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一、学徒制的历史沿革与国内外发展现状
学徒制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是一种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职业技能传授的职业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徒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国际上,学徒制经历了从手工技艺传授为主到现代工业时代的“双元制”和“现代学徒制”等模式的发展。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青年训练计划”(YTS)和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都是现代学徒制的典型代表。德国的“双元制”以其企业与学校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工人,支撑了德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则强调灵活性和适应性,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劳动市场和技能需求。
在中国,学徒制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的师徒传授技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学徒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014年,中国教育部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标志着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中国特色学徒制正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并以法律形式确立。自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发布以来,现代学徒制在中国逐步受到重视并推广。中国的现代学徒制强调产教融合,倡导校企合作,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共有8665所,招生1018.1万人,累计培育了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了21个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
二、理论基础
1.职业教育理论
职业教育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学徒制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模式,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使徒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学徒制通过投资于个体的人力资本,提升个体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这一理论为学徒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技能形成理论
技能形成理论认为,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学徒制通过为个体提供实践机会,使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掌握技能,从而实现技能的有效形成和提升。
三、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内涵与特色
中国特色学徒制根植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三对接”原则。其内涵特征表现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双身份学徒的培养对象、经济与教育功能指向的多重性。中国特色学徒制强调“校企双元育人、交互训教、岗位培养”,以及“学徒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在岗成才”的基本遵循,体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中国特色学徒制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框架体系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对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该研究有助于明确中国特色学徒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此外,该研究还有助于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新路径。最后,该研究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模式
1. 师傅带徒弟模式
师傅带徒弟是学徒制最传统的实施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师傅将自身的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徒弟,徒弟通过模仿、实践、总结,逐步掌握职业技能。这种模式强调师徒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个性化指导,有助于徒弟快速掌握核心技能。
2. 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师傅资源,学校为企业提供学徒资源和教学支持,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种模式有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3. 项目制教学模式
项目制教学模式是学徒制的一种创新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师傅根据实际项目需求,将徒弟纳入项目团队,让徒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这种模式强调项目导向和实践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融合了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师徒精髓的职业教育模式,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现代学徒制强调工学交替、学做合一,学生不再只是坐在教室里听讲,而是定期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在师傅的指导下,学生亲手操作设备,参与项目研发,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实现了从“知”到“行”的飞跃。
同时,现代学徒制采用双导师制,每位学生都配有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两位导师。学校教师负责理论基础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企业师傅则侧重于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传授。这种双导师制度,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职业学校根据企业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高度契合。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学徒制政策的演进与优化路径
中国特色学徒制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从理念萌芽到政策试点,再到政策细化和法治完善的阶段。国外学徒制政策,尤其是德国的“双元制”和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德国的“双元制”以其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工人,而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则强调工作本位的学习,注重学徒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
我国自2012年起,逐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引导企业按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标志着中国特色学徒制从政策层面向法律层面的提升。
中国特色学徒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因素。学徒制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了教育资源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特色学徒制政策的演进和优化路径,能够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这对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成果能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指导,为学校改进教学模式提供参考,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七、中国特色学徒制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框架体系中的角色与功能
中国特色学徒制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框架体系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对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该研究有助于明确中国特色学徒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特色学徒制被视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学徒制的角色定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生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其次,学徒制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再次,学徒制是促进产教融合的有效机制,通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据相关研究显示,实施学徒制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平均高出非学徒制毕业生5-10个百分点,充分证明了学徒制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八、学徒制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联研究
学徒制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联研究将从学徒制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影响机制、效果评估和改进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影响机制来看,学徒制通过提供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学习和训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其次,从效果评估来看,学徒制的实施效果可以通过学生的就业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企业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衡量。据教育部统计,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企业满意度达到85%以上,显示出学徒制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方面的积极效果。最后,从改进策略来看,需要从政策支持、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学徒制的实施,以实现职业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九、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案例
1.云南工程职业学院工程技术学院与昆明建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合作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工程技术学院与昆明建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携手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以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双元管理”为载体,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导向,校企融合构建“一核心、双管理、三融合、四阶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初认知和强技能的两个阶段培养后,学生进入企业主要从事造价员和资料员岗位工作学习,完成了第三阶段定岗位的培养。企业针对学生的岗位具体工作情况和学生工匠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为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的下一阶段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融通,实施现代学徒制,共育餐饮行业高端人才。学校提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原则,优选合作企业,实施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育人才模式、共建课程资源体系、共同制定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实践。
学校采取“先招生、后遴选、定名单”的方式开展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工作,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单列企业方“人才培养方案”,划分30个学分用以企业方课程的开展,课程考核与学分授予权基于企业,让企业在人才培养质量评定中具有“决定性”权利。
3.上海智能制造学院现代学徒制
上海智能制造学院依托“第七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市级立项项目,利用“蔚来人才储备班”、“宝钢学徒班”等校企合作试点班,制定与实施了“入学即入职,学生即学徒,岗位即座位,师傅即导师,毕业即就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联合参与现代学徒制育人全过程,探索了特色明显的“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建立校企“双导师”制、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基于企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设计学习项目模块、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立与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高。
十、中国特色学徒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在中国特色学徒制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存在几个主要难点。首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这导致学徒制难以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据统计,仅有30%的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这限制了学徒制的推广和实施。其次,学徒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各地区、各院校在实施学徒制时存在较大的差异,影响了教育质量和效果的统一性。此外,学徒制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不足,导致学徒权益保护不力,学徒身份的合法性和权益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最后,学徒制的经费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不明确,企业和职业院校在经费投入上存在较大的分歧,影响了学徒制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师傅队伍建设,通过选拔、培训等方式,提高师傅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学徒制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对学徒制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明确学徒制的法律地位,保障学徒的合法权益;明确经费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鼓励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投入,推动学徒制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结论
职业教育“学徒制”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职业教育模式,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特色学徒制根植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三对接”原则。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理论基础、实施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有助于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保障。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校企合作的深化,中国特色学徒制将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框架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