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培训是组织从抓学习、管长远的站位出发,抓住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对机构合并后干部工作适应性的提前谋划,为事业发展提供好智力支撑。
从培训效果来看:培训期间召开2次研讨会,90名学员共撰写心得体会360篇,平均每人4篇,在体会中,既对每天学到的内容进行了提炼总结,又关联了个人岗位实际,还对今后个人中期发展进行了规划,这是以往同类型培训中没有的。
分管培训工作的领导发信慰问,予以表扬鼓励。
@杨亮 ,这是地税成立以来组织培训工作取得最好成效的一次,学与思紧密结合,听与议相得益彰。特别是看到你们的讨论提纲和心得体会,深为你们的求学精神和团队意识而感动。在改革进行时,合并之大势,你们能沉住心丶稳住神、守住纪,说明这支队伍政治强、素质高、作风硬,体现了信念坚定丶忠诚可靠、敢于担当。感谢班委和小组长的大胆负责和精心策划,感谢全体学员的强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向你们致敬,为你们点赞,更为你们喝彩!!!
可以说,此次培训是:集优秀而来,聚心神而学,开视野而归,带初心前行。
能取得这些成果和领导的肯定,我们全体培训学员做了什么呢?
这次培训属于短期干部培训,不同于学生时代的以灌输式为主的学习方式。中组部曾经报道过的成都干部培训的经验,就是做好培训三问,
一是训前问需,树立问题导向意识,核心要领是需求调查。二是训中问计,找准问题症结所在,核心要领是师生互动。三是训后问效,共寻问题解决之道,核心要领是专题报告。
这种方法我们也可以试一试!怎么试?
首先要考虑短期干部培训的特点,大家都经历过多次这种线下面对面的培训,最大的感受是,还是套用原来学生时代的学习方式,追求“大而全”。
一堂课下来,我们拍了课件,抄了笔记,拷贝了课件,但又有多少人会去课后复习呢?之所以全部收集起来,那是人性的弱点贪婪使然,只是满足了心理上的获得感,心中的自我会提示自己,我都拿了下来,以后再认真看,其实已没有以后了。
那么,短期干部培训,对于每个个体来说,要不求大面全,只求少而精。在培训学习中,要关联自己的过去、当下和未来,采取罗胖和脱不花说过的“抓一把、缝起来,为我所用”的方式来学习。这种学习理念,才符合成人培训特点的学习方式。
围绕这种学习理念和方法,修正自己以前的习惯,才能在学习中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困惑。
基于这个出发点,我在接到任务后,就思考:作为有过在省局人事部门工作的经历,怎样结合数字人事理念,把学思践悟的经验用在这次培训上,在做好做实上有所突破。那么要通过这次培训初步解决好这么几个问题:
要以终为始,成果导向,就是你计划在一个阶段内要拿出什么样的成果,以成果来倒逼自己。这就要用好“终局思维”,终局思维就是从最难的、最高的、最大的开始,用倒序思考。
培训第一天晚上讨论前,我设计了一个以成果为导向的研讨模板,主要内容为:
一、个人情况1.姓名:2.年龄:3.所在单位:4.所在岗位及职责:二、发展方向1.所选课题:2.原因:2.1.从价值角度:2.2.从岗位角度:2.3.从担当角度:3.做出什么成果?(假如写本书)3.1书名:4.怎么做?4.1 何时出提纲:4.2 何时出初稿: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原因就是终局思维,以假如写一本书的方式,明确好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路径。
因为参加培训的大部分是本科以上学历的青年人,在大学期间接受过毕业论文写作的考验,参加工作几年也有了一些积累,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会让他们目标明确,上手也较容易,而且组织也会因为个体更多的成果,体现出这个组织的实力和能力。
为保证每堂课和每天的学习质量,设计制作了每堂课收获模板和每日感动收获模板。
每堂课收获模板三个收获为:1、解决了哪些老问题或困惑?2、学习了哪些新概念、新理念、新方法?3、产生了哪些新思考新灵感?
这三个收获关联了自己的过去、当下和未来,特别是1和2结合产生的新灵感,才会更好地指引自己前行。
如果单纯要学员每天写三个收获,许多人因为没有知识框架,只是为写而写,或有感而发,形成不了系统性。
这三个问题有一个逻辑串联,就是与过去关联,与脑中已有的问题困惑关联,通过当下学习的新概念、新理念、新方法,两者结合,产生了哪些新的灵感,由物理叠加向化学反应过渡,才能更好地起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成,达到学习不求“大而全”,只求“小而精”的目的。
在上课之初,除了学习笔记本之外,单独用一张A4纸将三个收获的问题列出来放在笔记本边上,在听课记笔记时,将关联这三个问题的一些思考灵感,迅速记在纸上,这些内容因为联系了自己的实际,所以才能较长时间记住,并能用于实践的知识。而且从心理学上讲,这种方式会让人在潜意识里留存住这些知识点,产生更多的灵感。
每日收获模板,是在每堂课收获模板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感动,即一个感动三个收获。
每日收获模板一个感动:今天什么事什么人让你感动?感动的点是什么?三个收获:1、解决了哪些老问题或困惑?2、学习了哪些新概念、新理念、新方法?3、产生了哪些新思考新灵感?
