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名字的由来,传即老师传授的学业,习即实践行动。
《传习录》是集中体现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哲学思想的语录体著作,由他的弟子记录整理完成,其中徐爱率先提出要将老师的讲学、论学之言记录成书,后来薛侃把徐爱整理的加上陆澄的合编成了《传习录》的上卷,王大吉又把王阳明的一些书信、信札合编起来,成了《传习录》的中卷,在王阳明去世后钱德洪把老师的遗言合编成了《传习录》的下卷,历时几十年才最终修订成现在的三卷本《传习录》,约八万余字。《传习录》反映了王阳明整个生命历程的思想探索,其内容是对儒学理论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已经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最富典范性的命题之一,对此后中国乃至东亚的思想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书原因与《论语》近似。
十二岁立下大志要读书学圣人。
之后随父亲去了京师,在学堂念书兴致极高,学了道理就想着去检验。格竹子七天七夜没有吃喝,也没有格出道理,伤了心神,留下了咳血的疾病。
王阳明学习圣贤力求文武双全,后来便修习兵法,游历边关。
后来王阳明求取功名,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八岁中进士,踏上了仕途。
三十五岁时武宗初政,宦官刘瑾专权,忠良之臣惨遭戕害(八虎之乱),他为了反对刘瑾遭到廷杖,差点丢了性命,被贬贵州,在龙场悟道悟出“知行合一”的道理。
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便在龙场讲学,以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教育龙场诸生。在贵阳的文明书院第一次提出了“知行合一”。
王阳明提出这个观点后,思想界几乎是一片哗然,徐爱刚听到的时候既惊且骇,心中充满疑虑,然后慢慢地琢磨明白了“知行合一”为天下之大道,别人还想不明白的时候,徐爱帮助解释。回到京师后王阳明在大兴隆寺讲学,大弟子徐爱开始记录《传习录》。徐爱对王阳明思想的传播做出的很大的贡献,可惜徐海卒于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先于王阳明不幸去世,年仅31岁。
公元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用43天的时间一举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大破十万叛军,活捉宁王朱宸濠。这是一场文官领兵,以少胜多的奇胜之战。但是王阳明非但没有得到褒奖,反而落得一个谋反的罪名,再次跌入谷底。因为荒谬的正德皇帝自封为威武大将军镇国公,率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命令王阳明在鄱阳湖放了宁王朱宸濠,以便让他再活捉一次。王阳明考虑到江西百姓遭叛乱之祸苦难不堪,若放里朱宸濠让皇帝再捉一次会劳民伤财,使得民生更加艰难,便再三上书劝皇帝返京,遭皇帝怀疑谋反。在这时他提出了“致良知”,说服手握兵权,位高权重宦官张永一起劝谏皇帝返京。
王阳明晚年在家乡浙江绍兴养病、讲学。
明朝嘉靖六年,56岁的王阳明又连续接到朝廷命令,让他到广西区平叛,此时王阳明已积劳成疾,身体经非常不好,但他心忧国家抱病出征,最后再也没能回到家中,于第二年即公元1529年客死在回乡的路上。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弟子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吗?他只回答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清朝的梁启超曾和上千举人联名向皇帝上书,呼吁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之一的陶行知因醉心于“知行合一”学说而改名,他提出教学做合一,享有“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美誉。
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珍贵帛书被运往北京。1974年在北京展开研究,发现了50余种,13余万字的帛书文献,这批帛书里包括了《周易》《道德经》等重要古代典籍,涉及了战国到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科学等各个领域。其中发现的《周易》抄本是目前为止最古老的抄本之一。当时《周易》的通行本由《易经》《易传》组成,《易传》相传为孔子所作,但有学者认为孔子连《易》都没读过,所以不可能作《易传》。在这次的帛书《周易》中有未曾发现的内容,其中记载了子贡向孔子请教《易》的对话。
这足以证明孔子对《易经》是有深入研读的,孔子不曾读《易》的说法不攻自破。
