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匠心之路实践能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教育业态重塑,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面向产业、面向区域、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是应用型大学需担当的大使命。

2000年,南京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后提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办学理念,突破当时“新建本科院校对标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路径依赖,始终坚持“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现时,应用型人才培养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供需结构错配、理论实践脱节、能力培养缺位、就业期望错位等矛盾。南京工程学院坚持“四维赋能”破解矛盾,以心无旁骛的匠心精神打通卡点堵点,开拓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匠心之路,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主体赋能:破解“供需结构错配”

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与信息阻隔。高校作为“育人方”,遵循学科发展的要求办学育人,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尚不透彻,这是造成供需结构错配的根本原因。其实,高校也有可用于发展现实生产力乃至新质生产力的资源与能力,企业作为“用人方”也有高校无法提供的可用于人才培养的资源、条件。“主体赋能”是通过构建校企协同、双元育人的核心机制,将企业从“用人方”转变为参与人才培养的“育人方”,与高校共同构成人才培养的“双主体”。这是产教融合的核心要义,亦是破解人才供需结构矛盾的根本路径。学校不断深化与数十家龙头企业的合作,组建“理论强的校内教师+实践精的企业工程师”双师团队,实行“共建学科专业、共订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管教学过程、共评教学质量、共担教育责任”机制,有效破解了供需结构性矛盾,实现企业得人才和技术、高校出人才和成果的共赢格局。

路径赋能:弥合“理论实践脱节”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的最优路径,而理论与实践脱节则是高校需要长期医治的“顽疾”。路径赋能是突破囿于课堂教学和系统理论知识讲授的传统路径,运用多种形式将系统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实践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同频共振。在改革实践中,学校以“项目引领,能力进阶”为核心,以真实产业项目和技术问题为驱动,重构课程与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研中学”,实现从知识验证到问题解决的能力跃升。在实施路径上,实施“大课程、小项目、全要素”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大课程建设秉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实践与理论互促逻辑,进行工程项目逐层分解和项目课程组合进阶,实现“项目课程化”与“课程项目化”的双向赋能。小项目实施是将大课程分解为一个个“小而精、低成本、易实施”的小项目,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衔接。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学生在“学、探、练、演”的过程中实现能力进阶,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

空间赋能:支撑“能力结构变革”

空间赋能是运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虚实结合,场景重构”为核心,结合物理实训空间与虚拟仿真空间,构建高度沉浸、可反复试错的“教学—实践—创新”一体化平台,突破教学时空限制,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整合校内物理实体实训、虚拟仿真拓展、校外技能实操场景的资源,“以实强虚”推动传统教学资源向线上聚合,“以虚补实”运用数字技术丰富教育形态。学生在高度沉浸的环境中,可反复进行技能训练与创新尝试,沿着“理论学习懂方法—虚拟学习强技能—实践学习练操作—线上学习再拓展”的线上、线下能力进阶路径,实现从知识验证到问题解决、从单一技能到综合创新的能力提升,从而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能力结构的新要求。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合理运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空间维度的关键支撑。

目标赋能:调适“就业期望错位”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错位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简单操作性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升级,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能适应岗位要求。部分学生就业期望偏高,没有到艰苦岗位就业的思想准备,就业市场的变化要求应用型本科教育重塑培养目标,不能局限于培养学生某一个专门职业或具体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赋能是以“创新导向,价值塑造”为核心,调适“就业期望错位”。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以应对就业市场的变化:一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秉持工匠精神,遵循行业规范,具有从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工程能力;二是迁移运用能力,对专业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多场景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多领域、跨领域应用;三是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捕捉新机遇、探索新方法、创造新价值;四是终身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技术和产业快速变革中坚持终身学习,适应长远职业发展。

