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的人,有两个阶段特别难熬:一个是没考过法考,一个是考过了,开启漫长的实习律师阶段。法考过了,不代表你能做律师;带过徒弟,也不等于你配当师父。
最近,“收学费30万带实习律师”引发讨论,有人表示支持,带徒也要付出时间成本;有人反对,痛批收学费简直是吸血行为,这不就是换了个包装的资源变现吗?
然而,当我们拨开流量和愤怒的泡沫,会发现一个残酷但真实的行业现实——带教律师与实习律师,其实本质是一种互相利用、相辅相成的关系。只不过,有人利用得体,有人吃相难看。
01
从黄金搭档到压榨
压迫,仅一线之隔
说实话,我当年出来实习的时候月薪2000块,老板天天让我去调档取证、法院立案做跑腿、在凌晨还要修改二审的刑辩词,几乎没有时间呆在律所工位,但他也确实教会了我很多,传授了很多经验给我,所以即使过程很辛苦,但咬咬牙也撑过来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时候老板其实没什么钱,我的干活支撑了他有更多的时间找案源,他的经验也撑起了我的成长。
这就是互相利用的体现,是时间与经验的等价交换。而今天,互相利用的天平早已倾斜?
有律师打着师徒制的旗号明码标价收学费,说是倾囊相授,其实是让实习律师给自己跑腿接案、做销售、扫楼发传单;有律所将实习律师包装成培训对象,但却不签合同、不给社保,甚至还要求赔违约金。这种资本化带徒,简直是在把年轻律师当韭菜割。
但带教律师却认为,我一边打官司一边还得教你、改你写的文书、带你出庭,还得对你行为负责,花的是我的时间和精力,这些都要成本,也给你提供了资源。是,你时间值钱,经验也值钱,但别忘了实习律师也是付出了劳动的。
带教律师不是大学教授、律所不是培训机构,实习律师也不是付费学习的被教育者。法律实务,是一项高度实践化的职业训练,跟上培训班、听付费课不是一个逻辑。
实习律师每天给你查材料、跑法院、写文书、跟客户磨价格,处理一堆杂事,说难听点,实习律师其实就是廉价劳动力,每个月那两三千块钱的工资,顶多算解决温饱不饿死的补贴。
现在倒好,反客为主,不仅不想给钱,还要反手收人家学费?这真的合理吗?看来“专家”说年轻人就业难,要学生毕业后给公司开工资,付费上班的荒谬理论照进了现实。
02
花钱请实习生
却请来个祖宗
反过来看,也有实习律师不是省油的灯。名校毕业,拿到A证,就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没写过诉状,就敢对老师的庭审指手画脚;干了三天,就开始不耐烦恨不得老板给他开出月入过万的薪酬。
带个实习生,本是为了减轻一些事务性工作,顺带实现“传帮带”的责任担当。可如今不少同行却心酸地感慨,我是真掏钱请人来实习的,结果请来了个甩手掌柜!
话糙理不糙,因为确实有些实习律师表现差劲,每天不学、不问、消极地干活,到点拍拍屁股走人。你问一句进展,他说“我看看”。你分配个任务,他说“我没做过,不太会”。你让他跑趟法院,他说“太远了,我不认路”。
这到底谁是带教,谁是被带教?
“收学费30万带实习律师”的律师事后表示自己只是在开玩笑,意在讽刺现实中很多人实习律师眼高手低。
现实中,我最怕两种实习生:
一种是“伸手型”:张口就问,XX合同怎么写、这案子你打算怎么打、法条你能给我发一下吗,搜都不搜、想都不想;
另一种是“懒惰型”:交代过的事不问清楚也不推进,结果一周后你问进展她只告诉你:“这个需要我做的吗?我不会!”
03
律师这行,
不适合白嫖的人
最近两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律所变了味,有的律所直接将带教制度外包为创收项目,开出实习律师入门价,座位费5000,学费2万;有的则把服务期+违约金玩得炉火纯青,实习期满不给转正,受不了压榨就要你赔钱再给走!
而反观实习律师一端,也出现了情绪化反扑,吐槽老板压榨;怀疑师父水平;拒绝协作沟通。
当法律行业的“传帮带”机制变成市场—情绪—剥削—控诉的恶性循环,最受伤的不是实习律师,也不是带教律师,而是整个律师行业的职业生态。
理论上实习律师需要机会、资源和系统训练;而带教律师/老板也需要助理、分担和商业回报。
带教律师该做什么?不是一味压榨,更不是开培训班捞快钱。而是用案件实操带人、在实战中传授经验。你让他做的工作要合理合法,不能既不给钱,又要成果。你要他写文书,请教完怎么写;你要他出庭,把庭审逻辑提前讲透。
实习律师又该做什么?别动不动觉得我被剥削了,更别幻想老板该像教授一样培养我。你不是学生,你是职场人。你接受的是职业训练,不是慈善教育。既然不出学费,也别吝啬干活。不要把带教律师的耐心当成理所当然。
实习律师必须具备把自己当投资项目去经营的意识,你用一年的时间,去贴切观察一个执业五年以上的律师是怎么处理客户关系、管理案件、开拓案源,这比你读一百本法律书更有价值。
真正值钱的,不仅是你付出的努力,而是你愿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律师这行,没有速成捷径。师徒之间,如果能做到真诚合作、利益对等、技能共享,互相利用又何妨?因为在互相成就的那一刻,原本的“利用”就变成了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