天之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有止息,无有差错,代表了一种刚健有为的精神,君子当效法天道之健,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即地势顺,承载万物,代表了一种德行上的厚实,君子应该效法坤地之厚德,容载万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代表了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还要遵循它必然的客观规律,要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要努力前行,砥砺奋进。
“乾元生万物,坤元载万物,元亨利贞。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和;利者,万物之长,贞者,万物之成。”
华夏先祖探寻天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一部典籍历经三位先贤,跨越三个时代。相传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敬天爱人;中古文王,拘羑里而演《易经》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后学,注《易经》而成《易传》。经传合一,终成《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史书中,伏羲带领自己的族群,在改造与认识自然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去对自己所从自然当中获得的知识加以总结归纳,形成了《周易》当中最早的一些符号体系,代表了我们中国人在文字出现以前对于世界的理解与认识。
在西伯姬昌周文王父亲季历的时候,商王朝封他做西方诸侯的首领,但同时对于周国的势力也是心有猜忌的,所以后来商王文丁就把季历给杀掉了,之后文王继承父亲季历的职位,还是服从于商王朝。因周文王贤德,很多贤者投奔于他,如闳夭、太颠、南宫括、散宜生和姜子牙,文王在周国广施德政,勤政爱才,敬老慈少,在他的治理下,周国得以繁盛,百姓得以安康,大邦小国井井有条。这引起了商纣王的猜忌,也引发了崇国崇侯虎的妒忌,在其挑拨离间之下,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长达七年,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杀。在这样的绝境中周文王没有放弃,而是潜心推演伏羲留下的天地大道,将自己对天下局势的分析加入其中,经七年时间完成了易经。这段历史后来被司马迁概括为文王拘而演周易。后来有莘氏、骊戎、有熊氏纷纷献出宝物,闳夭等贤臣们以此进贡纣王,向纣王显示周国在诸侯中的威望,纣王忌惮,恐惹动天下诸侯之怨,于是赐西伯弓矢斧钺,给予他征伐诸侯之权,放归周国。文王受命,凤鸣岐山,圣人出焉。诸侯有争讼,不再到朝歌去朝见商纣王,而是纷纷找西伯裁决。
革故鼎新的故事:崇侯虎助纣为虐,崇国百姓饱受崇侯虎的暴政之苦,用尽力气劳作依然无法吃饱穿暖,诸侯不满,黎民受苦。周文王为应民心,伐灭崇国,革除暴虐之商朝,推翻旧的暴政,建立新的统一。各诸侯国统一于新的礼制、新的美德、新的法度,此之谓革故鼎新。据历史记载,文王伐崇,战事极其宏大,无奈崇国的城墙太坚固,周国和诸侯的军队苦战数月久攻不下,但文王没有放弃,后来他修教军民,振奋人心,再伐崇国。崇国黎民举事,崇国不战自乱,崇国将士将崇侯虎擒拿,恭迎西伯入城。周文王伐崇胜利,实现了“三分天下尤其二”的格局,为后来武王伐纣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周朝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几年后周文王在西岐病逝。武王姬发、周公姬旦继承父亲文王的美德,推翻了商纣王的暴政,建立了周朝,开创了礼乐治邦的大一统盛世。
相传孔子晚年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在杏坛讲学,广收弟子三千。孔子删述六经作为教材,在这之中《易》成为孔子最重视的典籍之一。孔子早年对占卜、算卦瞧不起,他认为没有智慧的人才去占卜,没有德行的人采取算卦,到春秋末年,孔子学易传易,对《易经》的思想体系进行了一次哲学的转化,孔子看易经跟他们是同途而殊归,孔子对《易经》的改造使得易经从过去更多地关注于天象,关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一种转向,开始关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内心之间的一种关系,在教授弟子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最终被后世弟子总结为今天所见到的《易传》,正是由于《易传》的出现,促使《周易》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易传》实际代表先秦时代中国人哲学思维的最高境界,它站在人文的角度上对此前的《易经》进行了一种创造性的、提升性的转化。因此如果仅从占卜、算话的角度去理解这本书既不全面也不正确,在当代更应从正确的角度去理解《周易》,关注其中的哲学思想。
一部《周易》囊括宇宙,以哲理性的总结和思考,揭示先民对自然、社会、人事,同一和谐的独特认知,启迪涵盖万有的深邃东方智慧。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易》就是《易经》。
