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兴政公考年安徽省选调生面试培训态度观点类考题:耐心成就人生生活论证

安徽兴政公考培训模拟题:耐心成就人生之美,任何人生活中都不能缺少耐心,缺少耐心就没有灵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安徽兴政公考审题】

通读题干,明确这是一道综合分析的态度观点题。通过题干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题干明显是在论述耐心的重要性,主要在论述耐心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意义。因此,我们只需要去按照题干的引导,将耐心对于人生和生活的重要性进行论证,然后再结合自身谈谈对于耐心的践行即可。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

审题点1:“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这句话表明了耐心对于人生的重要。简单进行解释后就是说,只有拥有耐心,人生才是美好的、是有所成的。首先要明确耐心就是指心里不急躁,不厌烦,然后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正反论证的方式去进行阐述,这二者进行联结。也可以找出有哪些人因为耐心而使人生更美好,而有些急于求成的人最终一无所获的例子去做对比论证。

审题点2:“任何人生活中都不能缺少耐心,缺少耐心就没有灵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是英国培根的一句名言,原文是“耐心是高尚的秉性,坚忍是伟大的气质。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便失去了灵魂。”告诉我们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不能够缺少耐心,少了耐心就失去了生活的灵魂。生活的灵魂在于体验世间百态、要放慢脚步、用心感受,没有耐心的人是无法体会的,因此这可以作为我们的第二个分论点,即耐心激活生活灵魂。

综上,梳理思路为:表明态度——论证1耐心成就人生之美——论证2耐心点燃生活灵魂——结合自身谈谈践行

【安徽兴政公考思维】

【安徽兴政公考解析示例】

题干中的这句话柔美空灵,但却意义深远、蕴含哲思。它表达了耐心的重要,告诉我们耐心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意义。我深有同感。

首先,耐心能成就人生之美。耐心是不急躁、不厌烦,人生的道路上,耐心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了耐心,就如同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找不到成功登陆的彼岸,如果缺少了耐心,就如同迷途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发明大王”爱迪生,为了寻找灯泡内的耐热材料,他先后试用了大约六千种纤维材料,最后找到了钨丝灯,前后花了20年时间。靠的就是耐心的力量。“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到30岁时,所做作品一篇没有发表。但他依然耐心习作,笔耕不辍,最终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羊脂球》,自此迎来了事业的春天。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拥有耐心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如果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成功就会于你失之交臂;如果你没有耐心去发现人生的美丽,那么人生的精彩也必然与你擦肩而过。

其次,耐心能点燃生活灵魂。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耐心是高尚的秉性,坚忍是伟大的气质。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便失去了灵魂。”生活的灵魂在于感受生命,开心的度过每一天。然而生活常需等待,急躁改变不了事实,耐心才是最好的办法。等红绿灯的时候,有些司机会埋怨一大堆,遇到新手狂按喇叭,而有的司机很少因为急躁去按喇叭,他们在等待的过程中充满耐心,跟着车厢内的音乐打着拍子,哼起歌儿。等待是需要耐心的,因为有耐心,心情才能平静的,生活才会美丽。生活常有低潮,自暴自弃解决不了问题,耐心才是正确的路径。卧薪尝胆的勾践用耐心夺回了天下,不鸣则已的楚庄王用耐心问鼎中原。如果没有耐心让心情平静下来,没有耐心寻找失败的原因,就没有信心和勇气走出低潮,更无法收获生活的灵魂和事业的成功。

总而言之,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它对我们十分重要。于我而言,我会在以后的人生中,用耐心和毅力去面对社会的锤炼,化解工作的难题。在接下来的生活里,珍惜当下,过好眼前的日子,时刻保持内心的宁静,成为一个对凡事都充满耐心的人。

【安徽兴政公考解读】

这道题目的主要难点在于寻找分论点。题目是一道单观点题,主要论述耐心的重要。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于题干的剖析来找到分论点。讲题目中的这句话进行拆分,看一下题干对于耐心论述的方向。比如这道题目的题干就对耐心做了两个方向的论述,一是人生,一是生活。我们也可以就着题干给出的方向去拆出分论点。当然如果找不到题干的分论点方向,做单一的论述,也是没问题的。

【安徽兴政公考拓展】

(1)耐心的谚语

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钱学森

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 ——法国谚语

耐心是一株很苦的植物,但果实却十分甜美。——德国谚语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柏拉图

(2)耐心的事例

1、齐白石是中国近代画坛的一代宗师。齐老先生不仅擅长书画,还对篆刻有极高的造诣,但他也并非天生具备这门艺术,他也经过了非常刻苦的磨炼和不懈的努力,才把篆刻艺术练就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年轻时候的齐白石就特别喜爱篆刻,但他总是对自己的篆刻技术不满意。他向一位老篆刻艺人虚心求教,老篆刻家对他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要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那时你的印就刻好了"。 于是,齐白石就按照老篆刻师的意思做了。他挑了一担础石来,一边刻,一边磨,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就这样一直夜以继日地刻着。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不知起了多少个血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淤积的泥浆却越来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终于统统都被"化石为泥"了。 这坚硬的础石不仅磨砺了齐白石的意志,而且使他的篆刻艺术也在磨炼中不断长进,他刻的印雄健、洗练,独树一帜。渐渐地,他的篆刻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2、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拔高几分。 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 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