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HR小张的电脑屏幕还亮着。她盯着Excel里的“销售岗级别评定表”,第17次把员工小李的名字从“中级销售”挪到“高级销售”,又挪了回来——小李入职3年,去年业绩排第三,但客户留存率比老员工低5%;同期入职的小王,虽然业绩只排第五,却带会了3个新人。到底谁该升?升了之后薪酬怎么调?会不会有人闹情绪?这些问题像乱麻一样缠在她脑子里。
小张的纠结,其实是很多HR的共同难题。某招聘平台2023年调研显示,68%的HR认为“同一岗位级别划分”是薪酬体系里最头疼的问题——划松了,老员工觉得没奔头;划严了,新员工觉得没希望;划错了,要么引发内部矛盾,要么让优秀人才流失。就像给蛋糕分块,大小、形状、口味都得兼顾,不然再甜的蛋糕也会有人摔盘子。
很多业务部门负责人会问:“都是销售,卖的都是同一类产品,分什么初级、中级、高级?直接看业绩不就完了?”但HR心里清楚,级别是“成长的路标”,也是“价值的刻度”。初级销售的核心是“完成基础任务”——熟悉产品、搞定新客户、达到月度目标;中级销售要“提升效率”——优化客户跟进流程、提高单客产值;高级销售则是“创造增量”——开发新市场、带教新人、推动产品迭代。如果不分级,就会出现“老员工躺平”(反正和新人拿一样的提成)、“新员工迷茫”(不知道该往哪努力)的情况。更关键的是,级别体系是薪酬、绩效、晋升的“底层逻辑”。某制造企业曾做过实验:未分级时,销售岗薪酬差距只有20%,员工流失率18%;分级后,高级销售薪酬比初级高50%,流失率降到了8%——清晰的级别,本质上是给员工“画了一张看得见的成长地图”。
小张的困扰,根源在于“没有明确的分级标准”。她以前划分级别,靠的是“领导印象+业绩排名”,结果要么被说“偏心”,要么被说“不合理”。直到她用了利唐i人事系统的“岗位级别管理模块”,才发现——分级的关键,是把“模糊的能力”变成“可量化的指标”。
很多公司的级别体系像“金字塔”——越往上越窄,导致员工觉得“晋升无望”。小张用利唐i人事系统做了个调整:把级别做成“阶梯式”,每个级别都有“横向拓展”的空间。比如高级销售,可以选择“管理方向”(带团队)或“专家方向”(做产品顾问),两个方向的薪酬待遇差不多,但成长路径不同。这样一来,员工不会因为“没位置”而放弃,反而会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发展方向。比如小李,虽然客户留存率不高,但带教新人很有一套,就选了“管理方向”;小王虽然业绩一般,但数据分析能力强,就选了“专家方向”——级别不是“天花板”,而是“分叉口”。
小张以前最怕的是“分级和薪酬脱节”——明明升了级,却因为薪酬没跟上,员工反而更不满。用了利唐i人事系统后,她把级别和薪酬、绩效做了“自动关联”:薪酬方面,每个级别对应固定的“底薪+提成比例”,比如初级销售底薪5000,提成1%;中级底薪6000,提成1.5%;高级底薪8000,提成2%;绩效方面,级别越高,绩效指标越侧重“长期价值”,比如高级销售的绩效里,“客户留存率”占比从20%提到了30%,“带教新人”占比从10%提到了20%;晋升方面,系统会自动跟踪员工的“达标情况”,比如某员工连续3个月满足中级销售的条件,系统就会给HR发提醒:“该员工符合晋升条件,请审核”。这样一来,员工不用找HR问“我什么时候能升”,只要看自己的“数据看板”就知道;HR也不用手动统计,系统会自动生成“晋升建议表”——以前分级像“猜谜”,现在像“查快递”,进度一目了然。
小张用利唐i人事系统解决了分级的问题,但她也总结了几个“避坑经验”,想给其他HR提个醒:
别把“资历”当“级别”——警惕“论资排辈”的陷阱。某国企的行政岗以前分级,靠的是“入职年限”——入职3年是初级,5年是中级,10年是高级。结果导致“老员工躺平”(反正熬年限就能升)、“新员工跳槽”(看不到希望)。后来用利唐i人事系统调整后,把“资历”的占比从50%降到了10%,重点看“工作成果”(比如公文处理效率、会议组织满意度),结果员工流失率下降了15%。结论很明显:级别是“能力的证明”,不是“工龄的奖励”。
别把“级别”搞太多——避免“复杂化”的误区。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岗以前分了6个级别,从“产品助理”到“首席产品官”,结果员工根本记不清每个级别的要求,甚至有人问:“我是P3,到底比P2高多少?”后来用利唐i人事系统简化为3个级别:“执行层(做具体事)、管理层(带团队做)、战略层(想怎么做)”,每个级别都有明确的“责任边界”,员工反而更清楚自己的目标。可见,级别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清晰越好”。
别把“分级”当“终点”——要做“动态调整”。小张所在的公司,每季度都会用利唐i人事系统做“级别复盘”——比如某高级销售连续2个季度业绩不达标,系统会自动提醒HR:“该员工可能不符合高级销售的要求,请评估”;如果某初级销售连续3个月业绩排第一,系统会提醒:“该员工符合中级销售的条件,请考虑晋升”。级别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一棵树,长得快的枝桠要及时修剪,长得慢的枝桠要及时施肥,这样才能长得更茂盛。
小张以前做分级,要花整整一周时间——统计业绩、找主管打分、核对考勤、计算各种指标,繁琐又容易出错。现在用了利唐i人事系统,只需要1个小时:系统自动从CRM、考勤、绩效等模块提取数据,生成“级别评定报告”,甚至能给出“晋升建议”。更重要的是,利唐i人事系统能帮HR“预测未来”——比如通过分析员工的“成长曲线”,预测哪些员工能在6个月内晋升,哪些员工可能会流失,让HR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小张最近发现,某初级销售的“客户留存率”连续3个月超过90%,“带教新人”的评分也很高,系统预测他“6个月内有80%的概率晋升中级”,小张就提前和他谈了“晋升计划”,让他更有动力。
以前,HR是“分级的执行者”;现在,HR是“分级的设计者”——用数字化工具把“繁琐的工作”交给系统,自己专注于“制定更科学的标准”“设计更合理的成长路径”,真正成为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
小张现在再也不用凌晨1点加班了。她看着系统里的“销售岗级别看板”,每个员工的级别、达标情况、成长曲线都一目了然。有一次,小李来找她,说:“我现在知道自己该往哪努力了——只要把客户留存率提上去,就能升高级销售。”小王也说:“我喜欢做数据分析,现在有了'专家方向’,我觉得更有奔头了。”
毕竟,好的HR,不是“把员工管得服服帖帖”,而是“让员工活得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在哪里,知道自己要往哪去,知道怎么才能到达那里。这,才是级别体系最核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