为什么这样设计?一个感动是让青年干部们常怀感恩之心,有一双发现身边感动的眼睛,不要沉迷于手机的方寸之间,成为一个时时发现美的人,一日一善念。
在学员们的反馈中,90%的学员为给我们授课的张娟老师打call:她在外招生,凌晨4点从外地赶到学校,为我们授课,并创新授课方式,用心理学分享与案例讲解相结合的形式,解决了单纯业务讲解的枯燥,让学员们听得进,记得住,有感悟。
三个收获把每天两堂课上的记录的内容,进行再度整合,也会产生新的灵感,等于是再复习创新了一遍,所以会记得更牢。这样就保持了课上课下的关联,学习思考有了连续性。
培训要做到有始有终,培训结束就要有体会总结。为方便学员做好总结,借鉴了圣诞树回顾模型,提前发布,让学员们提前准备。
圣诞树回顾模型是一种用于进行回顾总结的梳理框架,顾名思义,其形状如同一棵圣诞树,由下到上是“四三二一”结构。为了让第一次使用的学员能快上手,结合实际作了一些调整。模板如下:
圣诞树回顾模型
1.四个感受
2.三个收获
3.二个改变
4.一个行动
在四个感受上,为确保学员有套路可循,创新了感恩、感谢、感动、感悟四个小点,让学员按步就班、按图索骥进行发挥。
在三个收获上,与每天的三个收获连接,素材不少,只需要汇总提炼就能形成,减轻了学员的焦虑感。
在二个改变上,列出在信念和方法两个方向,让学员们坚定积极向上的信念,思考优化做人做事的方法。
在一个行动上,让学员们在培训完成回家后,提醒自己整理笔记。有感受、有收获、有方法,但重要的是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就是马上就能做,又不会牵涉太多精力、资源的方案。
从实际效果看,学员们写的内容,大部分是全面加强学习等套话,比较空,这种空头支票是不可能落实的,如果写成整理笔记、画出脑图、写好总结、列出学习计划,就更有执行的可能。
为确保整个培训效果更好,在原有班委小组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工作工作衔接流程,要求各小组建立微信群,学员按模板格式撰写收获体会,按时发布到小组微信群,由小组长每天22点前以合并聊天记录的形式,发布到班级微信群,再由班级学习委员整合成当天全体学员的收获体会集,通过这种协作方式,快速完成学习成果的汇总展示。
此外,在培训期间,开展了由县市两两组合的气排球比赛。为什么开展这个活动?
因为一般的常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都是单人或双人项目,对个人的技术和场地的要求较高,参与的人数不多,观摩的人也不多。篮球虽然是团队项目,但对抗激烈容易受伤,而气排球刚好解决了上述问题,技术门槛不高,人人能参与,没有激烈对抗,还可以男女搭配组队,打起球来都不累。
从现场情况看,一半以上的学员参与或观摩比赛,而且现场新手笑点不断,高手亮点频现,场外喝彩不停。文体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学习之余放松身心的效果,学员间联络加深了感情,让大家回去后也多了一些回忆的话题和精彩瞬间。
反思复盘培训活动,虽然有了效果,出了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准备不足。报到前一天,接到通知,任此次培训班的班长,报到后,班主任也未组织召开班委预备会,学员微信群是开课第一天建立的,授课老师和班主任一直没有拉到群里来,这些模板除了圣诞树模型是自己一直用的,其它的是现场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来的,还不十分契合,需优化完善。
3、关联不够。由于准备不足,第一个模板(成长成果模板)要求太高且达到目标的时间较长,应改为培训一周需达到的小目标,如:在人际交往认识几个新朋友,产生一个思考灵感集、留下一个精彩瞬间等等。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效果会更好。
问题是成长的基石和契机。以问题为导向,优化流程模板,为下次带队,或他人带队提供流程模板,递减边际成本,产生复利效应。
(一)流程模板
重点把握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
(一)事前
4.发布课程表,让准学员准备问题,提交“我的问题及初步思考”,带着问题学效果更好。模板如下:
(二)事中
(三)事后
1.班委按职责分工整理出培训项目成果集
2.产生知识成果,为以后培训做准备打基础
(二)圣诞树回顾模型
圣诞树回顾模型是一种用于进行回顾总结的梳理框架,顾名思义,其形状如同一棵圣诞树,由下到上是“四三二一”结构;
1.四个收获:所谓“收获”就是指从中得到了什么?比如从课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在培训中学会什么技能,在演讲中听到什么故事,在领导讲话中学到什么逻辑。
2.三个感悟:所谓“感悟”,就是指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从课程本身有什么感受,从培训中有什么感受,从活动组织上有什么感觉,从老师专业成都上想到了什么,从课堂氛围上有何触动等。
3.两个改变:所谓“改变”是指什么东西和以前不一样了?打破思维里的墙,突破不合理的信念,改变自己的习惯,更新自己的理念,提升自己的视野,认清真实的自我……
4.一个行动:所谓“行动”是问问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是根据课程立即行动起来,还是对于烧脑的课程进行复习消化,或者课堂上听不懂的地方查漏补缺,再或者和同学一起讨论实践,以及干脆立即按照老师要求写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