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现状一、集采到了第七批,药企的策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1、集采目的是带量降价;国谈是针对创新药、新特药进院
集采的应对策略逐渐理性;集采像猜盲盒,变量多、参考因素多;
集采六批已节约了1800亿医保资金;
1)中标(保留院内)
2)落标(流向院外)
3)弃落(流向院外)
4)未过评(流向院外)
2、药企分层:
原研层:外企为主,占市场最大份额(AZ、礼来、默沙东等)
首仿层:正大天晴代表的一线国内大厂(恒瑞、齐鲁、科伦等)
抄底层:过评中小企业(未曾进入院内市场的公司,中标是新增业务,是利好;过去流通价格过低,集采价格有提升机会)
3、药企参考5大变量,应对集采变化——规模药企都会从院内为主转向院内外全渠道,专业与大众品牌一体化发展
1)原研层份额(原研药企占院内6/7成)
2)药品品牌是否具备大众品牌属性;专业品牌+大众品牌并重(正大天晴总裁余康信观点:院内院外、2B、2C一体化)
专业品牌是给医生;大众品牌给患者;专业品牌如注射液,面向医生群体,要抢着中标;
大众品牌如心血管,院外亦有发展空间;
3)竞争厂家数量
4)有搭配产品打组合拳
5)组织架构:代理or直营为主,是否有做院内、院外市场的能力;
二、国家以什么标准选集采药?是销售金额还是?
策略:应采尽采
比如:泌尿科的他达拉非(勃起功能障碍)
中药:国家集采不动,地方在补充
三、在布局集采后院外营销方有哪些成功和失败案例?原因是什么?
1、成功案例
1)原研层:阿斯利康可定(瑞舒伐他汀钙片)吸客产品,+血脂康
2)首仿层:正大天晴润众(思替卡韦)
第一批中标降价集采做品牌宣传;第二批落标必须走到院外,价值回归,连锁放量(年销售额十亿+)
3)抄底层:万全制药氯雷卡定中标后,连锁排队下单
2、不成功案例
共性:集采后撤团队
1)北京嘉林:阿乐(阿托伐他汀钙片);中标后队伍解散;
2)降糖药第一品牌:集采后降价多药店一货难求;非标市场价格几十元;没有像AZ一样的组合拳;
3)没策略的某药企:被抄底层厂家瓜分市场份额;
3、必要条件:院内院外一体化,大众品牌专业品牌转型,2B,2C,院外市场勇敢迈出去。
案例:提前布局市场、专业化服务。2010年,辉瑞建立处方药进零售的团队,投放品种:络活喜、立普妥;及早看到药店药师对患者的影响;
药企变化与零售药房
四、药企做集采后的院外营销,组织架构队伍建设要点是什么?
1、创新面临最大威胁不是外部,而是内部阻力
2、既得利益,原有框架下的内部强势部门
1)药企:院线销售为主的部门(本质——不会做全渠道营销)
2)连锁:采购OTC为主的部门(本质——缺乏专业化服务能力)
3、药企目前两大类型:
1)代理商队伍:国内非常普遍、国营企业多;
特点:省成本,合规
隐形逻辑:不会做全渠道营销,只做医院,期望老模式更平稳的运作
2)直营队伍:创新企业应用多,如正大天晴、齐鲁,鲁南等
特点:招募全能复合型人才,团队要求高、业务做创新;销量共算逻辑:院内、院外、服务体系协作,实现全渠道营销、全生命周期服务,共同完成目标、共同计算业绩;
4、领导人基因:问题出在前三排,根源还在主席台
1)传统守旧型
2)创新变化型
一把手问题:仅限战略;
五、药店对于集采、国谈产品的院外营销要做好哪些准备?
1、DTP药房越来越走向泛DTP药房,专业药房以处方药为主。
政策变化:门诊共济、慢病政策调整;
2、药店做好三点战略准备:
1)承接医生处方准备:承接医生处方,申报医保双通路政策
2)承接基于医生处方的复购患者准备:围病程服务准备
案例:拦截转化、疗程放大、合理搭售;
六、就双品会上谢子龙提到的外企处方药5个点毛利的问题怎么看?(鱼、开水,分别是谁还不一定)
1、2016年,创办DTP分会时,谢子龙说过先学DTP怎么做、和医生对接好、做好服务后再和工业再谈;
2021年,老百姓已对药企提需求,提高毛利。连锁提升了服务能力和服务属性;
2022年,5%毛利的现状很快会得到改变;
2、药企也要改变思想要,认识药店渠道价值
1)DTP不仅来自销售毛利
增值收入:可提供患者回访
商业保险定点理赔服务
临床招募患者、临床观察等(药企医学部做成本方)
2)复购患者服务:品种增加处方药销售量
3)DTP及专业药房:门慢患者引入,提升毛利、销售额;服务承接
案例:慢病定点药房——1地级市1连锁有2-3百家药房提供服务
3、医院不想做慢病患者,走出院内到药房:
医院5大痛点:占人均治疗费用指标、0差价没利润、增加医疗负担、慢病复诊非三甲核心工作、院外院内合作越发顺畅;
案例:比如1个县10万名糖尿病患者占1亿+医保费用(可流向院外)
4、DTP品牌工业正在改变
诺华:药企服务费上不封顶,需求项目非常多:临床患者招募、真实世界研究、回访等等;
七、网上价格管控乱,会不会影响药店与药企的处方药营销合作?
