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的七月,银川市近400名教师来到二中进行一年级新教材的培训。
一是在人文主题语境下,以不同类型的选文为主体,双线组织单元内容的编写思路不变; 二是教材编写的一些重要理念,如阅读与表达并重,语文知识和能力并重,构建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等不变。
着力发挥语文核心素养在教材中的统领作用,依托“语言运用”这一杠杆,撬动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素养的整体发展。这就是“以一带三”。
修订后的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新增了《我爱我的祖国》(我爱五星红旗。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长江,我爱黄河。我爱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级上册新增《香港,璀璨的明珠》《一定要争气》;四年级上册删除了一些课文,把《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放在第六单元,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需要收集资料,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口语交际是讲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习作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有的学习内容都体现了中国的世界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另外,还有《航天员的信》替换《“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场雪》替换《四季之美》。从这几处增删、调整就可以看出,修订后的教材明显增加了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这一特点。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在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 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新修订的教材更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
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替换为《第一场雪》,前者是日本清少纳言写的一篇文章,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感受细腻、视角独特,字里行间蕴含着独特的韵味;后者由面到点,由景到人,细腻地描述了大雪出晴的美丽景色,全文粗细有致,情景交融,写出了一幅明丽生动的山村雪景图。都为写景文章,都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写法也值得学生学习,但是《第一场雪》是自己国家的文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P52
充实并调整三大文化选文(优化、充实、增加20篇,着力体现新时代的建设与发展成就《青春之光》),强化教材育人功能(落实相关重大教育主题:国家安全、法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戍边卫士等。)
课标指出: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教材要“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教材要“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教材要“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如五年级上册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换成《女航天员的信》,更贴近学生学习、社会生活,更能体现祖的科学技术进步,更能反映时代特征,而且饱含人间温情,体现了父母之爱。这一修改,我们就理解了语文课程内容“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
以六上“生态文明”单元为例
2023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涵盖了基本的公众生态环境行为,包括购买行为、食品选择、能源使用、废弃物处置等,引导公众践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和责任。
1.降低教材选文难度,删减难度大或读者质疑的课文(《项链》《风娃娃》《走月亮》《花钟》《小守门员》《威尼斯的小艇》《杨氏之子》《书戴嵩画牛》《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2.完善双线组元方式,强化单元一体化设计
修订后的教材更体现单元的整体性,如四年级上册删除一些课文,把《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放在第六单元,这三篇课文都是优秀的中国文化,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都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五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替换《搭石》,《诺曼底号遇难记》篇幅较长,更能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而且与本单元的习作(“漫画”老师)联系更为紧密。还有,三级上册第六单元是“父母之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美国的一篇文章,以巴德父母的两个极端的评价来体现父母之爱,虽然符合单元主题,但是外国的作品还是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没有《女航天员的信》有温度,有温情。信中写到“心中有梦想,生命中就有光”“困难就像纸老虎,你强它就弱要有勇气打败它”“孩子,记得读书运动,记得守时自律”等,既有伟大理想,又有自我成长和浓浓的亲情,替换后的课文贴近学生生活,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修订后的教材更环环相扣,使每个单元系统更紧密,注重了单元的整体规划,便于落实学习任务群教学。
(三)整合、删除部分较难的单元,统筹调整部分单元的编排次序《学弈》→《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
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