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通用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通用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

在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的妙处。

教学难点 :

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在母校学习生活了六年,对于我们来说,有两个词也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毕业”“分别”。“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假如这个日子明天就到来了,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说些什么呢?(生答)

师: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在送别朋友时的感受吧!课件出示----送别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王观写的一首词。

1、齐读课题

2、读着这个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 、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3、解词题。生反馈。

4、再读课题,想:这首词会写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读通词句。

1、指名读。(字正腔圆)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

三、理解诗意 诵读悟情

1、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生自由交流。

2、精读,品悟词情。

引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听到)了

3、这画面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图的?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图片,生欣赏)

4、指导朗读。面对如此美景,你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用朗读来表达你的内心感受吧!

5、生读,生评价

6、课件出示“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7、师: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

小结: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板书 景

8、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一美丽景色。生感情朗读。(设计意图:通过多次朗读,了解词中的大意,描绘的景象,作者表达的情感。)

品读“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师: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面对好友的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课件出示)

2、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

3、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送走了春天紧接着又送走的朋友,你想想此时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

4、师: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啊,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指导感情朗读。

5、师:尽管内心不舍,但是朋友回家是和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想象下,鲍浩然回到家里会是怎样一个情景?

(引导理解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这不就是人生的`春天吗?)

7、师:想到朋友将要享受幸福。作者的心里还会难过吗?还有什么离别之苦啊。于是作者说——若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生接读。

师: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你们看:这两句就抒发了作者的什么啊?

9、让我们带着理解来读读这首别具一格的词。感情朗读。

10、配乐读文。

四、励志感悟 品味人生

师:是啊,同学们, “相见时难别亦难”,尽管离别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痛,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诗人王观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面对?

生:要乐观一些。

生:要多多劝慰,将未来想得美好一些。

师:如果真的有一天,你们离开了我,在离别之前会对我说些什么呢?能用学过的古诗中的诗句赠给老师吗?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此“君”非彼“军”哈!(生笑)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我叫汪伦吗?(生笑)

生:不及老师送我情!

师:我更想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我师生情”!

师:虽然你们会离开我,志存高远,各奔东西,但我相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走不出老师的心!

五、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

请写一段话,用上一句诗或词,表达对即将离别的老师或同学的深情。

结束语:同学们,在浩如烟海的古诗园中畅游,同学们采摘到了最美的花朵,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同学们以书为友,与诗同行,博学强记,善于积累,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词,并能根据词中注释完整阐述词意。了解“通假字”的知识。

2、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该词中各角色所表达的情感。初步领悟词中“一语双关”的用法。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初步领悟词中“一语双关”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一语双关”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部分:初步感悟这首词,理解词意

(一)、由《送别》这首歌引出送别的这个课题,为下文做铺垫

1、 欣赏李叔同的《送别》

师:一首《送别》让我们感受到友谊的美好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师:我们也马上面临着分离,面对和你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此时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2、 生谈感受。

(二)、导入新课

师:谈了这么多分别,古人也如是,不过他们会把这些话用诗词的形式留存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词人王观写的一首词。

1、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读着这个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 、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这是一首什么词?(送别词)这首词分为上阕、下阕。

相机出示诗人简介

3、理解课题。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

师: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分别时的心情,因此送别诗一般都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

生:悲伤,痛苦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这首送别词,看看诗人在这首词中又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三)、初读词,正确流利的朗读正首词

1、指名读。(字正腔圆)

2、指名读。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

3、汇报读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插入通假字:“那”的讲解。

在这里“那”同“哪”(板书),这是一个古代汉语里特有的语言现象,叫做“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注意啊,这种用字现象只能在古代汉语中,如果现在再用的话,就是错别字!

师:看来同学们读得差不多了,那好,老师要问问各位了。(板书)“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呢?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就是说那里的水像美人的`眼波,山像美人皱起的眉毛。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把水比喻成眼波,把山比喻成皱起的眉毛。

师:美人的眼波是什么样子呢?

生:就是,就是,非常的漂亮,迷人,水汪汪的。

师:而诗人又把那连绵的群山比喻成了美人皱起的眉毛,这个比喻形象吗?谁能做给大家看看。

生:(相互表演,表情各异,哈哈大笑)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想想诗人在写上阕的时候,他的内心应是怎样的心情?