三国曹魏时期的少年哲学家王弼《周易略例》说天地万物的运行都不是随意的,一定尤其必然的规律,遵循自身的道理。并为《周易》作注,以思辨的哲学高度向世人宣扬三圣留下的易学大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思想家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们以《周易》的思想作为依托,建立起了理学的哲学体系,并从中引申出一套经世之学,培养了一批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
十七世纪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发现并完善了二进制的计数法。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万事万物遵循着怎样的法则,人应该怎样存在于天地之间?亘古以来东西方先哲们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着关于万物本源和存在的奥秘。而在两千多年前的函谷关,中国哲学鼻祖老子,浓缩了自己一生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以五千余言道德之意,给出了极富东方智慧的解答。
《道德经》与《诗》《书》《易》等同被奉为典籍,影响了华夏文明千年多年。《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全篇五千余言,分为八十一章,思想涵盖伦理、政治和兵法等诸多领域,言简而意味深长,质朴而充满哲理,玄妙而顺理成章,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对人类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渊影响。上善若水,泽被万物。《道德经》的智慧和哲理,至今仍有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不仅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更是中国文化贡献给全世界的智慧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1993年10月 湖北荆门 荆门市博物馆整理室在郭店楚简中找到了《道德经》的抄本,一共发现了七百多枚有字简,均用楚国文字抄写,这些竹简经过检测,时间为战国中期,比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抄本还早一百多年,这就意味着《道德经》的成书时间不晚于战国中期。从战国中期的郭店楚简抄本到西汉时期的湖南马王堆帛书抄本都足以证明,《道德经》一经诞生就受到世人的竭力推崇。该发现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轰动。郭店楚简《道德经》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时代最早,文字最原始的老子著作,足以证明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东方智慧。
宇宙的本源是什么,老子提出了一个“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万物的一个根源,但不可言说。这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还要早,而且再后来也一直影响着东西方的知识界。《道德经》是被翻译语言最多,出版数量最多的中国文化典籍,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和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都曾试图翻译老子的《道德经》。
水本无心,但能应万物所需。
老子还特别赞美水的力量,认为柔韧是有力量的,可以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水柔韧而至强,滴水可穿顽石,汇流可载巨舟。
它听不见也看不见,确永不休止,生生不息,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我勉强为它命名叫做“道”。道无处不在,万物由它生成,依赖它成长,我们生于道之中,从无中可以观照道的奥妙,从有中可以观照道的端倪。
老子有个非常重要的说法“道法自然”,主要是说“道”遵循天地万物的活动的方式和法则,古人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就是遵循自然节奏的生活,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度,如果超过这个度就会造成破坏,造成生态的失衡。
如何做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要想舜那样推行德教,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为立身之本,大家都以舜为榜样,听从他的教导,后来舜总理百官,百官都能承顺。
老子的思想中还充满着辩证思维,比如他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重视这种对立的转化,就是希望人们把握相互转化的深刻含义。