1、网上价格乱很影响线下合作
2、生产厂家从根源规划
3、平台贴补,单独品规,单独渠道
4、全病程服务源头管控(B2C/O2O/私域)线上高于线下——线下做的好就是专业化
全渠道营销:线下做得好,线上一定做得好;线下做的不好,线上做得好也不一定赚钱;
案例:偏头痛、院外心脑血管、辅助生殖(钥云主营类目)
5、集采后产品线上价格低可存在,有一定容忍度,药企线上维护要积极
B2C低价模式到了天花板;
6、互联网医疗让线上更专业(线上咨询),线上更方便
医+药的特性,销量还有巨大提升空间;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垂直大平台有流量;
品规不同的差异伪同价不长久;
7、药房和平台的发展趋势:平台专业度高+实体店服务效率模式 VS 线下药房优势+线上发展
八、未来的处方药院外营销会是什么趋势?医药人怎么未雨绸缪?
1、处方药占药品销售占比57%,药企对进度不满意
2、药店转变:敢想,更大量处方药进药房,药店目前是2000亿的水平,还有万亿待进入;
3、药企转变:三种方式
1)以抄底层仿制药涌入药房,作为高毛主推,带毛利,有伤客嫌疑;
抄底层药企集采提高价格和利润,在零售更有价格优势;
2)品牌高毛利,品牌+培训服务+专业提升
案例:正大天晴、阿斯利康等;DTP药房需要药企提供专业能力提升;
3)全病种服务,全渠道营销2.0升级为封闭系统
专业品牌和大众品牌并重;以医生服务全渠道专业宣传,线上线下一体化,力出一孔;
院内院外一体化做全病程服务(围绕病种加产品)。
单病种管理组织是未来方向
案例:AZ院外渠道叫全渠道部门;
问答
九、OTC会被选进集采中吗?
量大、占医保资金的一定会集采
十、官方集采药零差价,药店还能怎么玩?
1、零差价药店也卖:医院患者、各类临床和商保项目指引顾客流入,利大于弊
2、提供专业化服务:药店专业化目前不赚钱,不够重视;
十一、对仿制药企业来说,生存是最高标准,药企如何应对?
韦绍锋
1、第七批集采488个品种、297个厂家参加,217家中标,27%企业未中标,平均降价48%(之前53%)
降低185亿份额(原本是药企和各个环节的费用)
集采新增:大类目,生物制药、医疗耗材、OTC
2、先活下来,挺到下一个经济周期到来
十二、中药饮片会集采吗?
韦绍锋:
1、中药饮片未来会集采
2、集采政策补充
短期:“三降一升”
降:单品品种,采购金额,毛利降低;
升:中标产品销量提升,抓住升的机会,微利运营,仿制药市场2025年停止增长
中期:规模效益,降本增效,管理效率提升,生存下来
长期:工业由4000家到1000家
案例:日本70%退出市场
3、药企转变
1)未中标企业:做原料药+制剂,高端仿制药、老药新做,适应症增加、短缺药提价等;
2)中标企业:一院一策;报量/未报量的医院精细化运营;
4、单病种全病程全渠道管理:私域流量是重要方式
第5届中国DTP大会将于10月22-23日举行
1)平台型私域流量:如肾病营养,扫码进平台,医生+医助,平台型私域流量,有22万患者;
2)矩阵式私域流量:作为医生数字资产、医生线上工作室,企业用工具管理医生、患者,医生用工具管理患者,实现医患私域。
新增院外专业渠道——每个科室3-500主任专家上线提供服务;
医生+药店+药企 共同形成一个服务体系;
张小平:
案例:偏头痛——药店筛查患者批量给医生,患者入驻头痛日记,医生医助教给药师店员专业服务再服务患者;
韦绍锋:
不确定性的未来中,高质量发展是确性的。拥抱变化,差异化应对,适当创新
张小平:
1、过去:2/30年的传统模式寿终正寢了
现在:患者为中心的全病程院内院外一体化已经有大量成功案例;
案例:成功企业40%是院外市场(AZ、正大天晴)
2、全渠道营销有多种打法,集采少有DTP、处方外流;更多是结合专业化服务推动,医生需求:1、找来患者;2、将患者放院外共同管理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