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下简称产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切实抓紧抓好,更好团结动员广大产业工人担当新使命、建功新时代。
自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启动以来,宿迁各级党委、政府、工会和各相关部委认真按照《新时代宿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2021年重点项目突破计划》的要求,围绕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任务扎实开展工作,并确定产改十大重点项目,推动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今年5月份,市委书记王昊就产改工作作出专门批示,要求宿迁产改工作要深度融入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6+3+X”产业体系建设等工作大局,按照“系统化谋划、项目化推进、集成化统筹、常态化落实”的工作思路,精心谋划推进产改工作。为深入落实批示精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总工会主席、市产改联席会议副召集人杨明强带队调研产改重点项目牵头单位,先后召开6场(次)座谈会,实地查看蒙牛乳业、开放大学等5家新型学徒制、产教融合试点单位,并为淮海技师学院“江苏省智能制造技术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基地”授牌,有力推动了全市产改工作的深入推进。
引领产业工人心向党
(市委宣传部)
市委宣传部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主线,深化“产业工人心向党”引领铸魂行动,细化18项具体行动项目,推进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入脑入心。
引领百万职工“班前学”,结合第十二届“宿迁职工读书月”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网上工会”建设,充分利用“职工班前五分钟”模块,结合普惠服务,吸引近10万职工参与线上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活动。
引导企业职工“午间看”,推广“午餐课堂”创新做法,在午餐时段播放主题视频的形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凝聚企业职工思想共识。推动红色图片“全天展”,组织开展“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宿迁图片展进百企”活动,广泛宣传党带领宿迁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和突出成就,观看职工超过5万人次。
开展“榜样面对面 典型现身说”主题宣讲活动,组织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深入企业一线宣讲300余场次。广泛开展“奋斗光荣 劳动最美”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听党话、跟党走”读书演讲比赛16场,宿迁市第五届劳动者风采摄影、微视频大赛征集作品352件。开展新时期宿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调查,探索基层特别是产业工人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路径,整理基层优秀案例30篇。加强产业工人典型选树,评选市级“最美职工”,在市级媒体“身边的榜样”专栏刊播。
增强产业工人政治保障
(市委组织部)
市委组织部着力增强产业工人政治保障,积极选拔具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的产业工人到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扩大基层优秀产业工人在各级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提升参政议政能力。在市县乡三级党委换届过程中,均对产业工人代表的比例作出明确要求,在不低于上届占比的情况下适当提高,今年县区党委换届中,产业工人代表共62人,较上一届有较大提高,市委换届产业工人代表比例不低于5%。
探索党建、产改、工建一体推进长效机制,加大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力度,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积极推荐各类企业和优秀产业工人党员作为“两优一先”表彰对象,3人获得省级“两优一先”表彰,10人被表彰为市优秀共产党员、8人被表彰为市优秀党务工作者、8家企业党组织被表彰为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市委组织部)
市委组织部持续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出台《关于推动产业人才联企强链的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将企业高技能人才纳入“千名领军人才集聚计划”和“千名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对入选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江苏大工匠、江苏工匠的高技能人才给予1:1配套奖励,对入选宿迁大工匠、宿迁工匠分别给予5万元、1万元奖励。
对企业培育的高技能人才,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等级或职业技能等级,根据就业补助资金相关政策,分别给予企业培训费补贴。推动职业(技工)院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建设培养基地,形成长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十四五”期间,全市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3.5万人以上,产业人才引领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深化产教融合机制
(市教育局)
市教育局大力优化升级产教融合机制,先后制定出台《市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申报工作方案》《宿迁市职技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考核办法》《关于做好2021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等多个产改配套文件。深化产教融合,摸清我市“6+3+X”制造产业体系和20条产业链重点企业人才需求,适时新增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重点打造机械加工、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等专业集群,建立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全市职业院校学生年龄、专业、顶岗实习计划及就业意愿等信息,实现校企信息共享;深化校企合作,大力推动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新增企业新型学徒制专业8个。