《道德经》流传如此之广,而且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但在正史当中关于老子的记载并不是很多。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当中,关于老子的记载只有四百多字,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历史上称他为老子或老聃。《史记》对老子主要记载有两件事,一个是孔子问礼于老子,另外一个是老子欲出关,关令尹喜留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老子在年幼的时候就总爱问各种各样的知识和问题,到了该学习的年纪,其父亲把他送到教书先生那里,因李耳总爱问一些奇怪的问题,均不肯收留,唯有商容先生喜欢李耳的提问,认为李耳天生慧根,便收留了李耳。(商荣在有的史书也写成常枞)。
在魏晋南北朝的《高士传》中说商容先生临终之前,老子去看望他问他还能给予一些什么教诲,商容张开嘴说“你看看我的牙还在吗?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牙不在了,舌头还在,然后商容先生告诉他,这个道理就是柔弱胜刚。
东周时期,李耳到了中青年阶段,在国学里结识了他毕生最好的朋友祁清,两个人一样爱问问题,学成后,二人一起入守藏室为吏。(自文王、武王受命有天下,周公营造洛邑,天下典籍就从各地逐渐汇集于守藏室。)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国家图书馆在周的都城,孔子特意来到洛邑向老子求教天下之道,老子说,世人应该学习水滋润万物的美德,孔子对老子的评价是“老子犹龙也”,像龙一样变化莫测。
数年后,洛邑发生了变故,王子朝与王子猛、王子匄争立为王,以至于造成周王室内部长期激烈的争斗。王子朝在逃离王都之前,守藏室遭遇了一场浩劫,典籍被搬空,祁清在守护典籍时被刺死。在春秋时期经历了王子朝之乱的老子,见证了周王朝的没落,但又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他辞去了守藏室之史的职务,他离开生活了数十年的都城洛邑,西行至函谷关,关令尹喜向老子问道,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共五千余字即《道德经》。
尹喜从函谷关往东望过去,发现有紫气东来,意味着有大人物要过关了,然后他就在那迎接着,大人物即老子,尹喜就把老子留下来,跟他讲“我知道你要去隐居了,但是希望你能勉力为我们著一本书”。
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最早为《道德经》作注,他的《解老》《喻老》开启了《道德经》的注解史。
三国曹魏时期少年哲学家王弼,后世研读的《道德经》多以他的注解为基础。
清末时期近代思想家魏源,他救亡图存,乃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他也为《道德经》作注。
现在《道德经》被翻译成近百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成为翻译语言种类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文化典籍。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道德经》是关于理性的学说;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对《道德经》也十分推崇,当时由于没有公开发行的俄国译本,他就尝试自己着手翻译,他也非常喜欢“上善若水”,他认为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如水一般;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提出在公元前800至前2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而中国出现了老子和孔子,《道德经》让雅思贝尔斯惊诧,在短短的几句话中就包罗了宇宙论、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内容,他说《道德经》是一部不可替代的哲学著作。
四千多年前,皇帝、大禹等先贤披山通道,治理江河,分定地域,用实践为中国古典地理学奠基。三百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承前启后为近代地理学开拓创新,此后一代又一代地理学家继往开来,中国地理学逐步演进成现代地理学。徐霞客早年踏遍五岳,游历九州,溯源长江。《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本人亲身经历,实践所著,真正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
1641年,明朝崇祯十四年,徐霞客双脚并废,病入膏肓,当时的他想着自己的游记尚未成书,他把书稿托付给自己多年的好友季梦良之后,于当年三月在家中离世。《徐霞客游记》即由季梦良整理编纂而成,在后世几经修订。被称为“中国古代地学百科全书”,也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之作。
