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书法班工作简报 第三期
【国培快讯】
【专家讲座】
通过杜旭光教授的讲授,我们明白楷书始于汉,源于隶书。魏碑楷书在艺术特色上讲究行笔速起急收,点划峻利;转折多以侧峰取势,形成内圆外方;撇捺重顿;结体纵横倚斜,错落有致。唐楷诸体则以疏瘦劲练见称,得右军媚趣,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颜体有圆浑、厚重、饱满,宽博和外拓,柳体则劲健舒展,干净利落,精密挺拔。可以说各具特色、妙趣横生。
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部分,人们常说“书如见人,艺以见道”,学书法就要用心琢磨,仔细研究,扫清它们之间的笔法障碍,打通其笔法血脉,才能够畅通无阻。
杜旭光教授讲题:《楷书创作和书法教学》
杜旭光教授讲题:《楷书创作和书法教学》
【学习心得体会】
学《楷书创作实践和书法教学》的心得体会
安阳林州市第一实验小学 莫鑫鑫
在这次培训中,我们欣赏了历代书法大家的神品杰作,从中深切的体会到中国书法的艺术之精妙,文化之博大精深。今天有幸聆听了杜旭光老师的《楷书创作实践和书法教学》。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倍感传承书法艺术这一经典文化之重任。现就如下几个方面谈谈本次学习收获和想法。
一、主要收获
1.楷书的起源和发展
楷书始于汉代,源自隶书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欣赏历代书法大家的神品杰作,体会书法艺术之精妙,感受中国书法文化之博大精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楷书与隶书为同根,它们都是四四方方,规矩有序的,有别于篆书和草书。
楷书虽是汉代产生,但在南北朝魏晋一直到唐朝都很流行,至今无人超越。初唐的欧阳询的楷书称为“欧体”,中唐的颜真卿称为“颜体”,晚唐的柳公权的楷书称为“柳体”。
楷书从用笔和大小可分为小楷和大楷。小楷的尺寸一般规定为1-3厘米以内,其代表作是三国的钟繇的《宣示表》,大楷则是超过3厘米的,5厘米以上的都叫大楷。
2.楷书的特点
平正特点:楷书一般都是四方平正的结构特这与我们日常看到的电脑宋体楷书基本一致,
轻重特点:所谓轻重,就是指在书写时的基本要求。例如,横画书写完成后就要有一个顿笔的过程,顿笔会造成重画,起笔则是轻画,这是楷书的最重要的标志。另外还有撇画和捺画等,撇画是重笔起,轻笔出,捺画则相反。
右斜特点。经常看惯了电脑体的楷书,对于毛笔楷书来说,它区别于电脑体最大的特点是横画向右上倾斜,这样写的原因是由于毛笔书写的缘故造成的,例如在书写横画时,向右上倾斜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写成水平状,就显得别扭,不利于工具的自然发挥。
3.书写要点
(1)正确的执笔方法。很用拇指和食指捏笔管,中指自然搭在食指下面,无名指从内侧顶在笔管上,小指帮忙顶住无名指。五个指头轻松自然,不可用大力,也不可无力。
(2)点画的写法。在书写点画时,要按照笔顺进行。点,要做到尖状,像水滴,上轻下重,从左上起笔后,向右下运行,用力越来越重,收笔时要向左方回锋。横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回锋起竺欲右先左就是回锋,另一种是尖笔起笔,不锋直接向右写.用力涿渐增肌.收笔时向右下顿笔,再向左上回锋。竖的写法与横相同,只不过是笔顺进行了倒置。撇画是重笔起,向左下方渐渐抬笔,到一定范围时,用笔尖挑出,捺画与撇画相反,轻笔起,逐渐用力,收笔时停顿,捻管,向右上用笔尖挑出。折画是横与竖画的连贯使用,只不过在连接处要注意搭接关系。
(3)运笔问题。运笔要做到肯定、坚决不犹豫。切记偏锋,要始终保持中锋运笔状态。
二、努力方向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好的理论知识掌握是我们学好书法的第一步,长期坚持不懈的练习才是我们必须的修行。
心得体会
淮阳人民中学 李进
我们⼼⾥有⼀些收获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通过写⼼得体会,可使我们今后少⾛弯路。到底应如何写⼼得体会呢?关于美术国培⼼得体会作为⼀名教师的我,在今后的⼯作中应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观看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并以教师之间多交流、多互动,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次我能荣幸参加美术国培计划的培训,感到⾮常⾼兴。在学习中,反复听专家的讲座,从中受益匪浅。⽹络国培学习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和交流、展⽰的舞台。正如⽼师们所说的:美术教师虽然是边缘⼈,但只要我们不⾃暴⾃不断学习,使⾃⼰强⼤起来,使美术教师群体不容易被忽视或遗弃。为了使⾃⼰强⼤起来,我们需要不断学习,适应美术教学适应体会。
