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经过35年的拼搏与淬炼,中信银行一路走来,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厚积薄发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还有坚韧强大的变革力、生长力与创新力。
吉姆·柯林斯在《卓越基因》一书中详解了“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在初创阶段脱颖而出并持续成长,有些企业却没有。”
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柯林斯阐释了企业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路径,其中自强与创新成为吉姆·柯林斯笔下的高频词汇。
中信银行作为改革开放中最早成立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经过35载淬炼与发展,已经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前列,而其脱颖而出的“密钥”就是自强与创新。
创新与变革:中信银行的安身之本
中信银行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之中,创新与变革是其立身之本。将时间拨回1987年,中信银行的故事要从北京国际大厦一间小小的会议室说起。
成立伊始,中信银行便与美国惠誉证券合作开展民航租赁,成为国内率先与国外公司合作从事飞机租赁的商业银行。随后,中信银行又续写了多个传奇。例如1996年,牵头国内13家金融机构为伊朗德黑兰地铁项目提供了2.69亿美元出口买方信贷银团贷款;1998年,与美国使馆合作推出代收美国使馆签证申请费和代传递签证资料业务,并将这一有温度的服务延续至今。
接下来20年,是中信银行浓墨重彩的黄金时代,这个阶段中信银行始终把握政策方向,保持着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昂扬步伐。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出现了大批的创业者,他们需要向银行融资以购买所需的相关设备,包括中信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紧抓机遇,开始蓬勃发展。
中信银行为了适应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改制上市步伐,并于2007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值得一提的是,其发行上市在同业中创下了股改上市的最快时间纪录。
凭借对市场“嗅觉”敏感、快速的学习应变能力,以及行之有效的策略,中信银行在银行竞争中脱颖而出。从1987年的小小会议室到2007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再到2021年总资产首次突破8万亿元,中信银行用三个10年创造了银行业“速度奇迹”。
多年耕耘,成果斐然。中金公司在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2022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集团金融业务协同上不断深化,资产负债结构更趋健康。
与此同时,中信银行还得到了权威机构认可。作为银行业公认的榜单,每一年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都备受关注。7月4日,其发布的2022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显示,中信银行一级资本全球排名第19位,较去年上升5位。这是中信银行首次跻身全球银行前20强。从榜单前10家中资银行综合表现看,招行、工行、中信银行位列前三位,中信银行在股份行中位居第二,并在多个细分榜单中表现居前。
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中信银行,再次站在革新的十字路口,为下一个十年“奠基”。
拥抱财富管理大势,深耕百万亿级蓝海
当下,更多银行开始关注零售客群以及小微企业的需求,由此轻资本、轻资产的零售业务受到市场高度关注,“得零售者得未来”逐渐成为行业共识,零售业务也成为了各大商业银行布局关键。
头部银行机构已经进入到实质混业经营状态,未来主要业务机遇主要表现在消费信贷、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和金融科技等细分领域,轻资本业务的市场空间和盈利能力将超过传统银行业务。
财富管理作为零售业务的“核”,可谓是银行在零售业务这场攻坚战中的关键点。根据麦肯锡的测算,未来5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仍将维持在10%左右,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330万亿元。
谁能在财富管理领域分得一杯羹,谁就能获得长足发展。然而,赛道愈发拥挤,越难走。大争之世,非优即汰;崛起之时,不进则退。有着勇于“创新”基因的中信银行亦在财富管理的攻坚战中表现出色。
在2021年中报发布时,中信银行提出了将以财富管理为战略支点,以板块融合、公私联动、集团协同为三大杠杆,实现中信零售金融业务的撑杆跳。
此后,中信银行的零售金融板块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以财富管理业务为核心开始了系统性重塑,从组织变革、管理方式,到业务布局、人才引进,每一面都进行了细致的布局。
同年10月,中信银行推出了“342强核行动”,“3”是构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4”是筑牢数字化转型、中信协同、风控体系、企业文化“四大发展支柱”,“2”是夯实科技和人才“两大经营基座”。
2021年报发布会上,中信银行首次系统性地阐释了自己的新零售全图景,表示正在构建以财富管理为主体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价值链,同时指定了一体两翼三全四环五主的新打法。
为此,中信银行还引入了财富管理专业人才,多管齐下,成效显著。根据中信银行2022年半年报,截至2022年6月末,中信银行零售管理资产规模超 3.7 万亿,年增 2258 亿元,增速位居可比同业第一;在外部市场承压的大环境下,零售信贷逆势增长,结构优化,规模超 2万亿,保持可比同业前二。同时,零售营收占比38.8%,较去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个人客户总数 1.23 亿户,较上年末增长 3.04%。
科技赋能服务,持续打造金字招牌
当下,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市场在扩容,同时客户的选择也不再是单一的产品导向,更需要有温度的服务。
事实上,中信银行早在2017年的年报中首次提及“成为一家与客户共享共赢、更有温度的商业银行。”翌年,2018年,中信银行正式发布零售银行品牌主张——“信守温度”,强调要打造“有温度”的零售银行品牌。
然而,有“温度”的服务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这需要了解客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客户才是数字化转型的出发点和驱动力。
在提供有“温度”服务的路上,科技将成为最有力的支撑。
事实上,科技下沉确实能为市场提供可能。如,此前摩根大通银行推出的YouInvestTrade平台和后续的YouInvest都旨在为不同财富等级的客户提供匹配的线上服务,且这两个平台收取的手续费率极低,吸引了相当多的长尾客户。
纵观中信银行近几年的动向,其在科技创新方面多有尝试。
2018年 ,中信银行在其年报中表示,其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平台“中信大脑”全面落地。
据悉,该平台针对日常经营手工重复操作多、流程数据断点多等业务难题,推出集低效场景识别、工具研发、工具上架、工具服务于一体的“效率+”平台,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并在2021年获得《亚洲银行家》“中国最佳流程自动化项目”。
两年后,中信银行手机银行APP首次上线“财富体检”功能,该功能基于客户的财富水平、风险偏好以及所处生命周期,动态检视客户财富配置状况,并提供针对性的资产配置建议和产品推荐。
同时,中信银行还基于场景对客户进行细分,围绕客户需求提供“金融+非金融”综合服务。比如,中信银行针对老年客群推出的“幸福1+6”服务体系,重点围绕“医”(健康银行)、“享”(网点三公里的商超满减)、“学”(老年大学)和“游”(老年出行)四大场景,通过财富、健康等6大“金融+非金融”服务满足他们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
随着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亦是反哺到了中信银行,根据其2022年半年报显示,中信大脑对公智能产品推荐模型体系,支持一线客户经理精准营销,有效带动存款超 400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