的色彩。
尽管常常被抱怨丹麦的小镇都大同小异,不过秋日阳光下的里伯特是座可爱的小城。
在午饭时间之前赶到了比隆的乐高之家。在机器上自助check in拿到手环存好包,先直奔早就预订好的Mini Chef餐厅。听说要拼积木点餐,只看过我拼却从来没有亲自上过手的月半先生为拼不好就没饭吃担心了一路😂入座拿到了点菜积木包,其实特别简单——不同颜色形状的砖块代表不同食物,选择想吃的东西拼在白色盘子上插进点菜的机器,月半先生终于长长松了一口气。
送餐也全部自动化,这是负责送餐的两位服务员。
终于轮到我们了,餐盒被传送带送到“服务员”跟前,“服务员”伸手一推就滑过来。餐盒都是乐高积木形状。
心满意足.jpg。好玩之余味道也不算差,算是个小惊喜。
吃完开始逛博物馆。大厅里的这组人物据说是乐高公司的创始人。乐高之家距离1932年乐高公司的第一间工作室仅仅几步之遥,整个设计都和品牌发展的历史紧密关联。
沿着旋转楼梯上楼,楼梯中间是高达15米的创意至树。一边看一边感叹这么多砖块要拼多久才能拼完。后来查了一下资料,这棵树一共用了600多万块砖块,用了超过2万小时才完成。工人们拼完这棵树可能再也不想再拼乐高了😂
到三层首先看到那三只著名的恐龙。红色恐龙用的小朋友的大块积木,绿色是小块积木,黄色全部都是科技件。虽然红色可爱,绿色精致,不过相比之下使用科技件的黄色才是最帅最霸气的存在!
每个区域都有很多互动项目,刷手环之后成果会被保留到个人账户下,一个月之内都可以从官网下载。
还有几组规模很大的城市模型,整个乐高之家里的陈列使用了超过2,500万块乐高零件。
不过挂着乐高瀑布,堆满数不清用不尽砖块的红色体验区才是乐高迷的天堂。装满砖块的乐高池台面上摆着之前的游客拼的各种可可爱爱的小物件,好喜欢那个呆萌的黄色恐龙。
超级有创意的自行车,这个作者真是厉害极了!
照着前面游客的样子拼了一个超级玛丽,看到旁边外国小姐姐拼了个白比熊,顺手做了个咖啡泰迪和它作伴。月半先生说你们的狗为什么都是大扁脸😂
地下一层展厅关于乐高公司的发展历史,一进门先是一幅乐高零件拼成的公司logo在灯光下亮闪闪。
一些1950年代和1960年代出品的积木,算下来这些塑料积木已经陪伴了三代人的成长。
看完历史又回到三层去玩积木,一直到关门广播响起才恋恋不舍被月半先生拉下楼。出口处有一台机器展示砖块生产和分装的全过程,别忘了在这领取写着自己名字的乐高卡片和砖块!
最后在博物馆商店买了Lego House限定的套装,心满意足离开。出门之后才有时间仔细观察这个建筑。整座建筑由21块错落的乐高砖块拼成,有9个各种颜色的可爱露台。
层层叠叠像用砖块拼出来的黄色台阶。
从屋顶上可以看到不远处的乐高总部,五颜六色长得也像个积木拼出来的建筑。
屋平台上的儿童乐园们和被大鲨鱼吃掉的月半先生😂
最后用博物馆门口的三块标准8个砖块结束这个超级快乐的下午。
当天的酒店订在奥胡斯Aarhus,距离比隆还有一个多小时车程。奥胡斯是丹麦第二大城市。这座位于奥胡斯河入海口的海滨城市从8世纪就是维京人的贸易港口。中世纪城市在奥胡斯大主教的权力之下渐渐发展壮大,15世纪获得市场权利。不过奥胡斯真正的爆发式发展来自19世纪中期之后的工业革命时期,1862年的第一条铁路开启了奥胡斯的繁荣时期。1928年日德兰半岛的第一所大学在奥胡斯成立,时至今日奥胡斯依然是日德兰半岛的教育、贸易、服务、工业、旅游……中心。进入奥胡斯老城,随处可见的有点破败的工业革命时期留下的红砖房子,和曾经生活的英国工业城市多少有些相似,于是从心里觉得亲切。
酒店所在的区域是奥胡斯的拉丁区,凭名字就可以猜到这里曾经是奥胡斯最古老又有文化的区域。拉丁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当破旧的维京要塞被拆除,商业开始慢慢出现。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奥胡斯的商业中心,交错的中世纪街道两边开满了商店和咖啡馆。酒店门前的红白条纹建筑是建于1857年的奥胡斯市政厅。1940年代市政府搬走之后做过警察局,1990年代成为性别博物馆。这是一间以女性的历史和现状和对性别平等的探讨和追求为核心内容的博物馆。作为以工业人口为主的第二大城市,奥胡斯以它在20世纪引领过的各种思潮和社会活动为傲。
距离性别博物馆不远的广场旁边是建于19世纪末的奥胡斯大剧院,它是丹麦最大的省立剧院。
性别博物馆和大剧院时间是最隆重的奥胡斯大教堂。始建于1200年左右,原本是和里伯一样的罗马式。14世纪初被大火烧毁,1450到1520年之间被重建成现在看到的红砖哥特式。尽管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不过它是全丹麦最长和最高的教堂。中殿长达93米的,绕教堂一圈比小操场的跑道还长。
超级喜欢的一对背影。
顺着三角形大广场的尖尖深入拉丁区。商店和咖啡馆大多还没有开门,磨得发亮的卵石街道和16到19世纪的小房子,在秋日清晨散发着旧时光的味道。
想去的咖啡馆还没有开门,相约晨跑的女孩三三两两站在路边聊天。
偶尔遇到人高马大的丹麦人骑着自行车从身边经过,街上慢慢变得热闹起来。
在Nørre Allé街边先被墙上的涂鸦画吸引,走过去发现是个教堂。这是一个青年教会,周日早上教会还没有开门,几个年轻人站在门口聊天。
▼对面的院子里停了一辆可爱的红色老爷车。
绿色尖顶的圣母教堂比奥胡斯大教堂历史更悠久,1950年代维修时发现了建于1060年代的地下室,被认为是奥胡斯的第一座主座教堂的遗迹。现在看到的教堂来自13世纪的多明我会修道院,尽管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克里斯蒂安三世把修道院的大部分建筑从教堂没收改成医院和救济院,如今的圣母教堂依然是奥胡斯规模最大的教堂之一。
▼路边房子上街头艺术家Herbert Baglione 2008年时为奥胡斯街头艺术节创作的涂鸦。
▼街边咖啡馆窗外的丹麦人。
前一天晚上把车停在了港口附近的停车场,去取车顺便逛了一下港口。刚刚升起没多久的太阳又被乌云遮了个严严实实,北欧秋天的天气果然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不怎么讨人喜欢。港口一边是丹麦国家电视台DOKK1的大楼,同时也是公共图书馆和文化中心。▼在很多照片里看到过的标志性大狗熊竟然是个儿童乐园的滑梯😂
▼电视台对面的红色房子是1898年的海关大楼。
▼海边小广场被临时搭建的马戏团表演场地占了一置。“著名景点”圆形喷泉里丹麦人带着娃趁着水柱的间歇跳来跳去玩得不亦乐乎,不小心被水浇到就尖叫着跑开然后哈哈大笑。我穿着厚毛衣在旁边一边瑟瑟发抖一边佩服北欧人从小到大的强健体魄。
▼遇到一艘颜色好看的小船。
▼来自德国街头艺术家ECB的人像涂鸦,这幅是2017年奥胡斯被选为欧洲文化之都时的作品
沿着停车场入口旁边的小路继续往前走,2号港口旁边的一块空地被开发成了城市公园,似乎是个当地人喜欢安静发呆的角落
拿完车回酒店退了房,下一站是奥胡斯著名的老城博物馆。20世纪初奥胡斯市政府计划拆除市中心16世纪宅邸市长花园的计划引发了文物保护者的强烈反对,于是当时当时奥胡斯博物馆的一位董事提出了建设露天建筑博物馆的方案。适逢1909年奥胡斯国家博览会需要建造新的展馆,这座文艺复兴风格宅邸最终被搬迁到当时的郊区,按照原样重建成国家博览会的展馆。市长花园改造成的展馆取得了巨大成功,它因此成为“老城”的第一个成员。之后陆续又有几栋被规划拆除的老房子被搬到“老城”重建,1914年这些房子们终于凑成一个博物馆开始对公众开放。随着博物馆的影响越来越大,从1920年代开始博物馆收集老房子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其他丹麦城市。时至今日,已经有来自丹麦20个大大小小城市的75栋老建筑在面临拆迁时被搬到了“老城”。所以虽然这座全世界最早的露天建筑博物馆不是真正的老城,但城里的房子们却是货真价实的历史建筑。
▼售票处的老城博物馆历史和沙盘。
在“老城”遇到的房子们。▼红色的房子是1750年的奥胡斯海关大楼,就是港口那个19世纪海关大楼之前的版本。
▼挂着自行车招牌的黄色房子建于1650年左右,来自北部城市Randers。
一些屋子里展示着十八九世纪丹麦人的生活场景,比如这间是毛纺作坊,设备陈大部分也是从丹麦各地收来的真正的古董。
▼还有药店。
▼很多店铺都有“店员”,比如这个在认认真真算账的杂货铺大叔。
▼咖色长裙的是面包店的“老板娘”,面包店的房子是奥尔堡1625年左右的酿酒作坊。
马车是“老城”的标配。每当马车经过,路人齐刷刷让到路边,掏出手机开始拍照😂
英国Cotswold标志性的茅草屋顶房子在十七八世纪的丹麦也很常见,“老城”里被画成卡通明信片园丁房子就是其中一座。隔壁来自菲英岛的18世纪酿酒厂的印章厂也拥有同款可爱大屋顶。