生:好像应该是比较轻松、快乐的。

师:你能读出这种轻松吗?

(生读,语调轻盈,教师适时点评)

师:我们再来看下阕。(板书)“千万和春住”。“千万”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

师:为什么一定要同春天住在一起呢?(生自由发挥)

师:真是诗情画意啊。大家说的太好了,在这里“春”不仅指春天的景物,还可以比喻成自己好友的家啊,如果鲍浩然回到自己自己的家,家人会怎样呢?引导学生讲解和家人在一起的欢悦。

师:来,谁能读出这种祝福与祝愿?

二部分:再创情景,品读感悟诗人的感情

看着王观和鲍浩然依依惜别,我都被感动了,很想穿越时空,回到一千多年前,和他们一起感受这浓浓的友情,你们愿意陪老师一起去吗?

鲍浩然的浙东家里,都会有些什么人?

(双亲、兄弟姐妹、爱人),根据词中对山水的描绘和诗人的去处——眉眼盈盈处,你们觉得这些人当中,那个角色更符合词中所指。根据下图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来随机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一、设计理念。

意境与情感是诗歌的核心。体会意境与情感都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复现意境,即站在作者角度描绘还原意境。本教学设计力图使学生在品味这一首词所蕴含情感的基础上,走近作者,进行意境复现,想象词境,最后再跳出文字,体会词带给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在体会该词的情感中,体悟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

三、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解题。

(1)同学们,你们已进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了,即将与老师、同学离别。离别意味着不能经常见面、共叙衷肠。当然,同学们的离别是要奔赴更美好的前程,那我们伤感中又会有为同学、朋友高兴、为他们祝福的心情。说起离别,我们就不由得想起那些送别诗。同学们,你能回想起哪些呢?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关送别的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与我们刚刚回顾的一首诗,题目有什么相似之处?从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了解词牌,了解作者。

(1)同样是送别,李白、高适、王维写的是诗,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一首词。同学们知道诗和词有什么区别吗?

(2)词牌,表示词的节奏,是古人的一种伟大创造。不同的词牌,既有不同的字数、节奏、音韵,甚至还能表现不同的意境。当然,随着词的发展,不同词牌一定代表着某种风格或意境的功能越来越淡化。既然词牌代表的是不同的节奏、韵律,这么看来,词牌就一定会有多种了。同学们能回忆原来都学过什么词牌吗?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又是什么呢?

(3)介绍作者。

(二)学习课文。

1、行走词阃,品味情感。

师:这首送别词让我们穿越时空“观看”了一场友人离别的话剧,体会到了一种离别带来的伤感,也体会到了友人发自内心的嘱托与祝愿。无论诗还是词,字数都是有限的,都是极讲究用字的。有限的文字,蕴含了作者无限丰富的感情。就让我们到词中去走一回,去品味这送别的味道,去体会作者的心情与感受!

上片:伤离别——体会作者融于山水间的离愁别绪。

(1)我们先看词人送别友人的这段路程。大胆想象一下,一路上他们都可能看到什么风光?

(2)是的,沿途一定会有很多的景物,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选取了山和水来写呢?除了山、水,还写到了什么?

(3)你发现作者又是怎么写这山、水的呢?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特点呢?

(4)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水和山比喻成美人的眼波和眉峰呢?

(5)仔细想一想这句:“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里的两个动词“横”和“聚”的用法有什么精妙之处?

(6)原本呢,水也好,山也好,都是没有感情的一种存在。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都变成了一种有情之物。这山水就是那个美人,她不仅眼睛含情脉脉、柔情似水,而且还眉头紧锁。为什么会眉头紧锁,而不是眉开眼笑呢?

(7)你觉得这个美人是一位真实存在的美人吗?为什么?

(8)“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想象一下,“眉眼盈盈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9)这里的“眉眼盈盈”与前面写到的“眉和眼”有什么联系吗?

(10)结合前面的“眉”、“眼”两句,想一想:这个人和前面山水所喻的美人是不是同一人。

(11)在朗读中体会双关和设问的修辞手法。

祝友人——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与转折的直接抒发。

(1)我们来读一读下片,体会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样的,是依然这么的愁苦、伤感吗?