北魏郦道元年少时立志要为《水经》作注,成年后跋涉郊野,寻访古迹,追溯河流的源头,将自己的见闻记录下来,引用了《尚书》《山海经》《史记》《汉书·地理志》等典籍史料四百多种为《水经》作注,研究地理之学。
地理之学源自上古先贤,由圣人实践开篇。黄帝一生奔波,披山通道,东到东海,西到空桐,南过长江,北到釜山,与诸侯合验符契,在涿鹿山脚下建起都城;大禹划分了土地的界域,顺着山势行走时砍伐树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九州一统,四方土地可以居住,四海的道路畅通无阻。他们都将功业建于山水之间。
徐霞客立志要学郦道元先生,要踏遍三山五岳,寻访江河源头,钻研地理之学,成一家之言。“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1603年明朝万历三十一年,徐霞客家中招贼,其父受伤,没多久就去世了。徐霞客为父守孝三年,每日沉浸在悲痛之中,后来他的母亲引导徐霞客走出了悲痛,鼓励他出游去实现曾在父亲面前许下的心愿。徐霞客每走一个地方就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当时世人都以为天都峰是黄山的最高峰,在徐霞客实地勘测之后,其认为莲花峰是最高峰。后世的地理学家用精准的仪器测量结果为莲花峰比天都峰高出了54.8米。
1624年,明朝天启四年,徐霞客母亲八十大寿,诸多文人墨客为其祝寿,由于徐霞客的游记在文坛声名鹊起,争相抄写,这些人都是徐霞客的文友。
1625年,明朝天启五年,徐霞客母亲因病去世。古人云“霞客之奇,孺人成之”,孺人就是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在徐霞客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跟他讲,丈夫要志在四海,如果守在家里,那是篱笆围起来的小鸡,马鞍束缚住的小马,是没有出息的。在徐霞客22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亲手给他制远游冠,要让他完成他的理想。为了表明对徐霞客的支持,母亲在80岁的时候还专门跟徐霞客一道到山水里边去,当时对徐霞客说“吾尚善饭,今以身先之”(我的饭量还好,表明身体还好,你不用担心),母子俩就游了宜兴附近的一处景观。母亲走了之后,徐霞客开启了人生最后阶段的万里遐征。
一路中,徐霞客结交了许多朋友,他们对其修撰山水游记寄予厚望,纷纷将家藏的珍本地理图志托付于徐霞客,其中有张宗琏所著的《南程续记》,后世子孙已经珍藏了二百余年,还有曹能始的《名胜志》三册,《云南志》四册,都极为珍贵。但后来徐霞客遭遇了一场飞来横祸,在湘江江畔遇到强盗抢劫,徐霞客和仆人徐安劫后余生,但那些珍贵的善本古籍和部分游记都损毁了。
长江溯源是历代地理学家的梦想,三百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不远万里寻找长江的源头。
在《尚书·禹贡》里有“岷江导江”的说法,所以当时的人们误认为岷江是长江的源头,自此以讹传讹无人纠正。徐霞客为了纠正这个讹误,1637年,明朝崇祯十年,徐霞客登上了苍梧山(湖南永州 九嶷山)。1638年,明朝崇祯十一年,他西行万里走了两年的时间走到金沙江元谋段,经过实地考察,看清地形地貌,在《溯江纪源》中,经金沙江论定为长江的正源。当时他没有现代地理学的测绘手段,凭双脚行走,双眼观测,就作出了正确的判断,突破了我国古典地理学的束缚,使我国地理学进入到近代地理学的新阶段。这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在云南金沙江,长江溯源的最后,徐霞客腿疾发作,已经病入骨髓,最后选择了回家。在云南徐霞客修撰了《鸡山志》和《滇中花木记》。
三江源国家公园,不仅是长江源还是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
在《游天台山日记》中写道“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后世用通行的历法推算出癸丑之三月晦恰是那年的五月十九日,在2011年决定把每年的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楚辞》可以理解为楚人之歌,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屈原的弟子)等人的作品题为《楚辞》,这个名词就逐渐变成了以屈原骚体作品为核心的一个专门称号,《楚辞》首度成书。《楚辞》留下了我国文人屈原的抒情、咏志之作,在诗坛上开创了一种新的文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不仅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更是将屈原的求索精神与家国情怀,镌刻在了华夏文明延绵不断的血脉之中,成为后世中华儿女上下求索之路上的精神典范。《楚辞》和《诗经》一同奠定中国诗歌发展的基础。
《楚辞》大多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用充满浪漫主义的风格来咏物叙事,而且强调民生关怀和个人修养。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曾脚踏华夏大地,仰望苍穹,发出《天问》,《天问》和《离骚》《九歌》《橘颂》等诗作一起汇成《楚辞》。
《楚辞》中除了有《离骚》《天问》等名篇,还有充满浪漫传奇色彩的《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还有宋玉的《九辩》。