“老城”的中心广场旁边就是最最著名的第一件展品市长花园。现在房子里面还原了十八九世纪有钱人家里的样子,除了古董家具,还有当时流行的壁画墙面和大理石拼花地面,是“老城”里最受欢迎的院落。
1970年代是丹麦设计和社会思潮爆发的年代,所以1970年代的街区在“老城”里也占有一席之地。
▼街角的报刊亭也来自1970年代的奥胡斯街头。
▼还有1970年代的杂货铺和奶制品店。
逛完老城又去了奥胡斯艺术博物馆这座成立于1859年的艺术博物馆是丹麦最早的公共艺术博物馆之一,2004年搬到现址之后更成为北欧规模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ARoS里收藏了从19世纪上半叶丹麦黄金时代一直到现在的艺术作品,不过更著名的还是博物馆以但丁《神曲》为灵感,象征从天堂到地狱的9层螺旋结构的立方体建筑和屋顶上的“你的全景彩虹玻璃走廊。▼远远从马路上看到ARoS的彩虹走廊。
标准打开方式从最著名的彩虹走廊开始。150米长的环形走廊由著名冰岛艺术家Olafur Eliasson完成于2011年,是博物馆个头儿最大的展品。喜欢的阴沉沉的天气把这条“彩虹”衬托得格外好看。
▼不怕冷坐在屋顶平台看书的一对儿,喜欢这个背影。
▼绿色玻璃望出去是早上逛过的大教堂和港口。
▼另外一边,喜欢这些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公寓楼横平竖直的熟悉的秩序感。
9层的展厅从丹麦黄金时期的绘画开始,它们是博物馆最早期的收藏。比如这几幅1830年代的罗斯基勒大教堂外景就来自黄金时期代表画家Jørgen Roed。
▼1900年代的野鸭图来自丹麦自然风景画家Johannes Larsen。色彩明显到了《神奈川冲浪里》的影响,记录了那个欧洲艺术家热情追捧日本艺术的时代。
然后是看不懂的现代艺术。▼可爱的粉色房间却挂了一些非常夸张的肖像画。这些肖像来自丹麦雕塑家和画家Svend Wiig Hansen,它的风格深受蒙克影响,色彩鲜明笔触粗放来表现人物焦虑甚至自我怀疑的情绪。
▼下层展厅的作品就更考验艺术造诣,比如扔在墙角的这一堆旧衣服。
▼各种叶子的标本和对面用从世界各地收集的包装纸箱碎片制作的小卡片。
来自澳大利亚艺术家Ron Mueck的男孩雕塑Boy是ARoS的镇馆之宝。这座4.5米高的玻璃纤维雕塑2000年在伦敦Millennium Dome和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展出之后就被ARoS买下。男孩雕塑身上从肌肉线条到静脉甚至毛孔都清晰可见,大到超越现实,却又真实得让人难以置信。
地下一层展厅被全部刷成了黑色,象征《神曲》里的地狱。展品是各种灯光艺术、视频和声音艺术装置。在一个模仿暴风雨房间的作品门口听到一个中国大叔跟同伴说“看见没有,这就是艺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看不懂我就放心了😂▼一个象征凯尔特人的灵魂巨石的LED装置,据说控制灯光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了东京大学的天文台,每当太阳和恒星融合产生的基本粒子在太空中移动时,它就会改变颜色。不明觉厉。
从艺术博物馆出来距离回西兰岛的船还有一段时间,于是决定去海边看无尽之桥,顺便喂鹿。这座从沙滩延伸到海面的原型栈道桥原本只是2015年奥胡斯海边雕塑展的一个作品,不过因为太受欢迎,奥胡斯议会2017年建成了永久版本。这座桥的直径有60米,在海底敲入了300多米管道用于支撑桥面。重点是除了2017年建造这座桥花费的200万克朗之外,每年秋天都要把桥面拆除到春天再重新安装,而每年拆除和重新安装也要花费15万克朗,真是个超级有钱的国度😂不过,奥胡斯人看起来也是真的喜欢这个地方,这样阴沉沉的天气桥上也坐了不少人,在滚滚乌云下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马塞利斯堡鹿园和无尽之桥之间只有几分钟步行距离。严格来说奥胡斯的鹿园并不是一座真正的鹿园,因为它并不是像哥本哈根的皇家鹿园那样是为狩猎而设计的。这个位于奥胡斯南郊马塞利斯堡森林边缘的公园更像是一个小型野生动物园。因为临时起意没来得及去超市采购,在鹿园门口的咖啡店买了20克朗一包的小胡萝卜。进门看到门上挂着半袋前人留下的没吃完的半袋胡萝卜,忽然有了点不好的预感😂鹿园里的鹿鹿们。鹿园里有好多品种的鹿,路边的牌子上有各种鹿的介绍。不过数量最多的还是梅花鹿,其他品种能不能遇到全凭运气。大概周末来鹿园投喂胡萝卜的游客太多,早就吃饱的鹿鹿们果然对我手里的胡萝卜一副爱搭不理的态度。
看到没鹿想吃胡萝卜,于是强行征用了月半先生背包里他留给自己的苹果。果然立刻遇到一位帅气的鹿先生,兴冲冲凑过来抢,不给就用鹿角轻轻拱我抗议。旁边拍照的月半先生被吓得焦都不知道对哪去了😂
终于碰到一只爱吃胡萝卜的,这几张照片来自我的手机。回来整理照片看到这个奇怪的角度,甚至有点怀疑这货是鹿吗😂
准备离开的时候终于在树林深处发现了一群不一样的鹿,站得远远的远远的不让靠近。从这个黑白分明的屁股来看貌似是黇鹿?
坐上回西兰岛的渡轮就开始下雨,一路都灰蒙蒙的没有风景可看。下船开到德拉格霍姆城堡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前台把钥匙留给餐厅就愉快下班了,可怜我不知情在雨里转了两圈才找到餐厅管事小哥拿到钥匙。德拉格霍姆城堡也是《DK目击者旅行指南》的一个意外收获。书上说:“德拉格霍姆的城堡曾经是一座堡垒,后来成为皇家住所。如今它被用作豪华酒店和餐厅,但并没有失去其历史的宏伟。”打开Google搜了一下,酒店现在是罗莱夏朵成员,虽然被形容成“豪华酒店”,但价格并不夸张,于是愉快订下。早上起来才有机会仔细看这座城堡。建于13世纪初,曾经是一座宫殿和防御堡垒,是丹麦现存最古老的城堡。虽然没有正式文献记录,但建筑上很多和罗斯基勒大教堂高度相似的细节让人们普遍相信这座宫殿曾经属于罗斯基勒大主教。1536年克里斯蒂安三世在宗教改革后没收了城堡改成监狱,用来关押贵族和神职人员。苏格兰玛丽女王(为了得到王位逼婚女王)的第三任丈夫博思韦尔伯爵被苏格兰贵族推翻逃到卑尔根又被丹麦国王抓住之后就被囚禁在这里直到去世。1657年丹麦瑞典战争后瑞典人炸毁了城堡,城堡的上半部分全部被炸成碎片。1664年城堡被王室用来偿还一位英国商人的欠款,之后几经转手被一位丹麦贵族以低廉的价格购买。新的主人在17世纪末以巴洛克风格重建了城堡,并且在城堡里一直居住到20世纪初。后来由于家族没有继承人,城堡被国家接管,1937年又出售给Bøttger家族也就是现在的主人,一家人把城堡改造成酒店一直经营到现在。▼白色的城堡主楼就来自17世纪末的重建,现在大部分客房和餐厅还有公共区域都在主楼里。
城堡周围是100多公顷的农场和花园,还有高尔夫球场。下了一夜雨,到处都湿漉漉的。▼毛茸茸的小棚子是酒店的酒吧。
▼一条小径通往举办户外婚礼的大草坪和高尔夫球场,10月初的北欧乡村已经到处都是浓浓的秋色。
城堡护城河以外的一整排白色小房子是建于19世纪的“员工宿舍”,现在也被改造成客房。对面有阶梯形山墙的红顶房子是19世纪时为农场加盖的马厩、牛棚和谷仓。牛棚和谷仓现在依旧是酒店的仓库,不过马厩被改造成了前台和农场商店还有咖啡馆,除了为住客供应早餐之外还出售城堡农场和厨房自制的香肠奶酪和果酱。
仓库院子里可可爱爱的万圣节氛围。
主楼的楼梯对面挂着历任城堡主人的画像,从最初的罗斯基勒大主教到之后的国王和两个家族的继承人们。
离开德拉格霍姆城堡,开上返回哥本哈根的高速公路。进程之前顺便去路过了一下距离市中心有一点距离的管风琴教堂Grundtvigs Kirke。这是一座以丹麦哲学家、牧师和赞美诗作家NFS Grundtvig命名的教堂,建成于1920年代,因为酷似管风琴的西侧立面也被叫做“管风琴教堂”。周一教堂不开放,只能在外面逛逛。转了一圈无意中注意到教堂周围房子和教堂都长得有几分相似。这些公寓和教堂一样建于1920年代到1930年代初期,是当时一整片街区的配套建筑。
去中央车站附近还完车已经接近午饭时间,于是决定先去食品市场解决午饭。哥本哈根市中心的食品市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9年。不过最初只是一些零散食品商人,正式的食品批发市场到1950年代才宣告成立。1980年代人们开始计划在把食品批发市场改造成室内市场,不过因为方案和资金的问题,项目拖延了二十多年才开工,之后又刚好赶上2008年经济危机,2011年这个命运多舛的市场才正式开业。▼虽然天气不好,不过生意还是很热闹。
每次逛菜市场最感兴趣的显然是海鲜摊位,除了可以打包买走,这里和欧洲其他菜市场一样也可以现买现吃。
▼虽然不如隔壁的挪威,不过丹麦的鱼子酱也小有名气。
▼五颜六色的果汁们,丹麦人果然有审美天赋,连菜市场的果汁都排列得这么好看。