(2)你从“才始送春归”一句中的“送春”二字了解到了什么?

(3)春天的归去给人一种光阴流逝不再来的伤感,而偏偏这时“又送君归去”。这时,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呢?

(4)你觉得作者用两个“送”字有什么好处呢?

(5)除了这两个“送”字,还有两个……

(6)两个“归”,分别是谁归呢?

(7)这份离愁,因伤春再加离别而更加让人“销魂”。那么,接下来作者是描写他的痛苦离情吗,还是别的什么呢?既然阻挡不住友人离去的脚步,既然离别已是改变不了的现实,词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8)从这两句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体会出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9)这里“千万和春住”的“春”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10)想象一下,鲍浩然回到家之后,会是一种什么景象。

评析:上片,作者的情感是隐藏的,融情于景、寓情于景;下片,作者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抒发心中的感情。伤春却逢伤别,愁苦压在作者的心头。但作者却祝福友人、祝愿友人与春住!让学生从一些重点词语中去体悟这种不吐不快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在朗读中抒发这种情感。

2、走近作者,想象词镜。

(1)有时,我们形容一件美术作品,或者一个优美的风景胜地,会用“如诗如画”、“如临其境”来形容。那么,我们现在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绪,随着作者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词,看看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卷,什么样的场景。你是不是也有一种“如诗如画”、“如临其境”的感觉呢?我们就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在脑海中勾勒这幅图画吧。在前两句中,你要随着作者去送友人了,你这时就是作者,这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2)默读:“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你想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

(3)我们再来描绘下片的场景和画面。听完刚刚友人的回答,你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还原情境,两人配合,一人读,一人回答;然后,两人交换角色。

(4)春去时分,偏逢与友人离别,这真是愁煞人呀!无论多么的不舍,多么的伤感与惆怅,友人都是要走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对这样的离别,你要怎么跟你的朋友道别呢?是泪流满面呢,还是痛苦万分?还是其他的什么样呢?你就是那作者,你的同桌就是你的朋友,跟他道别吧,把你的话说给你的朋友听。

然后互换角色说一说。

评析: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作者与友人的道别场面与情感。

3、走出文字,升华感悟。

(1)体会词的情感。

①友人要离别,已是事实。不舍、难过、伤感、愁苦,都是正常的情感流露。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朋友还是得走。假如你的朋友也要离开你,你会怎么办?只是啼哭吗?还是……

学生自由说。

②是的,是朋友,就祝福他吧,无论他将要去哪里。祝福他拥有美好的生活、幸福快乐!现在,如果你的朋友去国外读书了,你们会用哪些方式交流呢?

③如果我们面对的不是离别,而是失败、挫折呢,你会怎么办?

评析:学生联系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实现,感悟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学会面对现实,不要沉浸在痛苦之中,豁达地对待失败与挫折,要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3)体会词的艺术特色。 送别,如爱情一样,是古往今来、大千世界一个永恒的主题。历朝历代的送别诗词有很多,如我们开课之初回忆的那样,写法各异。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话相送;有的豪放,有的忧愁,有的豁达。

①今天学的这首送别词的表达有什么特点与独到之处呢?

②刚才我们说了那些送别诗的风格、特点,也归纳了这首送别词的特色。虽然手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也是一首诗、词以及所有作品,能够打动人之所在。你们发现是什么了吗?

③从送别诗、送别词特色的品味中,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评析:将原来所学的诗歌和这首词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借景抒情、构思精巧、比喻别致、语言风趣俏皮的特点。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根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绘制一幅或多幅图画,描绘你脑海中的送别图。

3、推荐阅读。 老师推荐几首相同词牌的词,同学们课下阅读。找出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它们表达的内容、方法一样吗,然后总结一下。(课件出示:《卜算子·咏梅》;陆游《卜算子·咏梅》;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五、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借景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教学目标

1、感受此种所描绘的浙东江南美景,以及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了解比喻,寄情于景等手法在词中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

这首送别词的表达特点以及词人的乐观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这首宋词与其他送别词在表达上的不同。

教学过程

导入:在面临分别时,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比如,你们的好朋友突然搬家了,是离你很远的地方,你们之后不能再常常见面了,你会怎么想?(请同学回答)古人在与亲朋好友离别时,会用诗词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我们今天就来学一首送别词。请大家翻开课本,到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朗读:个读齐读

在之前已经学过词的基础上,进行常识问答

1、解释标题,词牌名,题目。

2、词可以根据字数,分为哪几类?《卜算子》属于哪一类?

