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苹果、安卓)
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鸿蒙)
建议使用浏览器扫码下载
扫码查看
川观新闻| 记者张红霞
全文播报
四川
进入频道
左二为卢朝华
导读:5月14日晚,成都熊猫美食节前夜,随着期盼中的“天府家宴”亮相,8位川菜大师走到人们关注的前台。他们事厨一生,身怀绝技,多已年过古稀,堪称川菜的国宝级专家。
川菜如此火热,川菜大师都有什么样的精彩人生?川报观察将一一为您揭晓。
先上精彩的,大师教你做美味的鱼香花菇虾↓↓↓点击看视频
【鱼香花菇虾 做法】
1、鲜大虾12尾,开片、去沙线
2、加盐姜葱绍酒汁、少许蛋清拌匀
3、手提虾尾缠裹成荸荠状,虾尾居中,放入豆粉裹层,整形
4、油烧至五成热,下虾炸定型捞出。油六成热时再炸一次,色鹅黄
5、盐、绍酒、白糖、麸醋、酱油、水豆粉和少许高汤兑汁
6、热油炒泡椒至红亮,下入姜蒜葱翻炒,烹入兑汁成鱼香汁,起锅淋在虾上。
注意:炸虾的火用中火,兑汁酱油不能多了
川报观察记者 张红霞
5月9日上午,对锦江宾馆原总厨、首届中国烹饪大师卢朝华的采访,用时1小时55分。
高密度的发问,快语速的回答,卢朝华几次在椅子上侧身。曾因大容量工作落下的腰椎尖盘脱垂,令67岁的他难耐久坐,几次调整坐姿。
而记者要跟上他的思维,要全身贯注、快速反应,在他峻急的语言里寻找答案,也着实如登山寻宝,消耗体力。
所幸,采访到后半程,进入了聊的状态,大家都放松起来,卢朝华的笑容也多起来,这是一位外冷内热的大师。
退休后的每一天,他都是在徒弟的餐馆度过,看看厨房、聊聊做菜。众多的徒弟,够他走,也够他聊。
这背后,是情结,是情怀,也是长进血液里的对厨艺的热爱。
五星级酒店事厨38个年头
师父曾被周总理“点将”
“干厨师这行,是我自己选的。”卢朝华说。
祖籍山东,成都长大,父亲是中铁二院建院时的勘测员,工作长年在外。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因为做事用心,他避过了“上山下乡”,也获得了街道办多次推荐工作的机会。
“有进厂的,有去学校的,还有做舞蹈表演的。”卢朝华都没去,似乎要等到心中的机会来临。
1975年初,已经22岁的卢朝华得知锦江宾馆要招厨师,立即行动起来,主动报名。
“当时,锦江宾馆嫌我年龄稍微偏大,我主意很坚定,全力去争取,终于留了下来。”卢朝华说,建于1960年、如今五星级的锦江宾馆选人要求严格,那时正处于换代之季,在全川选了30位厨师苗子,平时就爱琢磨做菜的卢朝华条件出众。
一进锦江宾馆,卢朝华被问:“想干啥子?”“我想学炒菜。”
没想到,安排他的第一个岗位,是煮饭,学煮了几个月的米饭。
三年学徒,两个月一轮岗,锦江宾馆用类似培养“扫地僧”的方法,培训着新人、未来的大师。
1977年,锦江宾馆的镇馆大师、国宝级专家张德善从朝鲜授教回来,卢朝华迎来了对自己厨师生涯影响重大的师父。
《总理点将》是上世纪60年代《四川日报》的一篇报道,写的就是1967年由周恩来总理点将,张德善前往波兰和朝鲜教授两国厨师川菜技艺的事。
一别故国十年,张德善在两国赢得了极高荣誉和评价,“师父做为国家派出的专家,有秘书,有厨师、司机,礼仪之邦的派头不摆了。”
从做学徒轮流接受理论授课开始,卢朝华跟随张德善20年,“师父就住在锦江宾馆院子里,每天都要到厨房来转转、看看,给大家指导技艺和解答做菜的诀窍和理论上的问题,直到88岁离世。”
在这期间,卢朝华成长为锦江宾馆总厨,32岁成为全国餐饮界少见的少壮派掌门,为代表四川甚至有时代表国家的味道盛宴奉献热情。
2012年,卢朝华退休,在单位里的厨师卸任,但美食界的厨艺大伽永未退休。
入选“首届中国烹饪大师”
被派墨西哥获奖无数
卢朝华对名利看得淡。1999年获得国家国内贸易发展局评定的“首届中国烹饪大师”称号,全国55人,四川仅两人,卢朝华和史正良。
然而,这张证书还是当时的四川省商务厅副厅长帮忙从北京带回来的。
“本来说要去领的,但到了时间有其他事要忙,就没去成。”在卢朝华眼里,做菜事大。后来,他也很少对人说起这次获奖,他的重心,全在做菜上。
1985年,卢朝华被公派去往墨西哥,在那里筹建川菜馆。筹备期间,他帮助当地一家华人餐厅打理菜谱,以对方名义出征墨西哥各类烹饪大赛,荣获奖杯、奖状无数。
后因种种原因,川菜馆未能开办,回国时,他只拿了一张获奖证书走,表示,“来过,干过,证明过。”其他的奖杯等都留给了那位华人同行。“就是这张证书,帮我评上了高级职称。”卢朝华感叹一念起时带来的幸运。
有一年,卢朝华去南京参加美食节。他带去的二十几道正宗川菜,以川菜之各种复合味型,征服了南京市民。美食节期间,古南都饭店收入由最开始一两天的七八万元,直接飚升至日进20万元。
美食节开始前的那天,卢朝华在当地电视台专栏节目里,用四川话介绍川菜之美之香,一讲就是半小时。节目播出后,他们带去的正宗川菜从饭店走向街巷,到处都是卖川菜的招牌。
天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身在总厨之位,卢朝华为了这份责任,付出了健康的代价。退休前几年,他退出管理岗位,带着几个人搞创新菜。他用火龙果外壳作盛器创意的鱼香龙虾球,征服了许多厨界高手。
带出了一批“老板”徒弟
对川菜未来乐观看好
当下,卢朝华正忙碌着,帮徒孙筹备5月下旬将在成都市双流区举办的烹饪高峰论坛和烹饪大赛。
支持年轻人,支持好的想法,卢朝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他每天像上班一样去各个徒弟开的餐馆“打卡”,经常和后堂的厨师们聊天,一方面帮助老板徒弟理顺后厨,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下美食界的一线观察。
虽然是五星级酒店的总厨,卢朝华却一直很接地气。他不仅关注社会餐饮的菜品变化,也收了十几个开店的徒弟。这些徒弟像他当年一样,爱厨艺爱美食,乐意与食客打成一片。
“现在,正是川菜发展的好时候。”卢朝华认为,不管是政府层面的川菜走出去三年计划,还是电商影响下的业态刚需,抑或是人工智能探索与高度经验化、随时变化的美食结合,都会带来美食业的巨大窗口期,“我对川菜的未来持乐观态度。”
如何看待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卢朝华朗声一笑,说:“传承不是一成不变,创新不能没有来路。”
如需转载,请私信小编,或致电:028-86968693 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