▼最多人排队的是这家卖开放三明治smørrebrød的店铺。开放三明治本起源于19世纪时农业工人会把黑麦面包和前一天晚餐的剩菜打包起来的午餐,后来经过改良成了丹麦的国菜之一。
▼咖啡店也是在丹麦小有名气的连锁,去了两次都排着超级长的队。
跟风买了三文鱼和虾仁的开放三明治,又凑热闹在另外一家排队最长的烤肉汉堡店买了一份汉堡。
汉堡店的餐巾纸,亮点自寻😂
▼和我们一样买完坐在路边吃的丹麦女生,喜欢她的红帽子。
下午的计划是参观罗森堡宫。这座荷兰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由克里斯蒂安四世建于1606年,最初只是哥本哈根郊区的一座小夏季宫殿。不过由于国王的偏爱,这座宫殿从1613年开始经历了几次扩建,最终在1633年建成了现在看到的城堡。因为克里斯蒂安四世特别喜欢这座宫殿,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居住,甚至1648年临终前,他特意命人用雪橇把他从腓特烈港送回罗森堡宫,在他自己的卧室里去世。罗森堡宫作为皇室居所被使用到1710年左右,之后克里斯安四世的曾孙腓特烈四世建造了更现代的弗雷登斯堡,罗森堡宫变成了专门存放皇室收藏品的宫殿,所以很多17世纪的室内装饰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精致的红砖文艺复兴风格宫殿,克里斯蒂安四世时期建造了很多这样风格的建筑。17世纪时荷兰靠海上实力达到鼎盛,这些荷兰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记录了克里斯蒂安四世希望把丹麦缔造成像荷兰一样强盛的北方海上霸主的决心和野心。
罗森堡宫旁边有个巨大的公园“国王花园,和王宫一样最初由克里斯蒂安四世修建。除了罗森堡宫,公园旁边还有丹麦版狗熊兵皇家卫队的住所罗森堡兵营。结束了操练几个皇家卫兵站在楼门前聊天,摘掉帽子露出的发型比他们的英国兄弟优秀太多😂早上路过国王花园,看到附近居民在公园里或晨跑或遛狗,是个舒服的地方。
宫殿里的房间还保留着王室在宫殿居住时的装饰,家具则是作为王室收藏从各个宫殿搬到罗森堡共展示,还有一些不同时期的王室画像和国王们订做的或者购买的艺术品。
三层的骑士大厅是整个罗森堡宫最华丽的房间。建成于1624年,最初用来举办舞会,1700年被改成觐见和集会大厅。大厅里最重要的陈列是腓特烈三世定制的所罗门王同款加冕椅,从1671年的克里斯蒂安五世直到1849年宪法推翻绝君主专制,国王不再加冕,期间所有的国王和王后都在这座由独角鲸牙制作的加冕椅上加冕。大厅两侧挂着1680年代制作的克里斯蒂安五世战功系列挂毯,用来歌颂克里斯蒂安五世1675年到1679年之间在(因为路易十四干涉并没有取得胜利还让丹麦国力严重受挫的)斯堪尼亚战争中的功绩。
参观完房间从另外一个入口进入城堡地下室,厚重的铁门预示着地下室里的展品更加价值连城。这个地下室曾经被用作金库和档案室来存放王室的机密文件,1720年档案馆搬走之后就被用来存放从被拆除的中世纪哥本哈根城堡搬来的酒桶。进入铁门先是一批武器和硬币收藏,之后是皇室收藏的象牙和琥珀艺术品,象牙大多来自各国王子的礼物,用于换取丹麦的马匹和冰岛的白色猎鹰,琥珀则是18世纪陶瓷风靡之前欧洲贵族最爱的装饰品。
之后的旧城堡厨房被用来陈列画像、花瓶和各种钟表、器具,穿过厨房就进入了城堡的地下金库。地下金库的部分直至上世纪70年代才首次向公众开放,内部的收藏也是丹麦王室宝藏里最核心最珍贵的部分。
最隆重的展品是国王们的王官。克里斯蒂安四世的王冠由克里斯蒂安四世的父亲腓特烈二世的金匠为克里斯蒂安四世1596年的加冕典礼制作。皇冠做成了北欧传统的开放式,使用黄金、珐琅、珍珠和切割宝石作为装饰,每一面都有具有不同含义的黄金雕刻装饰。虽然奢华不及伦敦塔那些镶嵌着大宝石的英王王冠,但它凭精美位列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金匠作品之一。
隔壁房间克里斯蒂安五世的王冠变成了不同的封闭造型。克里斯蒂安五世而作为绝对君主制下第一位国王,全新造型的王冠象代表着这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这座1670年代在哥本哈根制造的皇冠从克里斯蒂安五世的加冕典礼一直被使用到1839年克里斯蒂安八世。之后因为国王即位不再举行加冕典礼,就只在国王葬礼才会摆放在国王灵柩上。不过一直到现在丹麦国徽上还保留着这枚皇冠的图案。
大皇冠旁边小一点也摆得矮一点的是王后的皇冠,1731年为克里斯蒂安六世的王后Sophie Magdalene制作。当然和国王的王冠一样,1840年代取消加冕典礼之后这个王冠就没有继续使用了。
虽然丹麦王室的宝贝规模和奢华程度都比伦敦塔里的英国王室宝贝差一大截,不过每件都金灿灿无比精致,更在每一个细节里记录着这个王国的兴衰故事。
回酒店的路上顺便去了酒店旁边的圆塔,它和罗森堡宫一样来自克里斯蒂安四世。这位热爱文化音乐也热爱建筑的国王生在丹麦实力最强盛的时代,留下了一大批颇有他个人特色的建筑。圆塔的入口上方有克里斯蒂安四世的标志,还有他亲自设计的拉丁语和希伯来语字母加上宝剑和心形的组合图案,这个字母加红心的造型已经成了圆塔的标志。
为了方便为图书馆搬运图书,圆塔内部被设计成了螺旋坡道。209米的坡道围绕中心扰了7圈半,宽度达到4米。传说1716年沙皇彼得一世在哥本哈根期间曾经乘坐四轮马车登上过圆塔。尽管螺旋坡道或者楼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堡和塔楼里不少见,不过这么宽阔的还有点特别。刷过哥本哈根卡之后进入塔身,印满岁月痕迹的红砖地面配上雪白的拱顶和17世纪样式的圆窗。随着坡道缓缓向上,从每个窗户望出去都是不同的风景——有时是连接圆塔的教堂,有时是圆塔脚下繁忙的商业街,又或者是一片高高低低的屋顶和藏身其中的安静小巷。即使位置相同,随着楼层越来越高,不同的视角也会有不同的发现,每扇窗户都让人充满期待。
其中的一扇拱门可以看到圆塔背后圣三一教堂内部,大部分装饰来自18世纪大火后的修复,是华丽的巴洛克风格。
靠近塔顶斜坡变成了楼梯,楼梯又越往上越窄。最后爬上一小段木质楼梯,就是塔顶上的小天文台。16到17世纪是欧洲海上活动最为兴盛的时期,希望凭借海军增强国家实力的克里斯蒂安四世自然对与航海技术紧密相连的天文学十分重视,所以他哥本哈根最核心的位置建造这样一座天文台,向全世界展示国王的支持和雄心。这座天文台从建成到现在都是丹麦的天文学中心,虽然现在看到的天文台是在1929年重建的,但它依然是欧洲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天文台。
天文台下面有一圈室外平台。天气原因加上市中心的位置,风景不算惊艳,不过身在其中的视角也别有一番趣味。
新的一天,早上起来依旧阴沉沉。在博物馆和皇宫开门之前,我们打算先去爬救世主教堂的塔楼。路过建于1905年的哥本哈根市政厅。它是哥本哈根历史上的第三座市政厅,和欧登塞市政厅一样参考了意大利锡耶纳市政厅的设计。不过比起几乎原样照搬的欧登塞,哥本哈根的市政厅更多保留了当时风行北欧的民族浪漫主义风格。
▼市政厅旁边就是那个望着蒂沃利乐园的安徒生铜像。路对面的蒂沃利乐园本是哥本哈根最重磅的景点,创立于1843年,是世界上第三古老的仍在运营的游乐园。不过刚好赶上万圣节前一个月的关闭时间,只能从外面看看。
过了运河进入克里斯蒂安港。这是一组位于哥本哈根老城和阿迈厄岛之间的人工岛,它是17世纪初克里斯蒂安四世雄心勃勃的哥本哈根防御工事扩建计划的一部分。1618年到1623年期间克里斯蒂安四世先在老城和阿迈厄岛之间的沼泽区域修建了五座防御堡垒,1630年代又模仿荷兰在堡垒后面修建了小型商业城市克里斯蒂安港。不过因为邻居哥本哈根太过强大,到了克里斯蒂安五世时期克里斯蒂安港就被并入了哥本哈根。现在的克里斯蒂安港是一片时髦的住宅区,拥有不少小有名气的餐馆和社区咖啡。运河边停着五颜六色的船屋和驳船,比起哥本哈根的其他地方,这似乎有更多类似阿姆斯特丹的气质。
穿过克里斯蒂安港就看到了目的地救世主教堂高高的塔楼。在售票处出示预订单,售票小哥说:“不好意思,昨晚下完雨现在水还没清理干净,你们半小时之后再来吧。”😂
1300到1800年的欧洲艺术部分大多来自克里斯蒂安四世和腓特烈五世开创的王室收藏,作品来自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荷兰、德国……各种可以买得到的欧洲国家。
