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银行、电信诈骗,还有教培机构。
即便这些机构知道你未必成为他们的最终客户,他们也可以将你的信息打包售卖给其他机构,个人隐私就这样在暗处被肆意兜售、公开。
不堪骚扰的家长们也有意见,甚至怒发冲冠,但都无济于事。
因为电脑里存储的数据,教育机构“舍不得”删除。
以下是关于这场拉锯战的真实故事:
文 | 楚樵
编辑 | 卓然
01
无论对方骂的多难听
你都不能回嘴
北京,中关村。
九点上班,她八点五十已经到岗,参加新人培训。
不过,一天工作下来,她终于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这个岗位没啥技术含量,普通话流利,声音顺耳,能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就行。
培训的时候,主管明确告诉他们,工作时间不能玩手机,喝水可以,上厕所也可以,但时间不能太长,办公室每个角落都有摄像头,偷懒是会被监控到的。
主管跟王茜交待了一下怎么使用外呼电话。那是一个叫OK-CC的呼叫系统,电脑自动拨号,只要点击上面的“置闲”菜单,电话就会一个接一个呼叫出去,需要离开的时候,点下“休息”即可挂机。
以至于每半个小时,王茜就得喝一次水,否则嗓子受不了。
有时,她也想靠在椅子上呆一会儿,或是站起来直直腰,活动活动筋骨,但看看头顶上明晃晃的摄像头,只好保持工作状态。
上厕所成了王茜最喜欢做的事,因为可以短暂地离开那把椅子,到走廊里活动一下。
02
你是没办法拒接的
但这样的想法,很快就被现实粉碎了。
虽然已经被视为无效信息,但教育机构并不想放弃它们,会让外呼人员翻来覆去反复拨打,以期大海捞针,能捞到一条愿意上钩的鱼。
在主管发给王茜的培训资料上,外呼话术写了满满一页纸,但除了第一句“开场白”,其余的基本都用不到。
因为是“公海数据”,几乎百分之百的外呼都是无效通话。有耐心的家长会说一句“不需要”,但90%以上听说是推销学科课程就立即挂掉电话,剩下的要么接通之后不说话,要么说话态度极差。
现在她总算明白,主管在培训的时候为什么一再强调不许骂客户了。遇到这样的极端情况,不反骂回去真的会被憋出内伤。
虽然有被冒犯到,王茜对家长们的过激反应其实是能够理解的。
虽然对数据泄密早有耳闻,但亲眼看到个人隐私这样被转来转去,王茜还是心头一惊。
而这些数据的时效性并不那么好。有些孩子都已经大学毕业了,学生和家长的信息仍然存留在教培机构的电脑里。
与这样的客户沟通后,王茜会特意问一下主管,要不要把这样的信息备注一下,但主管摇头说:“不用管它!”
也有客户自己明确要求删除个人信息的,说家里已经没有需要辅导的适龄孩子了,但当王茜向主管请示时,得到的永远是那句:“不用删!”
于是,家长们的私人信息在教培机构的外呼屏上滚来滚去,新的、旧的、有用的、没用的,交织混杂在一起,想要脱离茫茫“公海”,是比登天。
对于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王茜很有意见。
但她是新人没有话语权,也不熟悉系统,不知道怎么删除数据。
更何况,头上还有一个摄像头,她连点开电脑屏幕上的其它菜单都不敢,怕一不小心点错把系统整崩,一天的工资就没有了。
03
和“服刑”一样的日结工作
永远不愁新人加入
只是这样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一般人是难以承受的。
王茜第一次有了服刑一般的感觉,身陷囹圄,度秒如年。
于是,公司干脆直接招日结兼职,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干一天的活给一天的钱。
这样一来,工作效率反倒提高了,因为兼职的都是新人,不会划水也不敢摸鱼,产出反倒比专职的还高。
对这样的结果,主管很满意,毕竟王茜是新人,有些“老人”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