通过学习我感受到了⾏胜于⾔的作风,认真负责的⼯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的⼒量;这次学习我明⽩了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善于积累、善于观察和学习;善于调整教学⽅式和内容;善于控制⾃⾝的情绪;我对⾃⼰有了更多的认识,更让我体会到教师的严谨作风。这⽆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作产⽣积极⽽深远的影响。我相信通过国培计划的执⾏,在培训⾻⼲教师的积极带动下,会还给制定国培计划⼀个震撼。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新知识的更新、观念的转变、视野的开阔、技能的拓展、专业素养和综合能⼒的提升,有效的为我以后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驾驭提供了前提保障!使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要上好美术课就必须掌握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创新教学,丰富教学⽅法,开发钻研能⼒;教会学⽣美育的⽅法和技能;让学⽣充分体验美术的乐趣,让学⽣乐上、想上、盼上美术课。通过⽹络学习,使我们深受启发。教师从区县地域⽂化实际出发,有效地利⽤区县资源,发扬本地特⾊,将⾃⼰的教学内容与学⽣的⽣活紧密联系起来,便能设计出更丰富,更具个性,更能激发学⽣兴趣的特⾊的美术课程。国培虽然很短暂,但学习和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长久的,我将把我学到的知识和感受,融⼊到今后的⼯作中,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法投⼊教学,在反思中收获,在反思中成功,积极发挥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引领作⽤,使学⽣在新课程实施中受益。
通过国培学习,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对美术教学有了⼀个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也有了⼀个新的要求,那就是为了适应新时代,要更加努⼒的提⾼⾃⼰的业务⽔平,学得更多,才能⾛得更远,在教学道路上也创办出⾃⼰的特⾊。
能成为国培计划的受益者,我体会到了⼀种特别的欢愉。曾经以为⾃⼰能算⼀个佼佼者,因为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单纯可爱的孩⼦们,愿意全⾝⼼的投⼊这个我所衷爱的职业。然⽽当我⾛进这个班,发现这⾥才真正是佼佼者的舞台。相信⼤家⼀定和我⼀样,正在思考:如何合理⾼效的利⽤。
⾃⼰的业余时间来学习,正在经历着⼀次⼼灵的脱⽪和蜕变,相信国培的⽇⼦⾥,教育激情如花绽放,教育思想有⼒碰撞,教育成果被幸福地共享。⾛进国培,我们的每⼀天都与精彩相伴,每⼀刻都与精彩邀约,每⼀秒都与精彩共舞。
学习书法心得体会
孟州市河阳办事处梁村小学 乔永立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老师,这次有幸参加了河南师大组织的书法国培,感觉受益匪浅。通过各位专家教授的理论讲解、实践操作,我对书法教学和书法教育又有了新的认识。
书法是中国的瑰宝,课堂上老师要教育学生写端端正正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需要花费大量的心思和精力。这是参加此次培训的我的一个认识。所以,作为教师,平时要坚持练字,掌握这一专业技能,不仅仅是一次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传递着一种责任,那就是传承祖国书法传统文化的责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而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又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然而目前随着电脑、手机的日益普及,传统的书写方式面临着电子产品的空前挑战,汉字书写水平的群体化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开始越来越淡化古老汉字所蕴藏的丰富艺术价值,对传统汉字文化缺少一种心底的珍视和敬畏。为此,教育部曾发布通知,要求小学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普通高中设置书法选修课程。对广大小学生而言,书法课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文化修养,对于国家而言,书法课不仅是提升国民素质的要求,更有着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滋养子孙的现实意义。
