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为校外培训机构员工提供编制内教师岗位366个。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各地细则陆续出台,处在风口浪尖的校外教培机构正面临历史性的变化。
《民生周刊》记者注意到,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双减”工作推进情况和有关工作措施。
提供编制内教师岗位366个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陆晓播曾在8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通过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社保参保缴费人员数据摸底,机构员工90%以上是“35岁及以下”人员,且80%以上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 这些人员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做好这些人员的就业服务工作高度重视。 8月26日,在北京市教育“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员工再就业问题,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北京市积极拓展就业岗位,16个区共提供编制内教师岗位366个。 8月27日(本周五),将专门举办中小学教师供需见面会,相关信息公告也会提前在北京市教委网站发布。
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转型发展中
员工转岗转业的需求,
北京市准备了哪些类型的岗位?
陆晓播表示,目前人力资源市场重点储备了教学教辅类、技术支持类、运营职能类和市场销售类四大岗位,数量充足。 陆晓播介绍,前期,北京市人社局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岗位进行了分析,梳理出了9类典型岗位,包括产品开发、产品销售、产品运营管理、客服人员、教师、技术开发工程师、法律事务人员、人力资源服务专员以及财务人员。进一步归纳为四大类,分别为教学教辅类、技术支持类、运营职能类和市场销售类。其表示,这四类基本涵盖了目前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从运营前端到教学运营主体,到运营支撑保障的绝大多数岗位。对此,市区两级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联合经营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提前做了谋划,重点储备了以上四大类的职位。
《民生周刊》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北京已储备了充足的岗位资源高达9万多个!
目前,北京市区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已有针对性储备上述岗位1.03万个,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仅前程无忧一家就储备上述岗位8万余个。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针对相关就业工作采取了以下6个方面工作举措: 一是建立“2+N”工作机制。“2”代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中国民办教育协会,“N”代表前程无忧等多家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同形成就业服务矩阵。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重点发挥政策服务支持、就业服务保障和协调联动作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重点发挥连接政府和服务对象纽带作用,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重点发挥信息覆盖广、社会接受度高、专业性强等优势,积极配合政府部门为解约员工提供就业岗位和服务供给。 二是储备充足的岗位资源。通过对相关岗位梳理分析,明确了教学教辅类、技术支持类、运营职能类、市场销售类四大类岗位储备方向,有针对性的加强典型岗位的储备工作。目前,市区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已有针对性储备上述岗位1.03万个,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仅前程无忧一家就储备上述岗位8万余个。下一步将联合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优先筛选一批待遇高、福利好的优质岗位信息,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同时,在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网站“就业超市”平台开辟教培行业人才专栏、在“百姓就业”微信公众号“享·就业”栏目设置教培行业人才专区,集中提供政策解读、企业招聘、职业指导、专场招聘活动等服务内容。 三是主动开展入企对接。动态监测学科类校外培训头部机构用工风险,提早对接机构开展就业服务。市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联合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主动对接重点关注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用工情况摸底工作,组织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保障。加强对区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督导,围绕公共就业服务、劳动权益保护等热点,向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精准推送政策和服务信息。 四是提供精准公共就业服务。在北京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持续3个月至半年的“教培行业人才专项服务季”,在第一场专场招聘会上,围绕转岗、转行等专题,从就业观念、心理调适、职场规划等方面,组织录制“职业指导微课堂”,开展“职业指导直播课”。重点关注应届高校毕业生应聘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情况,精准提供就业政策服务支持。为有就业意愿的人员提供求职登记、专门职业指导、匹配推荐、跟踪回访等精细化公共就业服务。 五是发挥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优势。联合前程无忧等平台向求职者提供“3个一”服务:一个教培人才服务季,一个人才服务专栏,一个求职服务礼包。礼包内容包括职场资讯推送,薪资查询服务,5个岗位推荐。其中,“教培行业人才专项服务季”活动与市区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同步举办,共同为教培行业人才转岗提供优质服务。 六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北京人社”系列政务新媒体、网络、专刊等宣传平台矩阵合力,加大对就业政策、岗位信息、专项服务季活动等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和人才积极参与公共就业服务活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着眼防风险、稳就业,全力做好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人才的就业服务保障工作,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游”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