分析

1、第一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眼波横:眼波横流;眉峰聚:眉峰紧锁。

题目一:这里说眼波横流,那你们想水有眼睛吗?(没有)那什么才有眼睛,而且眼睛会波光流动。(人)同样的,人才有眉峰紧聚。是人的眼波横流,是人的眉峰紧聚。

题目二:一般的人会有眼波横流的感觉吗?你们想,如果一个眼睛很小的人,会有这种感觉吗,那只有怎么样的人会有这种感觉。(美人)

问题三: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这句话。

(江水像美人的眼波横流,山峦像佳人的眉峰紧锁)

问题四:翻译出来之后,谁来说说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作用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

在同学回答比喻之后,会对怎样的作用有些疑问,这时候要说明眼波横流是怎样的一种情况,泪水是怎样的,透明的,并为他们演示眉峰紧锁的样子,这样,学生更能顺利回答问题。

问题五: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山水的特点,有了这些形容词后,请同学更加完整的翻译这句句子。(明净的江水像美人的眼波横流,起伏的山峦像佳人的眉峰紧锁)

问题六: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热泪盈眶,眉头紧锁。是在怎样的情绪下会有这样的表情(伤心)山水有表情吗?那这个表情是谁的呢?(实际上是人,是此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上,这是一种寄情于景的手法,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

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下一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2、第二句“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欲:想要;行人:远行的友人;盈盈:清澈美好的样子

问题一:这里的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之前把眉眼比喻成了山水,这里同样用了比喻的手法,意思是江南山青水秀的地方)

问题二:这个话透露了怎样信息,告诉了我们什么?(友人要去哪里)

问题三:我们把上片学完了,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上讲了什么,或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间接含蓄的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3、第三句“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始:刚刚;

问题一:翻译“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刚刚才把春天送走,接着要送你回去)

问题二:这里的君是指谁(鲍浩然)

问题三:在这句话中,我们有可以得到一个信息

问题四:春天是美好的,美好的春天词人刚刚送走,有送走了友人,你们认为这是词人内心有怎样的'感受?(伤心,难过)

4、第四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题一:翻译这句话

(如果到江南可以赶得上春天,千万要和春天一起居住)这句话让学生多次翻译,只要反应出要留住春天的意思就可以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了解词人是喜爱春天的。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希望友人和春天同住,留住春光。)

教师作:友人同春光一样,将要去江南,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留住繁花似锦的春天,享受江南的最后春光。

问题二,上片是写景,间接表达词人情感,那下片呢?

(抒情,下片直抒胸臆,直接斜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淡化了离别的感伤,进一步表现出送别人的一片深情)

5、学生经过学习,体会到这首词所包含的情感,这首词在感情上是委婉含蓄的,像江南的山水美景,把自己的情感放在词中,全班再齐读一遍。

问题:请同学来回答,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有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中描写了浙东美景,用了比喻,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离去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

6、板书

上片水眼波横(比喻)澄澈波光粼粼

山眉峰聚(比喻)连绵起伏

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交代目的地

送春归,送君归春末送友图

下片

千万同春住词人最后的叮嘱,淡化了离别的感伤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时的感伤,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古诗词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古诗词。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古诗词。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课时目标】

1.感受此词所描绘的浙东江南美景,以及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在反复诵读中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难点】

背诵本词,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宋代词人王观写的一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①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②“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

送别好友鲍浩然去浙东,题目点明了主要事件。

3.简介作者:王观,宋代词人,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仁宗时中进士,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其词构思新颖,用语佻巧,不落俗套。

二、初读词,正确流利。

1.自由读。

2.指名读。(字正腔圆)

3.指名读。生评价。

4.注意读出节奏,注意断句,押韵。

三、理解词意,品读感悟。

(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眼波横:眼波横流;眉峰聚:眉峰紧锁。

2.意思:水像美人的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3.谁来说说这句词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作用?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

