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检验科
一、什么是危急值“危急值”是指辅助检查结果与正常预期偏离较大,当这种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查结果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二、加强对临床辅助检查“危急值”的管理,保证将“危急值”及时报告临床医师,以便临床医师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确保医疗质量各医技科室在确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后,应立即报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不得瞒报、漏报或延迟报告,并详细做好相关记录。三、临床科室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抢救病人生命,保障医疗安全。
四、操作流程(一)门、急诊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门、急诊患者出现“危急值”情况时,应立即通知门、急诊护士(分诊员),护士(分诊员)在最短时间内通知接诊医生(或直接通知接诊医生),并做好登记,由接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记录在门诊病历中。(二)住院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住院病人出现“危急值”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所在病区,病区接收人员做好登记并立即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
(三)登记程序“危急值”报告与接收均遵照“谁报告(接收)、谁记录”的原则。医技科室与门急诊、病区均建立《危急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对“危急值”处理的过程和相关信息做详细登记,记录检查日期、患者姓名、病案号、科室、床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复查结果、临床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时间(min)、报告人、备注等项目。
(四)处理程序1、医技科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时,检查者首先要确认仪器和检查过程是否正常,在确认仪器及检查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复查,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检查者立即电话通知患者所在临床科室,并在《危急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上详细记录,并将检查结果发出。
2、临床科室在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如果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相符或标本的采集有问题,应重新留取标本送检进行复查。如复查结果与上次一致或误差在许可范围内,检查科室应重新向临床科室报告“危急值”,并在报告单上注明“已复查”。
3、临床科室接到“危急值”报告后,须紧急通知主管医师、值班医师或科主任,临床医师需立即对患者采取相应诊治措施,并于6小时内在病程记录中记录接收到的“危急值”检查报告结果和采取的诊治措施。
五、“危急值”报告重点对象是急诊科、手术室、临床科室,门诊等各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六、“危急值”报告科室包括:检验科、影像科、超声科、心电图室等医技科室。
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范围:白细胞计数(WBC):<2.5×109/L或>28.0×109/L新生儿<5.0×109/L或>28×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eu)<0.5×109/L血红蛋白含量(Hb)<50g/L或>180g/L儿童<60g/L或>180g/L新生儿<110g/L、>223g/L血小板计数(PLT)<50×109/L或>800×109/L新生儿<100×109/L凝血活酶时间(PT)≤9s或≥20s(抗凝治疗者:INR>3.5、PT≥70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50秒(抗凝治疗者:APTT≥150秒)新生儿>70秒TT>150秒纤维蛋白原定量(FIB)<1.0g/L钾(K+)<3.0mmol/L或>5.5mmol/L新生儿<3.5mmol/L或>6.5mmol/L钠(Na)<125mmol/L或>155mmol/L新生儿≤120mmol/L或≥160mmol/L氯(Cl)<90mmol/L或>120mmol/L新生儿≤80mmol/L或≥115mmol/L钙(Ca)<1.5mmol/L或>4.0mmol/L新生儿血清钙≤1.8mmol/L或离子钙≤0.9mmol/L
葡萄糖(Glu)<2.7mmol/L或>15.0mmol/L新生儿<2.2mmol/L或11.0mmol/LALT>1000U/L新生儿>100U/L总胆红素(TBIL)>342.2umol/L尿素(Urea)>15.0mmol/L新生儿>6.5mmol/L肌酐(CRE)>445umol/L新生儿>136.4umol/LHIV初筛检测阳性呼吸道传染病(如H1N1流感)检测阳性抗HAV-IgM检测阳性备注:培养三级报告制度:(1)一级报告:血培养报阳,进行血涂片镜检并报告危急值;(危急值只需记录该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