等扫水的功夫只好去了旁边的克里斯钦自由城,早在学生时代就对这个神秘社区有所耳闻。成立于1971年,因为太过特别网上可以找到很多关于它的文章。简单来说这是一个无政府主义的乌托邦,在丹麦的领土上,但不受政府管理。一些丹麦法律禁止的交易在这里可以进行,但居民们也有自己的规则维持社区的有序运行。18岁以上的居民需要每月支付租金,用来偿还社区向政府购买土地的贷款和维持社区的服务运作。如果有人搬走,社区决定邀请谁搬进来填补空缺,不过很多1970年代最早的居民现在仍然生活在这里,甚至有一些已经有了孙辈。最初的几十年政府一直在想办法消灭这个不受管理的社区,不过2012年政府和社区终于达成一致,提供抵押贷款以低廉的价格向社区出售克里斯钦自由城土地,社区承诺负责维护供水供电和排污,并且保持道路开放通行。时至今日克里斯钦自由城已经以独特的方式融入哥本哈根的城市经济,除了有大约1/3的住户每天离开自由城在哥本哈根工作之外,这个只有1,000居民的社区每年会接待约50万游客,是仅次于小美人鱼的哥本哈根第二大热门景点。▼还没进入自由城,房子上就出现了花花绿绿的涂鸦。
▼入口附近的墙上挂着一幅地图示意克里斯钦自由城的范围,简单来说就是克里斯蒂安四世1720年前后在沼泽地上建的五个防御堡垒。1971年自由城的第一批居民就是撬开了废旧军营外的栏杆占领了这片区域。
▼旁边的墙上用各种语言写着克里斯钦自由城的名字。
▼由废弃军营改造的酒吧和不远处救世主教堂的尖塔形成有趣的对比。
▼红底色个黄色的圆点是自由城的标志,三个黄色的圆点代表Christiania名字里的三个“i”。在自由城里随处可见黄色圆点元素的图案。
继续往里进入居住区就开始出现禁止拍照的标志,老老实实遵守规矩收起相机。居住区和欧洲其他城市不那么富裕的区域看起来并没有特别不同,很难想象这就是著名的因为帮派斗争隔几年就会发生血案的神秘社区。战战兢兢地草逛了一下居住区就开始往回走。旁边的居民头都不抬地坐在墙边的长凳上抽烟聊天,其实对我门两个看起来就没什么威胁的游客毫不在意。走出自由城大门看到普通的街道和街边救世主教堂的塔楼,感觉瞬间回到了我熟悉的那种欧洲城市。可是我会告诉你们这时候塔楼又因为风太大关闭了吗😂
在救世主教堂第二次吃了闭门羹之后,我们决定跳过塔楼继续当天的计划。下一站是克里斯蒂安港对面城堡岛上的克里斯蒂安堡宫。1167年罗斯基勒大主教阿布萨隆在哥本哈根渔村外的小岛上建起一座防御小城堡。14世纪被汉萨同盟毁坏后又重建起更庞大坚固的中世纪哥本哈根城堡。1417年国王埃里克七世迁都哥本哈根,从罗斯基勒大主教手中抢走了城堡,从那时起哥本哈根城堡成为国王的主要住所和政府所在。从15世纪到18世纪哥本哈根城堡经历了若干次扩建,不过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城堡变得过度庞大却又十分陈旧。1730年克里斯蒂安六世即位之后,立刻决定彻底拆除哥本哈根城堡,原地重建一座现代化的全新城堡。所以现在看到的城堡就起源于克里斯蒂安六世的城堡。城堡从1733年开工,1745年左右完工,1794年就被大火烧毁。1803年腓特烈六世重修宫殿,1828年完工,1884年再次被大火烧毁。第三版,也就是现在的克里斯蒂安堡宫建于1908到1927年期间,比起被拿来当“仓库”的洛森堡宫,它几乎不能算是真正的古董。▼王宫前运河对面的广场上,阿布萨隆的铜像面向王宫,远远眺望曾经属于他的城堡岛。
除了王室之外,丹麦国家议会和政府还有最高法院也在克里斯蒂安堡宫办公,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马路对面就看到轰轰烈烈的抗议人群😂
不过虽然不是真正的古董,它还是一座大到镜头装不下的宏伟宫殿。
作为仍然在使用的宫殿,进入的流程比罗森堡宫复杂不少,除了存包和安检,还要求每个人都套上了蓝色塑料鞋套。作为依然在使用的宫殿,克里斯蒂安堡的房间豪华又气派。
更重房间的是王座室的也被用来举办国王(女王)的登基仪式,新国王和首相一起走上王座室外国王门上方的阳台,由首相宣布新国王即位。女王也会在每年新年走上这个阳台,向哥本哈根市民宣读新年致辞。尽管君主立宪制之后的国王就不再使用王座,不过华盖下金灿灿的王座和华丽的绿色大理石镶板加金色丝绸墙面装饰,宣告了这个房间是整个宫殿最重要的房间。
看了最久的大厅。这个能够容纳400人的大厅是整个宫殿最大的房间,被用来举办最大规模的晚宴。不过最吸引眼球的是大厅周围的17幅挂毯,描绘了从维京时期到2000年之间超过1,000年的丹麦历史。这些挂毯作为女王的50岁生日礼物,由丹麦艺术家设计,女王本人也参与其中,并且由丹麦著名的织工团队花了10年时间制作(所以到2000年女王60岁生日时才正式揭幕😂)。
▼在20世纪挂毯的伟人头像中间竟然看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
▼常驻居民一号,对每个经过的游客都是一脸温柔,真是可爱呢!
出门刚好遇到两个巡逻骑警,马和装饰真是帅极了。
离开克里斯蒂安堡宫就去了距离不远的新嘉士伯美术馆。博物馆的创始人Carl Jacobsen是丹麦国宝级啤酒品牌嘉士伯的创始人之子,当年Carl Jacobsen因为藏品太多没地方放捐给哥本哈根市的时候,要求市政府为这些藏品提供合适的展出地点,于是才有了这间1897年开始对公众开放的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名字来自希腊语的雕塑glyphein和储藏室theke,所以这是一家以雕塑为主要收藏的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最早的两个侧翼被冬季花园连接。在零下10度的北京冬天翻到照片才意识到在北欧长长的冬季里拥有这样一片热带花园是一件多快乐的事。
几乎把冬季花园围起来的是最早的达勒鲁普侧翼。在达勒鲁普侧翼陈列1800到1920年代的法国和丹麦雕塑作品,这里的大部分雕塑遵循了传统的艺术风格,不过也能找到罗丹这样粗糙扭动看似未完成的创新之作。
▼似乎刚好遇到一个学校在这里上美术课,美术馆的很多角落都可以看到这样赏心悦目的背影。
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占据了二层的大部分空间。这些藏品包括希腊哲学家、政治家、诗人、罗马皇帝和罗马杰出公民,创始人曾经致力于收集每一位罗马皇帝的肖像,所以在现在的馆藏里可以看到非常丰富的罗马皇帝像。
▼又遇到临摹的背影们。
除了雕塑之外,1800年到1925年的法国艺术也是美术馆的一大特色,是丹麦最好的法国艺术收藏之一。这个时代的法国艺术从1800年前后的社会动荡引发的艺术传统和描绘现实的冲突,到法兰西美术学院的沙龙故事,再到1874年的印象派,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梵高、高更、塞尚甚至毕加索等等一批寻找新创作风格的艺术家,几乎每幅作品旁边都可以找到熟悉的名字。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的《小芭蕾舞者》是美术馆的镇馆之宝,出现在美术馆的各种宣传画上。富二代德加最爱画赛马和芭蕾舞女孩,据说他常常泡在巴黎歌剧院的休息室,于是他的作品有好多芭蕾舞女孩。在小沙龙遇到一个关于芭蕾舞者的小型展览,关于如何重新制作芭蕾舞女孩的短裙。在世界各地一共有大约25件制作于1880年到1881年之间的芭蕾舞女孩铜塑,巴黎的奥赛博物馆就有一个长得和她非常类似的,女孩像是在舞动中被定格,好像下一秒就能在展柜里转起圈圈来。
逛完嘉士伯美术馆,去食品市场简单吃了午饭,下午准备去逛逛赫尔辛格的克伦堡宫。赫尔辛格是哥本哈根北部的卫星城,和瑞典城市赫尔辛堡隔厄勒海峡相望。1420年代国王埃里克七世在赫尔辛格建起和对面赫尔辛堡的卡南要塞配套的克罗根城堡,控制了当时国际船只出入波罗的海的唯一航道。对过往船只收取的“海峡税”为丹麦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克伦堡宫建在赫尔辛格海边延伸向海滩的沙地上,前身就是埃里克七世的收费堡垒。1574年开始被腓特烈二世作为送给他的王后索菲的礼物,改造成宏伟的文艺复兴宫殿。当时腓特烈二世刚刚结束了和瑞典国王埃里克十四世长达七年的战争,战争以双方都没有实力打败对方尴尬收场。为了证明自己比对面更强大更富有,腓特烈二世竭尽全力在1585年建成了当时欧洲首屈一指的豪华宫殿。可惜仅仅过了40多年,这座最豪华的文艺复兴宫殿被大火烧毁,只有教堂幸免于难。1630年代克里斯蒂安四世修复了宫殿,不过1658年宫殿就在战争中被瑞典占领,两年后《哥本哈根条约》签订瑞典人返回瑞典时,几乎带走了城堡里所有能拆走的所有装饰。之后因为海峡对面的省份割让给瑞典,变成前线的克伦堡宫显然不再适合皇室居住。从18世纪开始,克伦堡宫成为陆军营房和监狱,直到1923年军队离开后,宫殿重新修复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不过克伦堡宫的历史也许还不足以让它成为英语世界里最广为人知的城堡。吸引游客从哥本哈根坐50分钟火车来到这座海峡边的小镇的,是莎士比亚笔下以克伦堡作为原型的哈姆雷特的“埃尔西诺城堡”。▼走出赫尔辛格火车站就看到港口对面的克伦堡城堡。