4.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眉头紧锁。在怎样的情绪下会有这样的表情(离愁)?山水有表情吗?那这些表情是谁的呢?(这是词人的表情,是词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下一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二)“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欲:想要;行人:远行的友人;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眉眼盈盈处”指的是山水交汇的地方。

2.上阕讲了什么,或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上阕写景,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才始:方才(刚刚才把春天送走,接着要送你回去)

(四)“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这句词的意思是什么?(如果到江南可以赶得上春天,千万要和春天一起居住)。

2.词人是喜爱春天的,表达了作者希望友人和春天同住,留住春光的愿望。

3.赏析:上阕写景,间接表达词人情感;下阕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写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淡化了离别的感伤,进一步表现出送别人的一片深情。

4.教师总结:

友人同春光一样,将要去江南,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留住繁花似锦的春天,享受江南的最后春光。

四、引导背诵。

1.自读。

2.引导背诵。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感受古代诗词之美。

2、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3、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4、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感受词之美,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2、通过赏读比较、小组讨论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文学,热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

背诵这首词。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认为唐诗登峰造极,无人可以超越,面对唐诗的辉煌,宋代人没有望而却步,也没有迎难而上,而是创造了另一种形式的辉煌——宋词,宋词与唐诗成为文学上两座并峙的高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宋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二.解题:

1、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这种用法以前见过吗?

(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甫之任蜀川、至之市)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词?你知道送别的诗句还有哪些?

学生知道的诗句可能有: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4)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别诗词,虽有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自信豁达,但大多是惜别之情,难舍难分,离愁别绪萦绕于胸,这首送别词又会有什么特色呢?王灼在《碧鸡漫志》里有对王观的评价“新丽外和轻狂处皆是惊人。”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他的词有何惊人之处。

三、诵读:

1、自由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齐读。

3、个别读。

四、分析词作:

1、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分析其美在哪里?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2)眉眼盈盈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古人有“眼若秋水,眉似青山”以山水写女子美丽的容颜,而词中比喻反其意而用之,以女子来写山水之美,不落俗套,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

2、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这些词句所展现的画面。

(学生动笔描绘,然后班级交流。)

3、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这些景你能感受到哪些情感?

4、此词有送别之愁,离情别绪吗?

“才始送春归”与春相别,令人伤怀;“又送君归去”,与友相别更令人断肠。不言愁而愁绪满怀。

5、词人在离愁别绪中迷失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走出怅惘,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用一句歌词“你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五、诵读记忆。

1、带着对词作感情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自由诵读后个人展示。

2、背诵这首词,并当堂检测。

六、拓展:

1、同类赏读: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温庭筠《望江南》

(3)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2、异类赏读: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小组讨论这两类词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

婉约派:

内容上:写儿女之情,离愁别怨。

风格上:缠绵悱恻,凄惋哀伤。

豪放派:

内容上:写壮志豪情。

风格上:豪迈奔放

4、有人说“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下面请有感情的朗读这两类词,注意读出不同的风格。

(1)自由诵读。

(2)个人展示。

七、总结:

宋代词坛名家辈出,佳作纷呈,群芳争艳,春色满园。走入诗词,你会在美丽中迷失,在陶醉中收获。同学们,热爱文学吧,与文学为友,让自己美丽飞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⑵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读通词文,初步感知;再读词文,理解大意;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之妙。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新课

1、谁能背诵一首离别诗?(《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孟浩然之广陵》)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

3、板书课题,齐读,解题。

“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鲍浩然,诗人的朋友。之,去、到。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题目的意思是,送别好友鲍浩然到浙东。

4、作者简介:

王观,宋朝人,(1035~1100年)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擢置高等,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熙宁中,曾以将仕郎守大理寺丞,知扬州江都县事。在任时作《扬州赋》,神宗阅后甚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 1卷。后官至翰林大学士。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黄金殿里”词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认为亵渎了神宗赵顼,第二天便被罢职,遂自号逐客,最后为一介平民。其词学柳永,情景交融,生动风趣,近于俚俗,却又谑而不虐。

有《冠柳集》 1卷,宋代有长沙书肆《百家词》本,早佚。近人刘毓盘、赵万里均有辑本。《全宋词》录词16首,断句1则。《全宋词补辑》又增补12首。

二、读通词文,初步感知

1、自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

3、范读,齐读。

4、再读,同桌读。

三、再读词文,理解大意

1、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生自由交流。

2、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cù)起的眉毛。眉眼盈盈处:山与水交汇处。才始:刚刚。若:如果。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朋友要去哪里呢?是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刚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弱国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四、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⑴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的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⑵这样美得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图的?