屈原家乡秭归,是中国的诗歌之乡,脐橙之乡。《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最早的一首咏物诗,开创了咏物言志诗歌的先河。
屈原出生于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家庭,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橘颂》以他生长之地盛产的橘子来做自我比喻,表达了他早年即有的远大志向,他立志要辅佐楚怀王,做一个贤能之士,悲叹民生不兴,终生为了追求“美政”的理想,强大楚国而探索,可叹的是屈原在楚国败落之际,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一个说法就是纪念屈原。2009年,中国端午节及其节庆活动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屈原自沉汨罗江之后,老百姓怕他被江中的鱼吃掉,所以用饭团投下去,这就是粽子的前身;渔夫们去救屈原,这就是赛龙舟的前身。
楚怀王熊槐与三闾大夫屈原从小要好。商於是楚国的发祥之地,但秦国夺走了商於之地赐给了大良造卫鞅,在屈原做三闾大夫的十年间,楚怀王未能收复商於之地。楚怀王任用屈原为左徒,为楚国制定新法,励志图强,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明法度,举贤能,重农耕,禁朋党,对内改善民生,增强军备,对外交好诸国,促成合纵。
楚怀王为合纵之长,与其他国家合纵联盟共同伐秦。这次合纵联盟楚国在诸侯当中的威望达到顶 峰,联盟大军打到函谷关,秦人出关死战,联军损兵折将,这时魏国和楚国却向秦国求和,于是五国纷纷退兵,轰轰烈烈的合纵联盟就这样瓦解了。作为合纵之长的楚国在诸国面前威仪尽失,又面临来自秦国的压力,于是就不得不与齐国联盟,而楚国国内的贵族又不愿意接受更多的改革,在内外交困中,楚怀王转变了态度。
燕王哙让相国子之代行王权,推行改革招致大乱,齐宣王趁机发兵,攻破燕国,将燕哙杀死。楚国上官大夫建议楚怀王对内应当疏远屈原,团结贵族,对外不能再与齐国联盟,应该交好秦国,楚怀王罢免了屈原的左徒之职。秦国知道后,看出这是离间齐楚联盟的机会,于是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在出使楚国期间,撒了一个历史上很著名的弥天大谎,张仪向楚怀王承诺,秦国愿意归还六百里商於之地与楚国交好,屈原、陈轸劝阻未果。说好的六百里商於之地最后变成了六里地,楚怀王暴怒,随后发动了丹阳之战,蓝田之战,结果是汉中各郡县被夺走,韩魏两国趁机攻击楚国,楚国四面受敌,有亡国的危险。屈原主动请缨出使齐国,终于使得齐楚两国再次和好,欲再次联盟。秦国担心一旦齐楚联盟,必将共同伐秦,所以秦国又提出把汉中一半土地赠与楚国,向楚国求和,结果屈原还没从齐国回到楚国,楚怀王又一次听信谗言,放弃了和齐国的和好,倒向秦国。屈原满怀希望的回到楚国,却被流放到汉北。后来秦王要求楚怀王去秦会盟,迫于压力楚怀王不得不去,最后因不愿割让土地被扣押,公元前296年薨于秦。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善于谋略,巧舌如簧。
《离骚》是屈原作品的灵魂诗篇,全篇370多句,近2500字,分为三大部分,上半部分是屈原自叙生平,第二部分求教先贤,去寻找自己理想的对象,最后尾声部分发出了他的呼唤。
任用贤能,是治理天下之道,虞舜所用贤臣不胜枚举,皋陶担任大理,伯夷主持礼仪,益主管山泽,弃主管农业;为黎明造福是治理天下之道,大禹为黎民苍生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商汤,上天的好生之德,就连飞禽走兽都应被爱惜,君王的德行应惠及每一位百姓;周文王囚困羑里,推演天下大道,上天对一切都公正无私,见有德之人便给予扶持,天下惟有得者居之。
《离骚》文采之华丽,想象之丰富,情感之真挚,灿烁古今,叹为观止,成为《楚辞》当中最具盛名的代表之作,堪称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屈原晚年被流放于江南之野,汨罗江畔。那时的楚国已经日渐衰落,数次兵败于秦国,百姓流离失所。楚顷襄王迫于秦国的强大,与秦昭王会与楚国旧都鄢郢,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了,在悲愤中,他修订了当年在汉北流放时所作的《天问》。
《天问》是《楚辞》中仅次于《离骚》的第二大长篇,全诗370多句,170多个问题,问天(宇宙天际)、问地(大地万物)、问人(人类社会),上溯亘古之初,直至楚国当下,追问宇宙本源,自然天道。敢于发问的勇气,勇于求索的精神,有时候比答案更珍贵。
2016年九月,中国贵州大窝凼,天眼之父南仁东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它能探索豫州百亿光年外的微弱信号。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专门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兵家,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将领。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兵家中有两位“孙子”。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十三篇”见于吴王阖闾,孙武即死,后百余岁有孙膑,战国时期齐国将军田忌向齐威王引荐另一位孙子,即孙膑。
