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的滤镜碎了,并不是因为有人故意想搞他,而是一段未经剪辑的录音在网上火了,让大家看到了一向被当成文艺象征的王家卫,其实也有算计和现实的一面。
过去很多人一提到他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些慢悠悠、很有格调的电影镜头,现在录音里的那句“几千块钱雇一个人同时干助理和写剧本,很划算”,让原本诗意的想象直接变了味。
这句带着精明味的实话,把创作背后的辛苦、算计都摊在桌面上。原本以为,他是那种靠才华和感觉拍戏、追求慢工细活的导演,结果发现,他背后其实是一套严格甚至有些冷冰冰的团队管理。
每个进入剧组的人,不管是熬夜还是重复拍摄,似乎都在为天才的光环搭台,而且工资和付出完全不成正比。这种做派一直有,但被“为艺术付出”这样的说法包装了,很多跟着的人也只能默默承受。
事件发酵后,大家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导演日常的真实,还会想到整个行业是不是都这样。因为类似的权力分配和隐形压榨,其实在不少地方存在。
名气大、掌控话语权的人站在聚光灯下,普通创作者却很难被看见,更别说被尊重了,他们的劳动和才华往往只成为“大师”们作品成功的筹码。
再看资本的参与,让导演和剧组的日常也变得特别现实。就像向太那句吐槽,“投资他基本没赚到钱”,资本对艺术家耐心有限,于是导演们要么向商业妥协,要么被资本边缘化。
观众之所以喜欢热议这种神话破碎,很多是出自一种“原来你也不过如此”的轻松感。因为这些年,神话太多,而身为普通人,大家都清楚底层的不易。
看到被捧到天上的人也有现原形的一天,反倒让人感觉公平了不少,观众既想被好作品打动,也渴望看到真实的、不完美的创作者。
王家卫的“塌房”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时代气质。当权力、资本和观众的期待搅在一起,“神话”其很难维持。那些最打动人的作品从来不是靠神坛或者滤镜,而是得靠真诚和对创作的全情投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