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123字,阅读约需11分钟
学校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也离不开学校的中层干部。得力的中层干部是校长施政的左膀右臂,是校长决策的参谋智囊,是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校长的决策要通过学校中层干部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如何发挥好中层队伍的力量,调动中层队伍的积极性,是优化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学校工作的重要课题。
中层干部的作用发挥得好,就是校级领导与广大教职工的一座桥梁,发挥得不好就成了横亘在二者之间的一堵墙。在小编看来,一所学校突破提升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中层管理者的“破茧力”,这需要中层干部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突破,也需要校长“激活”。
01
中层管理者的“茧”是怎样形成的
学校中层管理者的“茧”是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工作态度等,它会影响学校中层管理者对自身工作的看法及工作策略。如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等待教育局或校长安排工作的惯性思维,在工作中衍生出的一些抱怨、气馁等负面情绪和消极思想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定位偏差。中层管理者时常认为自己处于兵头将尾的环节,故只专注于上传下达的管理职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既是管理者又是示范者,既是执行者更是创造者和思想者,没有意识到由“一个人”扩大到“一群人”,去推动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
思维固化。中层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发展方式往往囿于传统经验,缺乏反思与自省。“我有没有通过积极主动的实践将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变得更丰富、更有意义?”“我是否通过创造性研究把一些不可能变成现实?”
自信缺失。面对上级、同事、学生和家长以及各种教育教学变化与变革,底气不足、缺乏自信。具体而言,有因忙于管理而荒废了学科教学带来的专业不自信,有因管理而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带来的社交不自信,有因担心达不到校长要求和认可而带来的工作不自信等。
压力过大。学校中层干部除了承担“上情下达”的管理职能外,还要落实组织计划,设定工作目标,对基层进行具体化的管理,此外还承担着教学任务。既要对校长负责,又要对教师负责,还要对学生负责,任务繁重,压力过大。一方面,中层干部处在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夹层”中,有时候可能会“出力不讨好”两面受气;另一方面,中层干部可能还面临着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两头都要抓,两头都抓不好”的尴尬境地。因此,中层干部工作压力大是不言而喻的,在缺少适当调节之下,部分中层干部便出现了岗位懈怠的情况,甚至产生了“不愿干”的念头。
能力不足。学校中层领导大多都是“教而优则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教优”不一定能“仕优”。中层干部是领导班子开展工作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和纵横协调的作用,这就需要中层干部具备多方面能力,如政策领悟能力、计划条理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全面协调能力、深刻洞察能力、大胆创新能力等。由于个别中层干部某些方面能力不足,造成工作开展不畅,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工作的热情和自信被磨灭,养成了消极应对的懈怠习惯。
02
中层管理者的“茧”如何破
中层干部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学校管理中的核心元素之一。如果说决策是“做正确的事”,那么中层干部的能力就是体现在怎样“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这个“事”就是指决策层既定的“正确的事”。中层干部不在“做不做”,而在“怎样做”。重建学校中层,突破中层管理者的“茧”,校长需要以下五个关键行动:
校长要信任中层,下权放责,提高中层的独立执行能力。有些校长,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结果到头来身忙心累,效果甚微。这一方面是缺乏对中层的足够信任,另一方面则是对自己的过分自信,对一个校长而言这是致命弱点。这样做的后果是,中层因为得不到信任和肯定,缺乏独立执行工作的机会,久而久之造成执行力越来越弱,执行效果越来越差。要学会下权放责,学会当甩手掌柜,给中层干部独当一面的锻炼机会。只是在下权放责的时候,加强宏观和微观的有效监控而已。
拓展维度:把学校工作立起来,让“四梁八柱”协同支撑。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好学校?有一个比较好判断的指标:大多数时候,校长只是作为这所学校的“吉祥物”和“形象代言人”出现,而不是日常事务决策人。
聚焦一线:调动中层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一线师生教与学的效能。每个部门都有不同的工作“着力点”,却只能有一个系统“合力点”:学校一线师生所感受的“教与学生态环境”。
赢在中层:学校变革的智慧,是学会强化中枢,实现中层发力。中层强则办学系统强,教师也一定强;教师强则变革意愿强,学习效果强,学校一定强。
定位:中层职能定位至少三个维度