穿过黑洞洞的大门进入城堡庭院,门口检票的是个穿卫兵制服的胖胖的可爱老爷爷,氛围感拉满。尽管1629年大火和1650年代被瑞典打劫之后城堡内部没有完全修复,不过被最爱盖房子的克里斯蒂安四世修复过的外观看起来依然是一座宏伟的文艺复兴宫殿。
从1585年建成到1629年被烧毁,短短四十几年,除了用作夏宫偶尔来居住的克里斯蒂安四世,把克伦堡宫作为正式居所的只有腓特烈二世本人和王后索菲。▼二层国王的房间是腓特烈二世时期丹麦的政治和权力中心,腓特烈二世就坐在这间房间里处理大大小小的国家事务。
▼穿过三层长长的走廊是腓特烈二世为爱跳舞的索菲王后建造的大宴会厅。这座宴会厅长达60米,当时是北欧王宫里最大的宴会厅。
▼挂满挂毯的苏格兰房间名字来自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也就是后的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詹姆斯一世和腓特烈二世的女儿安娜公主在克伦堡宫举行婚礼并留在这里小住,留下了这个以苏格兰命名的房间。
小宴会厅里的七张挂毯也来自腓特烈二世时期。1581年当腓特烈二世听说埃里克十四世委托工匠制作了一套描绘瑞典国王家族的挂毯,立刻不甘示弱委托安特卫普的工匠制作了这套包括从传说中的丹麦国王到克里斯蒂安四世,一共101位国王的挂毯,用来在节庆时挂在大宴会厅。全套挂毯一共43幅,只用了三年半就制作完成,因为赶工太过仓促,有几位国王的脸甚至被放错了身子。不过尽管出现了小小的错误,这些挂毯颜色鲜艳,图案极致精美。只可惜极致的华丽也敌不过时间流逝,400多年后挂毯只剩下灰蒙蒙的图案,43张挂毯也只剩下15张,除了在克伦堡宫的7张,剩下的都被收藏在哥本哈根的国家博物馆。我们去的时候仅有的7张还被借走了一张,被补了个幻灯片代替😂
自从国王不在克伦堡宫居住以后,这里也被用来存放闲置家具,像这个房间里中国风满满的屏风和柜子显然来自国王们离开之后的年代。
庭院的一侧通往王宫的厨房。厨房隔壁的入口通往著名的城堡地道。
庭院的另外一边是城堡的马厩,不过没有开门,门前这一排尾巴像拖把的小木马倒是十分可爱。
最后的项目是城堡的塔楼,爬上屋顶可以看到赫尔辛格城的全貌和海峡对岸的赫尔辛堡。不过我们刚爬上屋顶就开始狂风大雨,整个赫尔辛格老城都笼罩在一片浓浓的乌云下,冲出去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又躲回塔楼里。下楼刚好碰到工作人员因为雨太大上来关门,后面的游客都一脸失望地被拦在外面。作为当天塔楼的最后一组游客,头发还在滴水的我们也不知道算是运气好还是运气不好😂
离开之前还是去看了城堡前面的旗帜堡垒Flag Bastion。意外地发现刚刚的狂风吹散了云雾,原来海峡对岸的赫尔辛堡可以看得如此清晰。当年丹麦王室站在这里看着对岸被瑞典拿走的城市,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心情。
回哥本哈根的路上顺路浅逛了一下赫尔辛格和哥本哈根之间的路易斯安娜美术馆。美术馆来自企业家Knud Jensen在1950年代继承的乡间别墅,Louisiana是他的三任妻子的名字(是的,他的三任妻子名字都一样)。最初这位Jensen先生只打算创立一个收集丹麦当代艺术的展览空间,不过几年后他就改变方向把路易斯安娜变成了一个收集国际当代艺术作品的美术馆。从火车站出来,跟着Louisiana的标志走了十多分钟才找到了这片位于海边的建筑。从1950年代的乡间别墅改造的北翼到现在的美术馆,Louisiana一共经历了七次扩建,整个美术馆被认为是丹麦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作品。而对于很多游客来说,比起不能完全理解的当代艺术,这座“丹麦最美博物馆”的美来自艺术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在美术馆遇到了冰岛著名当代艺术家Ragnar Kjartansson的个人回顾展,挑选了艺术家自己最喜欢的绘画、多媒体和大型空间作品。
很喜欢创作于2012年的沉浸式九频道视频装置The Visitors ,九个屏幕上艺术家和他的音乐家朋友在不同场景中的人物以合声方式演奏同一首乐曲。这个作品被《卫报》形容成“21 世纪最好的艺术作品”。
另外一组看起来很有趣的,一组人在一圈屏幕之间来回旋转跳舞,虽然不理解为什么主题叫做“没有明天”。
最引人注意的《害怕的人. Scared Man》。被吊在高处还要满脸崩溃地走来走去,真不是份好做的工作。
之后的草间弥生空间,拉开一个小房间的门又看到波点女王草间弥生Yayoi Kusama的小彩灯房间。这次的主题叫“Gleaming Lights of the Souls”闪烁的灵魂之光。
一些不知道表达什么的好看色块作品。
3D打印模仿的自然结构,光影效果很好看。
建筑本身,那些和自然完美结合的角度。三面环海的全景房间The Panorama Room,可惜被坏天气浪费了这么好的风景。
著名的树木走廊The Tree Passage和走廊尽头的湖滨画廊The Lake Gallery,这是美术馆最早建成的部分,湖水和风景透过落地窗变成了画廊里会随四季变换的展品。
室外的雕塑公园也是美术馆的一块重头戏,无奈又稀稀拉拉飘起雨,只能躲在屋檐下张望。餐厅门口上镜率最高的美国艺术家Alexander Calder的平衡雕塑作品Little Janey-Waney,简约的红黄蓝白配上蓝色海面在阳光下一定是一幅治愈的画面。
哥本哈根的最后一天终于迎来了阳光。吃完早饭先去了新港Nyhavn。虽然被叫做“新”港,但其实历史也可以追溯到17世纪,克里斯蒂安五世让士兵和达诺-瑞典战争的瑞典战俘挖了这条从海上通往他新修建的国王广场的运河。当时的船只停靠运河边装卸货物或者出售出海捕捞的海产品,河两边的区域因为酗酒和色情交易臭名昭注。19世纪远洋船舶变得越来越大,狭窄的新港无法接纳新的大型货轮,新港逐渐变成丹麦国内小型货运交通船只的码头,一直到二战之连国内小型船运都被陆路运输取代,新港从此失去了交通运输功能。▼早上的国王广场上都是匆匆赶路的哥本哈根打工人,广场旁边房顶上有个大大的华为标志。
广场对面的新港一侧,17到19世纪高高低低的彩色小房子沿着运河排开,它们曾经是仓库或和商人的宅邸。混合着烟草、酒精、汗臭和鱼腥味的街巷已经随着历史远去,只留下秋日阳光里像童话一样美好的彩色地标。运河两边停满年代感满满的木质帆船,这些老帆船大多制造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退休之后被拉来新港展览。
运河边的房子都被改成了饭馆或者酒吧,清晨还没有客人,只有忙碌的送货车辆和跑进跑出卸货的餐馆小工。
靠近海的一边是游船和公共交通船码头,好几家公司的运河游都从这里出发。拐角处庞大的红砖建筑是一座19世纪的仓库,现在被改造成一间酒店。 旁边的白色房子现在是一间叫安徒生的咖啡馆,安徒生曾经在这里从1845年生活到1864年。1871年66岁的安徒生又搬回新港旁,住在运河对岸的18号,直到1875年去世,现在18号的一层也是一间安徒生主题的纪念品商店。
看天气变好,月半先生又还惦记前一天吃了两次闭门羹的救世主教堂塔楼。打电话确认了塔楼正常开放,于是从新港直接骑车去了救世主教堂。这座以螺旋形尖塔闻名的教堂建于17世纪,是克里斯蒂安四世为他建造的小型商业城市克里斯蒂安港规划的教区教堂。不过克里斯蒂安四世时期的教堂只是个临时建筑,真正的教堂从1682年克里斯蒂安五世时期才开始建设。因为填海而成的克里斯蒂安港地基过于松软,教堂花了14年才建造完成,不过最著名的90米高的尖塔在1747年弗雷德里克五世时期才建好。前一天阴雨下的全貌图,因为举办活动的关系教堂依旧没有开放。在塔楼入口换票,跟售票处小姐姐说起昨天的闭门羹,小姐姐安慰我:“是的,我们的秋天天气就是这样糟糕。”顿了一下又补充道:“不过幸好有挪威那些山挡着,不然我们的天气就和英国一样差了。”😂
开始爬塔,刚开始还是轻松的台阶,进入钟楼就变成了手脚并用的狭窄木楼梯,钟楼里可以看到教堂建于1928年的钟琴,它是北欧最大的钟琴,教堂甚至有一个全职钟琴演奏师,每小时演奏赞美诗。
最后一段楼梯转到了室外,钻出钟楼的瞬间差点被吹飞。顶着快要把人吹到面瘫的大风转了四圈终于爬到了塔顶。▼克里斯蒂安港和老城之间的运河慢慢舒展开,在远处和海面融为一体。刚刚路过的新港和港口旁边方方正正的国家剧院变成了火柴盒一样的可爱小方块。
▼腓特烈教堂隆重的圆形屋顶在一片北欧风红房顶中间依然十分显眼,拱顶上的线条在阳光下又多了几分华丽。
▼越过克里斯蒂安港高高低低的屋顶,运河旁边熟悉的克里斯蒂安堡宫和圣尼古拉斯教堂,还有远处背景里的圆塔和圣三一教堂。
