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酒店管理,毕业当门童?”这可不是段子,而是张雪峰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到的真实案例。当高分考生抱着“管理梦”填报志愿时,张雪峰却直言:“能上本科的孩子去做门槛不高的服务岗,我不理解!”这个专业到底值不值得选?2025届考生看完这篇再决定!
“我参加活动时,五六个服务员冲过来喊我张老师——结果全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这儿实习端盘子。”张雪峰用亲身经历揭开专业残酷面:名校生干基层服务岗,是常态而非偶然。
1.学历与岗位的错位
酒店行业更看重经验而非学历,中专生和大专生经过培训即可胜任前台、门童、客房服务等基础岗位。本科生学了四年“管理学”,实习却要从铺床单、端盘子开始,心理落差极大。
2.“高投入低回报”的尴尬
张雪峰提到,酒店行业基层薪资普遍偏低,夜班多、节假日无休,但晋升周期长。“当你发现同学做程序员月薪过万,自己还在熬夜查房时,很难不怀疑人生。”
3.专业壁垒薄弱
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甚至外语专业毕业生,通过短期培训即可转行酒店业,导致本专业学生竞争力被稀释。
困境1:学校教育“纸上谈兵”
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缺乏真实场景训练。一位从业者坦言:“学校教的‘客户心理学’在实战中不如一句‘您好,需要加毛巾吗’实用。”即便英语过六级,面对外宾时仍可能手足无措。
困境2:就业市场“虚假繁荣”
虽然旅游复苏带动酒店业扩张,但新增岗位集中在基层服务,管理层需求有限。2024年数据显示,超60%酒店管理毕业生起薪低于当地平均工资,且90%从业者在5年内转行。
困境3:疫情余震未消
三年疫情加速行业洗牌,大量酒店裁员降薪。即便2025年市场回暖,企业更倾向雇佣“即插即用”的熟练工,而非培养新人。
张雪峰虽不推荐“盲目报考”,但也承认特定人群能在行业突围:
1.“社牛”体质拥有者
每天与上百人打交道,需要极强的沟通能力和情绪管理技巧。内向者慎入,外向者如鱼得水!
2.细节控+抗压王
从处理客户投诉到统筹大型宴会,既要耐心处理琐事,又要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玻璃心”慎选。
3.外形优势+跨界思维
身高、形象、气质是加分项,但想打破职业天花板,需掌握数字化运营、新媒体营销等跨界技能。例如,懂大数据分析的毕业生可转型酒店收益管理岗,薪资翻倍。
转型方向1:纵向深耕
国际酒店集团管培生:万豪、希尔顿等集团提供系统晋升通道,但竞争激烈,需顶尖英语+实习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