都说中层领导力的平均高度,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发展速度。作为学校行政网络执行系统的核心,中层职能设定不能窄化和矮化,必须指向三个维度:承接愿景、协同周边、营造势能。
承接愿景:中层要密切关注、准确把握教育时代愿景、学校整体愿景、部门发展愿景;认真分析部门专业领域的理论动态、实践趋势、学校目标、现实可能;时刻保持和校长及有关领导的紧密沟通、信息畅达、智慧叠加……
协同周边:中层要善于各部门左右联动,彼此打通,把自己的价值贡献给周边部门;要让周边部门的价值成为自己的资源;要以职能协同嵌套、资源联动共享、课程一脉相承等方式放大学校整体价值。
营造势能:指向团队学习的势能,比如打造“学习型组织”让“持续学习”成为团队的基础文化;指向部门转动的势能,营造“飞轮效应”,让转动越来越快;指向部门专业高度的势能,用“蝴蝶效应”煽起学校每个部门变革的“飓风”。
角色管理仅仅是中层干部上任后的第一项修炼,中层领导力如何持续提升,不仅需要干部自身的能力、素养升级,学校机制和校长赋能同样是关键。
因此,校长需要按照“承接愿景、协同周边、营造势能”三个维度来重新定义中层职能;更需要围绕这三个维度,展开岗位的专业研究和工作的整体布局。
素养:提升领导力要“聚焦行为,夯实素养”
某种意义上说,学校中层领导力的平均高度,将决定一所学校的发展速度。但中层领导力的提升又常常成为学校的痛点:角色多重——管理者、被管理者;主心骨、创变者;沟通者、代言人;矛盾解决人、资源分配者……这注定了中层面对的挑战是多样的。
切实提升中层领导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成为学校和中层管理者都迫切希望破解的命题。卓越中层的团队领导力如何养成?要点在于“聚焦行为,夯实素养”。
“素养夯实”则从七个方面层层递进,以此凝练中层领导力提升的内外方法,从不同的角色挖掘共同经验,带来基于一线实践的智慧启迪。
目标和标准执行力
团队和自我领导力
专业与研究穿透力
系统与结构搭建力
支持与陪伴赋能力
协同及卷入运营力
激活:校长激活中层的五个步骤
目前我国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有效的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作为校长更是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层干部在学校管理中所具有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的将每个人任用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并且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发光发亮。一般来讲,中层干部的作用要想得以充分发挥,必须要使其执行力得到有效提升。那么如何才能提升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呢?
第一,校长要用气量包容和培养一批中层干部。不是每个中层都能有效领会校长的意图,也不是每个中层都具备强有力的执行意识。但在现有体制下,不是所有地方的校长对中层干部都拥有完全自主的任免权,此时只有改变自己的胸怀和气度,以大局为重,雕琢和打磨为己所用的中层干部,这不仅是校长的雅量,也是校长的能力。
第二,校长要允许中层发表不同见解,把中层作为一个团体,让他们参与问题的讨论。有些中层个性比较张扬,喜欢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如果当校长的不能正确看待,势必会认为中层不听话有悖自己的意图是刺头,常常在以后的工作中故意疏远甚至有意排挤。其实,就像整个自然界一样,物种的多样性才能保持生态的平衡,学校班子依然,只有和而不同的班子,才能良性健康发展。允许中层发表不同见解,把中层作为一个团体,让他们参与问题的讨论,会增强中层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全局观念,提升他们的执行力。
第三,校长要用自己的学养、才识和教育理想感染、引导和凝聚中层。现实环境中,总有一部分校长,为了稳定中层,激发中层的工作热情,往往不顾原则地运用校长特权给个别中层施以小恩小惠,甚至罔顾自己的能力给中层以提升的许诺,时间一长难以实现,最终导致校长与中层貌合神离。《六韬三略》上略讲到,“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校长应当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赏罚分明,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教育理想、治校理念和战略决策灌输给中层,让他们在实现学校共同发展愿景的过程当中,凝心聚力,各显其能,提升工作的执行力。
第四,校长要给中层创设一个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让中层在和谐的氛围中大胆工作,发挥最大的创造性。在实际工作当中,校长总是喜欢拿责任说事,动不动就让中层为某事负责,搞得气氛紧张,中层也因此而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校长作为法人代表,是学校任何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所以就不要有让中层承担过大责任的想法。校长要有一种气度告诉中层:你放心工作,出了问题我来担责。如此,中层必然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执行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自然增强。
第五,校长要正确对待中层与中层的相处方式。在一个学校中,中层干部并不是只有一两个人,这就涉及到中层与中层之间的相处。对于这一点,校长一定要持有明确的态度。要让中层干部能够明白,学校的事务都是有详细分工的,每个部门都各有自己工作,但相互之间又有紧密联系,这就需要各个中层干部做好本部门的管理工作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协作,要树立合则共赢,斗则俱伤的意识,团结合作,促进学校高质量的发展。另外,校长要让中层干部认识到自己的职责,要提升自己所负责部门的执行力。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