▼另外一边,郁郁葱葱的树林下面是建在废弃星型防御工事上的克里斯钦自由城。远处海面上伫立着可以滑雪的的垃圾焚烧厂Copenhill和一大排整整齐齐的风力发电机组。作为世界上风电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丹麦近一半的电力供应来自风电,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设备生产国。
离开插队的救世主教堂又回到新港,下一站是距离不远的丹麦设计博物馆。博物馆成立于1890年,最初由丹麦工业联合会和嘉士伯美术馆共同发起。博物馆所在的建筑是腓特烈五世建于1750年代的前皇家腓特烈医院,它曾经是丹麦的第一家公立医院,1920年代医院搬走后被一位银行家买下捐赠给博物馆。博物馆的陈设由被称为“丹麦现代家居设计之父”的Kaare Klint,最初的展品也全部由他挑选。不管是不是家居爱好者,设计博物馆都是了解从1930年代开启黄金时代的丹麦甚至北欧设计的一个绝佳窗口。
家具和灯是受欢迎的部分,19世纪末索奈特兄弟Thonet设计的那些至今流行的椅子们——30号餐椅和迷你版14号维也纳咖啡椅和10号摇椅。看似复杂的形状,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根木头,通过弯曲勾勒出支撑和装饰。在当时家具都是小规模定制作坊式生产的欧洲,这种可以使用机器加工的座椅开创了工业规模生产家具的先例,也让索奈特成为20世纪初全球最大的家具制造商。
彩色的展厅有Verpan Pantop的潘通椅和花苞灯,还有Gerrit Rietveld著名的的红蓝椅。展厅里又遇到学校带学生来上课,丹麦人的好审美果然和他们的教育密不可分。
Finn Juhl 1949年设计的酋长椅和Gerrit Rietveld 1923年的红蓝椅。话说传说中周杰伦在拍卖会上花42万+英镑拍下的就是这把酋长椅,而丹麦生产现代版本在国内的售价也要人民币六位数。
最后一个有趣的部分关于自然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比如“折叠”,最著名的设计是Grete Jalk的客厅椅,只用两块胶合板就折叠出一把舒适的椅子。由于工艺难度这把椅子最初1960年代的版本只生产了大约300个,现在被很多博物馆收藏。Poul Christiansen 1971年为Le Klint公司设计的172号吊灯也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整个灯罩由工匠手工折叠的pvc打造出雕塑感效果。
“贝壳”是设计中更常见的元素,特别经常出现在椅子和各种建筑造型中。
唯一的遗憾是转了两圈没有找到著名的椅子长廊,问了工作人员才知道暂时没有展出,要到2024年才会回归——就当为再来哥本哈根加了一个理由吧😭最后经过博物馆的咖啡厅。Cereal杂志推荐过SMK国家美术馆的美貌咖啡厅,没想到设计博物馆的咖啡厅Format颜值也很高。浅咖色搭配深蓝色的撞色墙面搭配有好看灰色花纹的地板,阳光透过古老的白色拱形格子窗暖暖地撒了一地。咖啡桌是和墙面还有吧台呼应的黑色,每张桌子旁边都摆了两张著名的椅子,让没有看到椅子展览的受伤心灵得到了极大安慰。
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喜欢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窗外是博物馆的庭院,天气暖和的时间也可以坐在外面晒太阳。点了两杯拿铁,月半先生还要了气泡水。比起专业的精品咖啡店,咖啡略显中规中矩,不过因为著名的椅子们,这家咖啡馆我爱了!
设计博物馆转过街角就是阿美琳堡宫,到阿美琳堡宫的时候刚好赶上正午卫队换岗。皇家卫队还没出来,游客已经在警察叔叔的指挥下里三层外三层地在广场上围了一个整齐的方形。在队伍里等了一会儿,从罗森堡宫出发的一小队狗熊兵终于迈着(不那么)整齐的步伐出现了。队伍没带鼓乐队,说明王室成员都不在家。简单列队之后,依次走向四个宫殿,和门口岗亭里的交换,然后再简单整队离开,过程相当朴素。
不过比起帽子靠鼻尖支撑走路全凭直觉的英国狗熊兵,丹麦皇家卫队这身制服可利落太多了😂
换岗结束,才有功夫仔细观察阿美琳堡宫和中间的广场。阿美琳堡宫是女王的官方住所,女王秋季和冬季都在这里居住。阿美琳堡宫所在的腓特烈斯塔登区由腓特烈五世建于1740年代,以纪念从克里斯蒂安一世开始的奥尔登堡王朝在丹麦统治300年。有高大圆顶的腓特烈教堂和设计博物馆所在的腓特烈医院都属于当年的这个纪念工程。阿美琳堡宫的名字来自1660年代为腓特烈三世的王后索菲.阿美琳堡修建的意大利风格夏宫,不过1689年被火灾烧毁。阿美琳堡宫广场中心的的骑马铜像就是腓特烈五世,1760年为纪念绝对君主制100周年制作。来自法国的雕塑家把腓特烈五世做成了罗马皇帝造型,不过因为改了太多版草图加上支出超预算,这座雕塑直到腓特烈五世去世5年后才完成。
广场参照当时最时髦的法国广场的设计,规划了四栋相同的宅邸各占一角的对称统一的八角形广场,不过宅邸却建成了德语系国家流行的暴发户洛可可风格。最初这四栋宅邸被分给了四个显赫贵族家族,除了东北角现在的腓特烈八世宫在1760年代就被腓特烈五世买下改成海军学校之外,剩下三栋在1794年克里斯蒂安堡火灾之后,也被王室买下。从当时的克里斯蒂安七世开始,阿美琳堡宫一直是王室的官方住所,宫殿的名字也改成了按照居住过的最主要的君主的名字。除了作为办公室的克里斯蒂安七世宫偶尔对开放之外,四座宫殿里只有克里斯蒂安八世宫里的王室博物馆日常对公众开放。
王室博物馆由1863年到1947年的王室公寓改造,恢复了原始的家具和陈设,也就是克里斯蒂安九世、腓特烈八世和女王的爷爷克里斯蒂安十世三位国王居住时的样子。1863年由于腓特烈七世没有后代,作为旁支的克里斯蒂安九世继承王位,由此开启了至今统治丹麦的格吕克斯堡王朝。曾经被克里斯蒂安八世用作书房的前厅,现在被挂满王室画像和照片。最有意思的是靠近大门的这张拍摄于1899年的“四个国王”,照片里有克里斯蒂安九世抱着他的曾孙子(后来的)腓特烈九世,旁边还站着他的儿子(后来的)腓特烈八世和孙子(后来的)克里斯蒂安九世。这张温馨的四世同堂曾经是当时丹麦最热销的明信片。
对面墙上是1840年代克里斯蒂安九世和路易莎王后画像。1838年还不是王位继承人的克里斯蒂安九世曾经向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求婚但是没有成功,三年后他迎娶了来自黑森-卡塞尔的公主路易丝。
往里走是让人眼花缭乱的王后路易丝的沙龙,这是当时流行的维多利亚风格。因为作为旁支的克里斯蒂安九世34岁才成为王位继承人,比起欧洲王子的奢华生活,克里斯蒂安九世夫妇的习惯更像上流资产阶级,路易丝王后的沙龙看起来也不太像想象中的王宫,更像是个普通的有钱家庭。
腓特烈八世的书房1860年以当时最流行的新文艺复兴风格建造,厚重的家具、金色皮革墙面装饰和格子屋顶尽显复古氛围。整个房间被设计成红色,以强调格吕克斯堡王室和腓特烈七世之前的奥尔登堡的亲缘关系。不过这个房间是在1980年代修复时参考当时的资料重建的。
克里斯蒂安十世的书房和餐厅是宫殿里唯二几乎没改变过样子的房间,1947年国王去世之后房间就被按照原样保留至今。厚重的家具和深色的装饰是1900年前后丹麦家庭里男主人书房的流行风格。悬挂在墙壁和门上方的武器和书柜上的士兵装饰表现出克里斯蒂安十世像军人一样的硬派作风。
公寓大厅在1900年被搬进宫殿的(未来的)克里斯蒂安十世进行了重修,地板和吊灯都来自那个时期。这个房间也在1980年代才按照18世纪的水彩画恢复成了1794年王室搬入宫殿之后的样子。
和其他房间风格截然不同的哥特式图书馆来自克里斯蒂安八世的遗孀阿马莉王太后。新哥特式在丹麦从未像在其他欧洲国家那样流行过,所以它被认为是丹麦唯一一个完全以哥特式设计的房间。阿马莉王太后曾经在这个房间接待过很多文化名人,比如安徒生就经常摆放王太后给她读书和剪纸。
逛完博物馆出来刚好看到阿美琳堡宫旁边的王室车库,工人开着大门洗劳斯莱斯吸引了一大群游客围观拍照😂
总是从高处看到的腓特烈教堂就在阿美琳堡宫旁边。腓特烈教堂是腓特烈五世的腓特烈斯塔登规划中最隆重的建筑。1749年开工,最初规划成洛可可风格,1750年代因为设计师去世更换设计师,又被改成了更时髦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因为最初计划全部使用挪威大理石,腓特烈教堂也被称为大理石教堂。不过教堂尚未完成腓特烈五世就去世了,克里斯蒂安七世对腓特烈斯塔登的热情远不如他父亲。教堂预算被一砍再砍,最终在1770年彻底停工,变成一个未完成的废墟。之后人们曾经几次想捡起这个工程,但是因为找不到能够匹配教堂设计规模的投资作罢。直到1874年教堂所在的广场被卖给了金融资本家Carl Frederik Tietgen,作为对价他需要建完腓特烈教堂并捐献给国家。教堂从1877年重新开工,到1849年完工,距离最初腓特烈五世为教堂奠基已经过了145年。
