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中国是一代又一代人怀揣坚定理想、付出艰苦卓绝努力的伟大事业,其蕴含的“坚定信念跟党走”“敢闯敢干担使命”“心系群众谋福祉”“求真务实抓落实”等精神内核,为基层政法干部自我建设提供了生动范本。作为扎根治理一线、守护社会安宁的“排头兵”,基层政法干部当以建设新中国的精神为指引,从信念、担当、本领、作风等方面锤炼自我,成长为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政法铁军力量。
一、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建设新中国的历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凭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在艰难险阻中矢志不渝。基层政法干部作为政法机关的“神经末梢”,首要任务是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要像革命先辈那样,把坚定的政治信念作为自我建设的“压舱石”,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具体而言,要将政治理论学习融入日常,通过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政法干部专题培训等,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面对基层复杂的矛盾纠纷、利益纠葛时,始终坚守法治信仰和政治立场,不被歪风邪气所扰、不被人情关系所困,确保每一项执法办案、每一次矛盾调解都经得起政治检验和历史考验,让“跟党走、护正义”成为刻在骨子里的坚定信念。
二、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扛起使命之责
建设新中国离不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担当精神,从推翻旧世界到建设新世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担当是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标签。基层政法工作直面群众急难愁盼,矛盾集中、任务繁重,更需要这种敢担当、善作为的精气神。要像建设新中国那样,把“守一方平安、护一方稳定”作为自我建设的核心目标,主动扛起维护社会安全、化解风险隐患的职责使命。
在实际工作中,要敢于“啃硬骨头”——面对黑恶势力线索,不畏惧、不退缩,坚决深挖彻查;面对征地拆迁、邻里纠纷等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主动靠前、耐心调处,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面对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冲锋在前、连续作战,用实际行动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善于创新担当方式,结合基层实际探索“网格+警务”“党建+调解”等治理模式,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三、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自觉,提升履职之能
建设新中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升的过程,从“向苏联学习”到“走自己的路”,从“两弹一星”到“航天强国”,本领提升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基层政法干部身处治理一线,面对的情况千差万别,群众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必须以“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加强自我学习和实践锻炼,像建设新中国那样,在“干中学、学中干”中提升履职能力。
一方面,要深耕业务知识,系统学习《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熟练掌握执法办案流程和矛盾调解技巧,成为“业务通”“活字典”;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学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智慧政法平台提升信息采集、风险研判、便民服务的效率,比如通过“线上调解室”“云法庭”等方式为群众提供便捷法律服务。此外,要注重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在走村入户、接处警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让自己的能力素质与基层政法工作的需求同频共振。
四、以“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作风,永葆公仆本色
建设新中国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从“为人民谋幸福”到“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基层政法干部与群众距离最近、联系最紧,其作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要像建设新中国那样,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我建设的衡量标准,以务实亲民的作风践行司法为民的初心。
要坚决摒弃“官本位”思想,在执法办案中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多一份温情、少一份冷漠——办理邻里纠纷案件时,不仅要依法依规,更要换位思考,化解群众心中的“疙瘩”;处理群众信访诉求时,不推诿、不敷衍,主动跟踪督办,给群众一个明确答复;开展法治宣传时,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法律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同时,要严守纪律规矩,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以清正廉洁的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建设新中国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基层政法干部建设自我是一场永不停歇的“修行”。唯有以建设新中国的精神为指引,坚定信念、勇于担当、提升本领、永葆作风,才能在基层政法一线书写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篇章,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