优化“1+X”证书(学历证书+若干技能证书)制度试点专业7个,新增10个专业大类试点,新增试点学生608人,全市承担“1+X”证书试点专业达29个,主动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强化人才供给,扩大“订单班”“冠名班”人才培养,新增“订单班”“冠名班”72个,全市职业院校“订单班”“冠名班”达203个,在校生达6812人,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培训28430人次,2021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8.35%,本地就业率达70.5%。
扎实培养“英才名匠”
(市工信局)
市工信局扎实推进“英才名匠”培养计划,先后围绕产改重点项目制定出台《2021年市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专项服务工作方案》《宿迁市企业服务云平台建设方案》《关于组织推进企业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的通知》《宿迁市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验收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加强产业人才管理培养,计划年底前开展各类服务活动40场(次)以上,服务企业产业人才3000人次以上。实施产业人才联企强链计划,为20条产业链头部企业提供第一批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加强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指导20家企业制定《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通过验收率达90%,并给予一次性20万元补助。“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新建100个以上企业生产型实训基地。
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度
(市人社局)
市人社局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度,相继研究出台《宿迁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宿迁市区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做好市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保障措施。
健全工作机制,面向辖区内企业、职技院校、培训机构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业务培训,淮海技师学院专门召开企业新型学徒制职业(工种)培训方案研讨会,相关职业(工种)培训教师解读培训方案,与17家企业确定16个职业(工种)培训方案。
强化平台建设,淮海技师学院通过政校企三方共建晶硅光伏产业学院,与京东共建京东电商学院,与苏驰集团共建苏驰汽车学院,与网易共建网易传媒学院共4个二级学院。宿迁技师学院按照“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原则,采取工学一体的培训教学方式,一企一策,送教下车间,“车间+教室”互动式培训教学。
技能竞赛锻造本领
(市总工会)
市总工会进一步创新优化劳动和职工职业技能竞赛要素,规范竞赛程序,出台《关于明确2021年全市十大示范性职工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通知》《关于开展2021年全市十大示范性重点工程劳动竞赛的通知》,在输电线路、白酒品酒等10大工种开展技能竞赛,在西楚大道提升改造工程、 京东云华东数据中心二期项目、宿迁金沙110kV输变电工程等10项重点项目开展劳动竞赛。
建立完善竞赛奖补机制,申增预算80万元专项经费,对经市总工会备案的企业劳动和职业技能竞赛前三名者给予1000元、800元和600元的一次性奖励,对举办竞赛效果较好的非公企业给予5000元到10000元的资金奖补。
今年以来,组织开展民政行业养老护理、交通工程试验检测等市级职工职业技能竞赛21场,参与职工1.3万余人,各地区各部门开展竞赛80余项、参与职工近5万人;示范带动各地各部门开展岗位练兵、劳动竞赛200余场,参与职工25万余人。
完善薪酬激励机制
(市国资委)
市国资委建立完善国有企业产业工人薪酬激励机制,对5家市属国企的薪酬分配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研究出台《宿迁市市属国有企业产业工人薪酬激励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在市属国企开展“超额利润分享”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确定“超额利润分享”试点企业的通知》和《“超额利润分享”试点操作指引》等产改工作配套文件,启动“宽带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和“超额利润分享”试点,推进以“宽带薪酬”和中长期激励为重点的激励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实行全员绩效考核,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价值+贡献”为依据,一岗一薪、易岗易薪,打破企业等级制工资结构,健全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分配机制,增加一线骨干职工和苦脏累岗位产业工人的收入待遇,让业务、技术能力强的产业工人获得更大的薪酬增长空间。2021年度实发工资预计比2020年度增长6.66%。
实施建筑行业智慧安康计划
(市住建局)
市住建局深入实施建筑行业智慧安康计划,利用信息化、物联网等先进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实现施工过程相关信息的全面感知、互联互通、智能处理和协同工作,更好地服务职工安康。
采集、集成、整合和应用散落在项目、企业、政府等各个层级的建筑施工海量数据,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助力产业工人进行现场保护、对现场存在隐患实时报警、对人员进行有针对性教育。目前,全市有142个在建建筑工地接入智慧工地平台,市区智慧工地示范片区和泗阳县智慧工地示范片区已通过省住建厅考核,智慧工地建设的功能目标初步实现。
畅通维权渠道保障合法权益
(市司法局)
市司法局牵头实施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项目,积极畅通产业工人维权渠道,切实保障产业工人合法权益。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春律行动”,贯彻落实“关于根治欠薪专项行动”的各项要求,将“春律行动”打造成我市维护困难职工群体合法权益的特色品牌项目。
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推动将追索劳动报酬类事项免经济状况审查对象由农民工拓展至所有困难职工。实施“法援惠民生·拓展工程”,进一步拓展困难职工法律援助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不断提高职工劳动追偿类案件法律援助服务质量。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累计办理援助案件5323件,法律帮助3833件,提供法律咨询6982次。其中,民事案件3247件,涉及劳动者权益2521件,占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77.6%。涉及农民工案件1829件,占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56.3%。
—— E N D ——
组稿 | 闫超杰 王旭南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