虽然长得非常不北欧,不过腓特烈教堂门前还是哥本哈根的网红拍照角度。
教堂的内部比起华丽的外表略显简单。祭坛有松木和灰泥雕塑组成,装饰着不同颜色的大理石。拱顶被白色雕刻装饰划分成12块,蓝色背景上画着耶稣十二门徒和天使们。虽然没有特别隆重的装饰,不过丹麦人偏爱的钴蓝色本身就自带十二分华贵气势。
离开腓特烈教堂不能免俗地去了小美人鱼。由丹麦雕塑家Edvard Eriksen创作于1913年,背后的金主爸爸是建立了嘉士伯美术馆的那个嘉士伯公子Carl Jacobsen。Jacobsen公子为哥本哈根皇家剧院的《海的女儿》芭蕾舞着迷,于是请雕塑家按照演小美人鱼的演员Ellen Price的样子制作了这个雕塑。大约因为做足了心理准备,看到实物倒觉得也没那么无聊。斜阳下小美人鱼的脸看起来楚楚可怜,如果屏蔽掉里三层外三层的游客其实是个好看的海边雕塑。不过人实在太多,只有一张照片凑合看😂
跳过依然是军营的星型要塞,另外一边的街区是一大片番茄炒蛋配色的排屋。这些整齐的黄色排屋最初是克里斯蒂安四世规划的海军宿舍,以容纳当时迅速增加的皇家海军和家属。和当时更靠近海边的一片旧海军宿舍相比,这些房子被称为新房子Nyboder,这个名字一直被沿用至今。现在Nyboder依然是丹麦海军和陆军空军的宿舍,保留下来的房子大多建于18世纪。克里斯蒂安四世的红白房子慢慢变成了现在的赭黄色,这种赭黄色在其他地方出现的时候也会被丹麦人习惯性地称为Nyboder黄。
虽然好像住着不太舒服,不过红加黄的配色看起来可爱极了。
距离Nyboder街区不远是哥本哈根的“湖区”。原本是旧城门外的一条河,中世纪被修成水坝,16和18世纪又被修成防御工事和水库。现在这条河被水坝拦成了三个长方形的湖,防御和水库作用早已不复存在。湖边是安静的步道,推自行车的情侣和带着娃的美女从湖边经过,大大咧咧的(天)鹅立刻凑过来等待被投喂。北欧秋日午后的斜阳给湖边的路人画上长长的影子,比起前几天吹来一坨云就是一场雨的不友好天气,眼前的画面美好得有点不真实。
因为时间不够在国家美术馆和国家博物馆之间纠结了许久选择了国家美术馆。国家美术馆的藏品最初来自丹麦王室的收藏。最早的作来自爱艺术的克里斯蒂安四世,之后的腓特烈五世为了显示自己不逊于任何一个欧洲君主的实力也购买了大量欧洲绘画。19世纪中叶丹麦实行君主立宪制之后,这些王室私人收藏就变成了国家财产。不过直到1884年克里斯蒂安堡宫第二次大火之前,这些绘画都放在克里斯蒂安堡宫,直到1896年国家美术馆成立,这些作品开始在国家美术馆向公众展览。作为国家的美术馆,国家美术馆拥有丹麦规模最大的艺术品收藏。除了最初的王室收藏,博物馆成立之后也购买作品和接受包括王室在内的收藏家捐赠的各种作品。所以现在国家美术馆除了拥有从14到19世纪的欧洲艺术作品之外,还拥有最大规模的丹麦黄金时期作品和相当规模的丹麦和法国现代主义时期绘画作品。国家美术馆的建筑建于1889到1896年,是当时流行的历史主义。建筑师在同一段时间还设计了嘉士伯美术馆,所以两个美术馆的立面看起来有一点点相似。▼门前停了一大堆自行车,可以说非常丹麦了😂
进门先遇到一个巴洛克绘画临展。最引人注意的自然是鲁本斯1617年这幅巨大的《所罗门判决》。故事来自《圣经.旧约》,大意是说两个妇人请所罗门王判定一个婴儿的归属,所罗门王下令把婴儿切成两半一人一半,其中一个妇女立刻大哭并且承认孩子不是自己的,于是所罗门王把婴儿还给了这个不愿意看到婴儿被杀的母亲。在斧头即将砍向婴儿的一颗,身穿黄色丝绸长裙的真母亲一边祈求地看着所罗门王,一边做出把孩子让给假母亲的手势。鲁本斯用华丽的画面和卡拉瓦乔风格聚光灯般的明暗对比,创造出强烈的戏剧效果。
另外两幅小一点的鲁本斯是1634年他为一个大型祭坛准备的草图。
一排有意思的伦勃朗自画像小版画。众所周知伦勃朗是画过最多自画像的画家,从23岁意气风发到63岁历尽沧桑,前后一共画了100多幅。这一组完成于1630到1631年,24岁的年轻伦勃朗以自己为模特画出各种表情。
关于手势的宣传页,巴洛克时期绘画中的手已经从中世纪的符号载体和文艺复兴时的静止状态变成了丰富有表现力的手势。这个宣传页可以拿走一张自己在展厅里慢慢对着看。
1300到1800年的欧洲艺术部分大多来自克里斯蒂安四世和腓特烈五世开创的王室收藏,作品来自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荷兰、德国……各种可以买得到的欧洲国家。
来自14世纪意大利的圣母子和施洗圣约翰。圣母子来自深受锡耶纳风格影响的比萨画家Cecco di Pietro,圣约翰来自深受拜占庭影响的锡耶纳画家Ambrogio Lorenzetti,两幅画放在一起风格形成有趣的对比。作为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作品虽然细节还没那么生动,不过好喜欢这幅圣母子温柔却又足够华丽的配色。
圣母玛利亚的父母在耶路撒冷金门外相见的场景来自波提切利的师弟菲利皮诺·里皮(小里皮的爸爸菲利波·里皮是波提切利的老师)。这个出现在中世纪晚期流行的圣徒传记合集里的故事是14和15世纪艺术家喜欢的题材,最著名的就是乔托画在帕多瓦斯克罗维尼礼拜堂那个亲嘴的版本。不过因为不是《圣经》里的正史,从16世纪之后就越来越少出现。
1620年的安特卫普圣米歇尔修道院院长,也来自鲁本斯,连单人画像都画出了被聚光的感觉。
1750年代到1900年的丹麦和北欧艺术,从浮夸的洛可可风格画像到19世纪上半叶丹麦黄金时代。一些艺术家游学意大利带回了意大利的画风,1814年丹麦在拿破仑战争中战败后引发的严重经济危机中艺术却达到历史上无以伦比的繁荣时代。
一些熟悉的作品,在ARos见过的Jørgen Roed的罗斯基勒大教堂雪景和Johannes Larsen浮世绘风格的野鸭。
1880年到1910房间的大部分作品都来自L.A. Ring。他是世纪之交初丹麦最重要的画家,丹麦象征主义和社会现实主义的先驱。
最特别的极光来自丹麦画家Harald Moltke。他除了是画家还是探险家,四次在北极探险中担任绘图员,在还不能靠相机记录极光的时代留下了这些特别北欧的绘画作品。
1900到1930年的法国艺术也是国家美术馆引以为傲的收藏,包括亨马蒂斯、毕加索和安德烈·德兰等艺术家的作品,马蒂斯作品更是高达25幅,对于法国之外的美术馆来说是个相当可观的数量。被列“十大重点作品”的马蒂斯夫人Amelie的画像。这幅创作于1905年的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肖像作品,用最简单的结构和色块对比表现出光影效果。
其他的数量庞大的马蒂斯们。
当然还有和马蒂斯相爱相杀不同时期的毕加索们。
美术馆在1990年代进行了扩建,不同时期的建筑被玻璃屋顶连接在一起。玻璃屋顶另外一边的展厅关于1900年至今的丹麦当代艺术,包括500多件丹麦当代艺术家作品。
每个当代艺术展里必有的晾衣服作品,不过这组“Cleaning Times”关于种族清洗。这些衣服都属于1990年代死于波黑种族冲突的遇难者,是个沉重的主题。
一屋子椅子是艺术家Molly Haslund每天早上散步时从邻居的垃圾堆里捡回来,每把椅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被新椅子替代、主人去世、搬家......这些椅子被组合在一起就像一个社区的故事,关于财富、贫困、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终于明白我为什么成不了艺术家😂)
国家美术馆里的咖啡厅Kafeteria是个比美术馆名气更大的网红。由越南裔丹麦设计师Danh Vō设计,融合了北欧、意式和日式风格,北欧式的清冷配色搭配丹麦和意大利的木质家具,加上高高低低悬挂的野口勇的纸灯,为整个空间融入了些许东方式的禅意。
除了餐厅本身的装饰,19世纪末博物馆建筑的大窗户外的哥本哈根街道,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工作日的关系,坐在咖啡厅里聊天的老年人居多,这样到了走路颤颤巍巍的年纪还能相约逛美术馆的友谊让人羡慕不已。
除了美貌之外,咖啡有点差强人意。不过美术馆逛累了歇下脚的地方,舒服而且赏心悦目就足够了。
离开国家美术馆,骑车回到酒店附近还掉陪了我们三天的自行车小橙,终于旅程正式结束了。最后一天在酒店退完房打车去机场,飞去阿姆斯特丹的路上远远又看到西兰岛和菲英岛之间的超长跨海大桥。
回国之后又是忙到天昏地暗的三个月,不过总算在春节出发板鸭之前完成了国庆节的作业。原本以为会有些无聊的丹麦,其实给了我们超级多惊喜,常常一边写游记一边感叹:啊,我好喜欢这个地方!所以第一次的丹麦,应该不会是最后一次,没有来得及去的奥尔堡,还有节奏不快不慢超级喜欢的哥本哈根,希望不会等太久还能再见!