随着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深化,应用型高等教育必将为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THE END
0.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能力为中心”理论徐仲安: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途径将“以能力为中心”。这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或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其培养途径也是多方位的:可以是单独设置实践课,单独设置实践环节,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集中实训,也可以有学生社团、第二课堂、顶岗实习,组织自律的创新团队等多种形式,不同的专业可以有各自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p87237518:;1e6665:2493<1:=;0jvsm
1.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分析发现,为助力创新驱动发展,加速国家产业升级,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应以培养深度贯通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动手与动脑,扎根生产一线,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有效提升工作效能的高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以相关国家注册工程师考证与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以实践能力为主线,以产学研融合为特征进行教学模式设计,同时要注意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SMHKDM7244814;55476129;966
2.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提升与职业能力塑造试题15及答案.docx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保障。 2. 文字描述法是一种通过语言文字来描述素质测评结果的方法。 3. 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以实践能力为主线,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4. 有效的人才开发是我国经济步入并适应知识经济的基础与保障。 5. 名次是一种对原始分数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8128681>7642855:72328337xjvo
3.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范式2025年第19期(总第761期)常态化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与学术交流活动,助力教师持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专业能力。搭建“校企协同”桥梁。积极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平台和岗位,安排资深技术人员担任教师实践导师;高校依托学科及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jvzq<84o0s{o|q3eqo5r|qm1s€0497714637:>14286394v42863963a371:=60jvsm
4.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宿迁学院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学科建设上应坚持专业导向性。应以专业建设为根本,以应用型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支撑,积极探索以专业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类型和层级体系,这是这类学校面临专业学科建设如何找到自身的功能服务域、创出自己特色平台的新问题,也是真正实现“教学是根本中心”的第一要求。 jvzquC41rih/uzz0gf{/ew4kphu03985139987mvo
5.琼台师范学院关于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对国家教育文件和教育理念的学习,准确把握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标准,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学科专业传统优势、地域特征、资源条件、服务面向等,确定各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度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vzquC41lyi/s}sw0gjv0ls1kplp1:5431=58:3jvo
6.质量保障制度计算机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专业建设规划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为研究生培养单位输送高素质的研究生生源,其培养要求是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具备更足的发展后劲,因此,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的本科,都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民办应用型本科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该在适当的专业基础知识范围、难度的条件下,强化专业知识应用,强化实践能力。因此,应采取区别于研jvzq<84lmz4re~|j0et0kwkq13834896324ivv
7.以高校分类发展支撑国家强国建设查看内容“理论型”以理论阐释为主,有自然科学原理、社会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原理,如同过去文理类综合大学和理工类科技大学;“工程型”以工程实践为主,原理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多学科的综合协同集成;“应用型”以知识、技术在工作场景的应用为主,重视知识转化和技术扩散;“职业型”强调熟练技能操作,特别是培养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jvzquC41ifmkzq3qti4dp8igvcomu884;94ivvq
8.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实践能力新华日报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主旋律,更加强调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更加重视从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此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抓住教师这一关键主体,全面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全力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以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jvzquC41zj4yjk~0pgz0rl4eqp532;92:1631ltpvgtua:8773?50qyon
9.brjxjybrjxjy-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是以“应用”为出发点和归宿,突出应用性、针对性、相对独立性和模块化。() ['A正确', 'B错误']jvzq<84yyy4hqwlzwmkywn}k0eun1ptpiz{06985924ivvq
10.教学理念现代工业实训中心围绕学校培养优秀工程师、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目标,紧密结合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现实需要,以工程师能力培养为目标,构筑以现代产业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为载体、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现代企业文化、适应现代企业岗位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 jvzquC41okvue7xwgu4ff~3ep1719A61nkyu0qyo
11.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理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近年来,在广泛的需求调研以及对数学应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原则:实用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jvzquC41nk~vg7gde0kew7hp18;51unuv0nuo
12.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办学理念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人才培养计划的的特点是“宽口径、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面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培养企业急需的电子与电气自动化应用型专业人才。jvzquC41fyjrz‚3ukv4ff~3ep1eu4<51:2=:1unuv0nuo
13.自动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分类及其定位(2)“工程研究应用型”自动化学科专业——“工程研究应用型”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具有解决实际工程能力的自动化应用研究与开发、应用技术及其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部分本科毕业生将进入高一层次的学位教育。 (3)“应用技术主导型”自动化学科专业——“应用技术主导型”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jvzquC41yy}/gmz0ep5{jxsiai{pasncqav1ltqrgxbvn4etez0hrwuv1xfunftej5329;251z329;2549`3>55;34tj}rn