书法教育从娃娃抓起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学生的书法教育是和老师分不开的,要想“书法进课堂”顺利开展,必须在学校里开设书法班,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不足,为此我们学校聘请校外专业的书法培训教师为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培训。学生从基本笔画的起、行、收笔的书写学起,再到对整个字体结构的把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级练习。通过每周两节课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书法的爱好,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书法教育氛围,督促学生每天一小进,每月一大进,快速有效的提高自身的书写能力和书写水平。
心得体会
濮阳市华龙区第二中学 周扬
通过国培楷书创作实践课的学习,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要学好书法,首先要临帖。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累积有五千多年的优秀遗产,任何书家,都只能在学习和继承先人的前提下创新自立。学书法,就得临帖。入门需临,变体也需临。读帖则是一种心功,这种功夫看似轻巧,实际比手的训练更难。它是一种默临、默记,是一种揣摩,是实现从钩、摹、临的“入帖”到得其字帖的神韵、势度、用笔、行气或结构布局技巧的“出帖”之道。
中国书法强调内外功结合,内功是基础,贵在一个“功”字,而外功则是修养。临帖练字是书法的字内功夫,所谓“笔突万支”“笔冢成山”,讲的就是字内功夫的修炼。在这个阶段,学书者通过毛笔这种特殊的书法工具,从文字的点画俯仰之中,从线条的抑扬顿挫之间,去感受笔情墨趣。这个阶段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帖。
书法,经过历代先民或书家的摸索研究、学习实践,终于确认了表现汉字之美的不外五大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而且总结了一整套的“法”-“笔法”,而这五大书体又离不开线条,线条之于汉字书法确为关键因素,没有线条即没有汉字,没有线条的变化,即没有汉字美的结体变化,更无美的章法和艺术风格的变化。不同的书体,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即便是同一作者所为,也依然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就像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有多面一样,同一位作者的笔下同样可以呈现不同种类的书体和面目繁多的风格情趣。
学练书法,要练用笔,要练结体。学用笔、学结体,首先需要入帖,先入帖,先继承,但继承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创新,但没有前面的继承,又怎样谈创新呢?创新需要出帖,不是一种帖,需多种帖,那就需要学习别人的东西,集多个人的优点,融会贯通,结合自己情况,创出新风格,写出新特点。书法的结体,将横线缩短,竖线拉长,就出现了长体造型的汉字-小篆;将横线左右拉长,竖线缩短,就出现了扁体造型的汉字-隶书;将线条做对比不大的平正规整组合,就出现了正方型或长方型的汉字-楷书;将线条做不规则的恣肆组合,就出现了形体多变的造型-行书、草书,而且用笔轻重、行笔快慢、用墨浓淡、线条粗细、毫锋软硬都对线条、章法风格特点产生影响。我其实挺仰慕那些卓有成就的大家,在他们的笔下一切内在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尽管形式多样书体各异,但其蕴涵的大的审美气息却能一脉贯通,随意点染都能显现自己独有的风神。我想,那一定是书家的内外修养达到了某种较高境界后的自然结果;至于自己目前行书章草魏碑等“不相往来”的格局,也希望随着技法的日益磨砺、功力的不断积累,乃至于其他修养的逐步加强而会有所改观。
所以更高层次的书法语言,已经不再是笔法字法的特点,也不是章法墨法的习惯,而是充盈在其中、无处不在的神采和气息。这些,才是需要我们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