平时只有西北角克里斯蒂安八世宫殿(标号2)附带的王室博物馆开放,上面的票价和开放时间都是指这个博物馆。克里斯蒂安七世宫(标号5)只在特殊日期偶尔对公众开放(不过没有查到具体开放时间)2)和罗森堡宫一样,官网也有房间和展品介绍3)每天中午阿美琳堡宫会举行换岗仪式,卫队从罗森堡的宿舍出发一路走到阿美琳堡宫换岗。到达阿美琳堡宫的时间约为12:00整。平时的换岗是安静版本,不过如果刚好王室成员在家,换岗队伍就会带上鼓乐队。祝大家好运都能遇到鼓乐队版本!4)腓特烈教堂Frederiks Kirke(也叫大理石教堂Marmorkirken)在阿美琳堡宫旁边,可以一起安排参观地址:1265 Copenhague, Danemark票价:免费开放时间内:周一-周四&周六10:00-17:00;周五12:00-17:00;周日12:30-17:00特别提示:教堂屋顶每周六和周日13:00对公众开放,价格为50DKK/人,登上教堂圆顶可以近距离观看屋顶装饰,并且可以看到阿美琳堡宫广场全貌,如果时间合适非常推荐!克里斯蒂安堡宫Christiansborg Slot地址:Prins Jørgens Gård 1, 1218 København, Danemark票价:通票175DKK,分开购买皇家接待室105DKK,厨房、废墟、马厩各65DKK,礼拜堂没有活动时免费参观;开放时间:常规开放时间如下,不过由于克里斯蒂安堡也是使用中的宫殿,如果遇到特殊活动会临时关闭,当天具体的开放情况可以参考官网皇家接待室:十月至三月: 周二至周日 10:00 - 17:00(周一休息);四月、五月、六月和九月:周一至周日 10:00 - 17:00;七月和八月: 周一至周日 10:00 - 18:00克里斯蒂安堡宫下的废墟、皇家厨房:十月至三月: 周二至周日 10:00 - 17:00(周一休息);四月、五月、六月和九月: 周一至周日 10:00 - 17:00;七月和八月: 周一至周日 10:00 - 18:00皇家马厩:一月至三月: 周二至周日 13:30 - 16:00(周一休息);四月至六月:周一至周日 13:30 - 16:00;七月:周一至周日 10:00 - 18:00;八月至九月: 周一至周日 13:30 - 16:00;10 月至 12 月: 周二至周日 13:30 - 16:00(周一闭馆)皇宫礼拜堂:八月至六月:周日开放时间为 10:00 - 17:00;七月:周一至周日 10:00 - 18:00Tips:1)克里斯蒂安堡开放参观的一共有五个景点;皇家接待室De Kongelige Repræsentationslokaler、皇家马厩De Kongelige Stalde、皇家厨房Det Kongelige Festkøkken、克里斯蒂安堡宫教堂Slotskirken和宫殿下的中世纪城堡废墟Ruinerne。上面的开放时间和票价分别对应五个部分,具体位置如下图。如果时间有限可以只参观王冠图标的皇家接待室。
2)王室接待室位置图如下,官网上可以看到重点房间和展品的介绍
停车坐标:55.640892, 12.090464罗斯基勒大教堂Roskilde Domkirke地址:Domkirkepladsen 3, 4000 Roskilde, Danemark价格:70DKK,哥本哈根卡免费开放时间:10月-4月 周一-周六10.00-16.00,周日13.00-16.005月&9月 周一-周六10:00-17:00,周日13:00-16:006月-8月 周一-周六10.00-18.00,周日13.00-16.00罗斯基勒博物馆Roskilde Museum关于当地历史的博物馆地址:Sankt Ols Stræde 3, 4000 Roskilde, Danemark价格:60DKK,哥本哈根卡免费开放时间:周二-周日10:00-16:00(6月-9月周一也开放;圣诞节-1月8日闭馆)维京船博物馆 Musée des navires vikings de Roskilde地址:Vindeboder 12, 4000 Roskilde, Danemark价格:淡季125DKK,旺季160DKK开放时间:10月21日-4月 每天10:00-16:00;其他时间每天10:00-17:00
停车坐标:55.680401, 11.083350圣母教堂Vor Frue Kirke地址:Præstegade 18, 4400 Kalundborg, Danemark价格:免费开放时间:每天9:00-16:00卡伦堡博物馆Kalundborg Museum地址:Adelgade 23, 4400 Kalundborg, Danemark价格:75DKK开放时间:周六&周日10:00-16:00
停车导航:55.401365, 10.390991(一个很大的地下停车场,进去之后一直往前开,找安徒生博物馆的路牌,尽量停在最靠近博物馆的出口附近)建议路线:除了按照上面地图里的景点,如果时间充裕,也可以按照官方的安徒生路线或童话路线进行游览,具体可以下载Useeum app,地图模式下在地图的安徒生博物馆位置找到(需要谷歌地图支持)。app提供导航,并且每个景点有英文介绍。安徒生博物馆H.C. Andersen Museum开放时间:每个月的时间不同,具体参见官网,除旺季外博物馆周一休息Tips:1.新建的博物馆和安徒生出生的小房子连在一起,先参观博物馆,最后从小房子出来。2.建议在官网提前买票欧登塞大教堂地址:Klingenberg 18, 5000 Odense C, Danemark开放时间:周日&周一 12:00-16:00,周二-周六10:00-16:00
停车坐标:55.330455, 8.763868很小的城市,一两个小时就能逛完,不需要特别攻略,随便走即可。注意不要错过大教堂和城外眺望全景的城堡遗迹。里伯大教堂 Ribe Domkirke地址:Ribe Domkirke, Torvet 19, 6760 Ribe, Danemark开放时间:5月-9月10:00-17:00(7月到8月15日延长到17:30)4月&10月11:00-16:00,其他月份11:00-15:00;周日推迟到12:00里胡斯城堡遗迹 Riberhus Slotsbanke地址:Erik Menveds Vej, 6760 Ribe, Danemark(坐标:55.330771, 8.756057)Tips:眺望全城角度,上午逆光
地址:Ole Kirks Plads 1, 7190 Billund, Danemark停车:Hovedgaden 24, 7190 Billund, Danemark(导航55.732528, 9.113176)营业时间:体验区10:00-16:00(周六到17:00)商店和广场提前半小时开门并延后一小时关门(一月大部分时间关闭,2024年内从1月27日起营业)Tips:1)乐高之家一定要提前预订,并按照预约的时间去门口机器check in换取腕带;当天直接去大概率没票2)机器人餐厅Mini Chef也要提前预订(没有预订旁边有其他简餐可以选择)3)离开之前记得在出口之前到机器上拿属于自己的6块砖块和小卡片,并保存好腕带,参观结束之后29日内(含参观当日)凭小卡片、腕带和预订邮件中的pdf上的三个编码中的任意两个在官网下载当天的视频。
拉丁区Latinerkvarteret停车导航:56.159794, 10.216856主要是购物和吃饭的区域,不需要攻略随便逛即可,主要景点包括:奥胡斯大教堂Aarhus Domkirke地址:Store Torv, 8000 Aarhus, Danemark价格:教堂免费,塔楼20DKK(登塔楼需要单独联系教堂工作人员)开放时间:5月1日至9月30日:周一&周三-和周六 9:30 - 16:00,周二 10:30 - 16:00;10月1日至4月30日:周一&周三-和周六10:00 - 15:00,周二 10:30 - 15:00;周日和有特殊活动期间关闭性别博物馆Besættelsesmuseet地址:Mathilde Fibigers Have 2, 8000 Aarhus, Danemark价格:75DKK开放时间:周三-周五13-17,周六&周日11-17;周一&周二关闭Tips:持7天内性别博物馆门票在老城博物馆可以享受门票五折,记得保管好门票老城博物馆Den Galme By地址:Viborgvej 2, 8000 Aarhus C, Danemark停车:Eugen Warmings Vej 3, 8000 Aarhus, Danemark(导航56.159692, 10.189737)价格:125-190DKK,冬季室外表演少价格比夏季便宜(圣诞节期间除外)tips:1)停车要预付费,至少购买2小时停车票(如果想把每个展览都逛到需要3-4小时)2)旺季售票处可能排队,如果时间能确定可以提前3)很多酒店和Den Galme By有合作,门票可以打折,具体可以询问酒店前台奥胡斯艺术博物馆 ARoS Aarhus Art Museum地址:Aros Allé 2, 8000 Aarhus, Danemark停车导航:56.154161, 10.198333价格:175DKK开放时间:周二-周五10.00-21.00;周六&周日10.00-17.00;周一关闭奥胡斯大排档Aarhus Street Food地址:Ny Banegårdsgade 46, 8000 Aarhus, Danemark开放时间:每天11:30-21:00无尽桥Den Uendelige Bro&马塞利斯堡鹿园Marselisborg Dyrehave这两个景点都不在市中心,但是离得很近,可以一起看(或者一起都不看)停车导航:56.123787, 10.216866Tips:1)无尽桥冬天(每年第44周)会被拆掉,夏天(每年第16周)才会重新铺好,懒得数日期可以看Google Maps上的开放状态2)鹿园24小时开门,入口坐标56.121135, 10.222804(从无尽桥走过去),如果来不及去超市在入口的咖啡摊位可以买胡萝卜(20DKK一袋)。一般来说门口的鹿都吃得比较饱,想找爱吃胡萝卜的鹿需要(可劲儿)往里走。3)鹿园门口的马路车速很快,过马路注意安全。关于奥胡斯整体路线规划:可以参考Podag Aarhus app里的Pip几维鸟游览线路(在图2界面点map模式进入图3),虽然是规划给小朋友的路线,但是囊括了各种有特色的地点,而且Pip鸟涂鸦本身就很可爱。如果不喜欢Pip也可以从Categories里面筛选其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