14.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在对传统的实践教学以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内涵厘定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通过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使学生完成实验、实训、实习等多样化的实践任务,掌握具有应变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知识结构,提升创新实践的综合素质,并最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活动。 jvzquC41yy}/vlhw0gjv0ls1lzh0497612:348h4877b6=7931vbin3jvo
15.专业关键技术人员素质提升与职业能力塑造试题及参考答案•对的答案: 专业技术人员" • 2.()是一种通过语言文字来描述素质测评成果办法。 •对的答案: 文字描述法" • 3.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以实践能力为主线, 其目就是为理解决实际问题, 因而要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和()。 •对的答案: 专业实践能力" 4.()是国内经济步入并适应知识经济基本与保障. •对的答案: 有效jvzquC41o0}fpmfpiygoi7hqo1jpe88dghl55j98ci72mg::2?4;l7h:9>gej
16.机电一体化技术  能力培养方面:培养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机电设备操作、机电产品组装、调试、维护及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的专业实践技能,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证书授予   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修满最低毕业学分,并达到其他相关毕业要求,即可获得江苏开放大学机电一体化jvzq<84yyy4kuxz0gf{/ew452680nrxv0jzn
17.完善实习实践制度锻造应用型人才当前,应用型高校应当明确“定向”于行业需求、“定性”于专业特色、“定型”于应用导向、“定位”于教学实践、“定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实践为基、能力为要的人才培养思路,侧重实践环节,提倡理实一体化课程,鼓励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为社会培养基础实、上手快、实践强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jvzq<84o0lc0ls1toz{is~d14636:61v4636:63:a823:792;74a€fr0jznn
18.2021年高教动态第2期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是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实施方案》提出,要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 jvzquC41hii/v|z0gf{/ew4424702B551e?72j;82;>0rjlg0jzn
19.“科教+产教”双融合机制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工程教育认证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补充标准》,结合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本着服务地方的原则,以“产教融合”为基础,以人才产出为培养导向,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以“科教融合”为保障,适当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提出“科教+产教”双融合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推动应用型本科jvzquC41yy}/unv0gjv0ls1h|mie8nphq522::13;>90qyo
20.试析应用型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所以,应用型工科人才应该具有从事工程一线工作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具有与人合作与交往的社会能力。其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快速增长、知识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现状,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jvzquC41yy}/{sg{u0ipo8g{ny5mww|gphgoyns164>8;7mvon
21.工程技术应用型12篇(全文)工程技术应用型 第1篇 2以工程应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设计 以我国高等教育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 结合工程教育中人才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理念, 开展研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 项目训练、小组讨论等形式, 缩短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培养学生的工程观。 jvzquC41yy}/;B}wgunv0lto1y5jmn~l9d<3gA~0jvsm
22.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实训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计算机软件应用型人才,而国内许多应用型高校的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仍延续着研究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授,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软件产业界的需求往往存在较大的脱节,难以快速融入现代IT企业的运作jvzquC41dnuh0lxfp0tfv87625e99:53;2>0c{ykenk0fnyckny03=8282<75
23.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究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广义的应用型教育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和高职(专科)院校教育,而狭义的应用型教育则主要是指普通本科院校开展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从狭义的角度来考虑,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是指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强化实践教学与应用能力的培养,jvzquC41yy}/unv0gjv0ls1h|mie8nphq522::138>40qyo
24.产教融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从分类来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层次位于0-8级中的第6级,级别是比较高的,层级越高对应的培养要求也越高。什么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呢?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为前提,在培养学生具有多学科交叉多元化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有能快速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把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转变成实践应用的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jvzquC41yy}/unv0gjv0ls1h|mie8nphq522::138>50qyo
25.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类型与发展路径实践·借鉴“以链建群”是围绕产业链、产业集群及“区块链”需求构建专业链,进一步形成由若干专业链组成的专业集群。应用型高校通过专业集群建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强区块链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例如,北部湾大学围绕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产业需求,重点建设了海洋生物与技术专业集jvzquC41ifpz0j}jw0kew7hp1euovnsvu1954@44747737mvon
26.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培育高质量应用型轨道交通人才高校报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科学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涉及育人理念、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等要素。西安交通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地方性、行业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确立“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实践为要、能力为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jvzq<84yyy4igwfpiz4dp8lcq|nppp4424813::17999;7mvon
27.三维联动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独特且关键的地位,承担着为区域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加速,以及高等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人才培养方案亟需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滞后等问题,在全面构建jvzquC41yy}/l|yjkpqucwp0eqs0zqwd|m€l1;547370v;5473718h=7587897xjvor
28.发展应用型高校需要准确把握的几个关系为实现这一目的,各应用型高校大力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并通过跨学科设置专业、课程,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扩大专业教育知识覆盖面,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既教授学生科学理论知识,又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jvzquC41yy}/unv0gjv0ls1h|mie8nphq522::13;860q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