⑶指导朗读。面对如此美景,你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用朗读来表达你的内心感受吧!生读,生评价。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⑴师: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

小结: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板书:景)

⑵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一美丽景色。生感情朗读。

⑶师小结上阕:上阕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有人情味,也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⑴师: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面对好友的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

⑵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送走了春天紧接着又送走的朋友,你想想此时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

⑶师: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啊,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看到了什么画面?

⑷感情朗读:男女生读,师生读。

⑸师小结下阕:下阕词人连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巧妙相连,一是“送春归”,二是“送君归”,言下之意春归人也归,最后词人发出美好祝愿,希望朋友和春天相聚,和家人相聚。

4、“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为什么要和春住啊?生汇报交流。

⑵师: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你们看:这两句就抒发了作者的什么啊?(板书:情)这是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啊?

⑶感情朗读。

师:“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你们看“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是对别离的伤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向潇洒的李白,高站在黄鹤楼上,孟浩然的影子都看不见了,他还依依不舍地站在哪里不忍离去。……人生自古伤离别。

5、归纳中心:《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写作手法: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THE END
0.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通用9篇)(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3)理解词语。 ①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②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jvzquC41yy}/{~|gpoo/exr1lkgpcw4ywpobpsn138685?70jvsm
1.佛系什么意思?佛系指什么?佛系什么意思?佛系指什么? 佛系是一个网络流行词,通常用来形容追求内心平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不苛求,不计较,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就像佛祖一样看破红尘,后来衍生出了佛系青年、佛系父母、佛系追星、佛系恋爱等一系列的词语。 佛系是一种文化现象,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本杂志,该杂志介绍了一个男性新品种——佛系男子,即爱独处,专注于自己 jvzquC41jgtbp7hjkpg/exr1o1tfy|4ou1814<4264604>8263=34<3jvor
2.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精选8篇)(1)“饮食相对”是什么意思?(了解古文中的句序颠倒。) (2)理解“割炙引酒”的“引”。 2、再读句子,注意将句中的停顿读正确。 3、交流自己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1)抓住“便”体会关羽的毫不犹豫,毫无畏惧。 (2)抓住“言笑自若”体会关羽的英雄气概。 jvzquC41okv/t~nygp4dqv4lkcubp89222=767mvon
3.《山坡羊·潼关怀古》译文(通用13篇)、原文、翻译对照A、什么意思?(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这里的表什么意思?(表就是外面。)山河表里的顺序应该是山表河里。 示例: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中午或者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fp‚fpygtgcw~k1:?57@90jvsm
4.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3篇)“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 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jvzq<84yyy4vpsx0eqs0lrfqcp5tj~}wg1iiwƒmqpi532;62:4<35;548a:17:8290nuou
5.认知失调是什么意思认知失调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认知失调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用来描述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因而产生了一种不甚舒适的紧张状态。更精确一点来说,jvzquC41yy}/orfqujuv0wjv1cxuklqg1YgPiArXZq€1mb]In0nuou
6.《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0篇)(1)学生自读这四句诗,一边读一边“用心地看”,你看到了什么?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指名交流。(学生可能根据诗句的意思:我看到了兔子在狗洞里乱窜,鸡在梁上乱飞,院子中长满了野谷,井上长满了野葵……)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凄凉、荒凉、冷清、形同废墟……)请你带上这种感觉,把你内心的感受jvzquC41zkgpz~j0twoxgw3eqo5kkjtcp1965A9;0jznn
7.右手无名指比中指长运势如何相由心生倘若右手无名指比中指还需要长,代表着该类人日子活得十分凄凉,有许多自己想做的事,却难以变成现实,基本上不是要为自身而努力奋斗,对生活中存在的窘境,在所难免觉得有心无力,充斥着不爽和抱怨,终究这种并不是为了自身,因此会时常发生消沉的人生态度,这类人都是没法摆脱别人对它的监管的。 jvzquC41yy}/fjicqlob{~fp0eun1~zu18899=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