东汉末期《孙膑兵法》失传,从宋朝开始,《孙子兵法》的作者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孙武所作,有学者则认为是孙膑所作。1972年中国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了一座西汉墓葬,从一号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经专家鉴别,竹简中的内容有《孙子兵法》中的“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还有《孙膑兵法》中的“而擒庞涓,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孙子兵法》与失传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同墓出土,足以证明现传的《孙子兵法》为孙武所作,解开了孙武其人、其书的千古争论。
《孙子兵法》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兵书,被称为百代谈兵之祖。我们现在看到的《孙子兵法》的版本约六千字,分十三篇,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本框架,开创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先河,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唐太宗评价《孙子兵法》,“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孙武之父,孙凭,是负责外事的卿,孙武的叔父田穰苴,是齐国大司马,善兵法,所作兵法融合历代兵家之道。后世齐威王派大夫集成历代司马兵法,把大司马田穰苴的兵法也附在其中,故定名《司马穰苴兵法》,后世也称《司马法》。后来齐国贵族之间斗争激烈,四姓之乱,田氏一族深陷其中,田穰苴被人构陷,惨遭陷害,孙武逃出齐国,去了日渐强大的吴国,在一处茅庐隐居,潜心修筑兵法。
伍员,字子胥,楚国人,其父名伍奢,为楚国太子太傅。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伍奢谋反,楚王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的父兄,伍子胥侥幸逃出楚国,被一路追杀,逃到吴国沿街乞讨。孙武救了伍子胥,二人成为好友。之后伍子胥辅佐吴国公子光登上吴国王位,即吴王阖闾。吴王阖闾拜伍子胥为大夫,执掌吴国政事,伍子胥一日七次向吴王阖闾举荐孙武。
吴王阖闾欲使吴国称霸天下,孙武指出为王者若不图强则难以自保。当时诸侯争霸,吴国阖闾虽内和臣民,外事晋国,但吴国周边的楚国强大,侵凌诸侯,吴楚战乱多年,吴国地处东南,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其仓廪兵库不设,田畴不垦,国势薄弱。孙武提出要伐楚兴吴,需分三步攻打楚国,即强吴、肄楚、决战。随即兴利城郭,广积余粮,充实兵库;然后历经六年进行肄楚,先疲惫敌军再大举进攻。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蔡国、唐国,吴国与其结盟,共伐楚国。吴王阖闾亲率水陆精兵三万多人,任孙武、伍子胥为将,对抗楚国二十万大军。此战是自商周以来,规模最大,战场最广,战线最长的一次著名战役,史称柏举之战。柏举之战一改此前战争约日定期,一战即见胜负的传统模式,连续作战,运动歼敌,出奇制胜,体现了上兵伐谋,避实击虚等兵法谋略。柏举之战以少胜多,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它成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经过这样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吴楚之间近百年的战事基本平息。
吴国攻破楚国郢都后,孙武要求各部要严格约束士卒,不得亵渎楚国宗庙,不得烧毁百姓房屋,不得掠夺百姓财物,不得伤害老者幼者,不得捉拿青年壮年,归降兵士好生安置,凡有伤病者务必全力救治。孙武并建议吴王速速班师回朝,修养民生,修和诸国,以防各诸国以援楚为名行打击吴国之实,并防止楚国的反扑,另君王在外长期不归,吴国朝内空虚,易生变故,同时邻国越国也易趁此时攻占吴国。但吴王并未听取,放松军纪,留在郢都贪图享乐。
伍子胥在攻入郢都后,掘了楚平王熊居的墓,报了父兄之仇。孙武认为伍子胥做了倒行逆施之事,二人情义断绝。
此后不久越国举兵攻吴,秦国派兵援楚,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自立为王。这是阖闾才速速班师回朝,收拾危局。此时孙武心灰意冷,辞去将军之职,归隐到了吴国的一个小山村里,他在这里带领村民修习武备,操练兵法,于乱世中护佑着一方的安宁。这个时候他用回的自己原先的田姓,被村民称为田夫子。
吴国阖闾此后频繁对外用兵,四处征伐,国力日损,民生疲惫。柏举之战十年后吴国攻打越国,阖闾惨遭大败,被勾践重伤,急宣见孙武,预将公子夫差和吴国托付给孙武和伍子胥等人。孙武无心朝堂,阖闾意欲杀之,伍子胥力保孙武,孙武承诺此生终老吴国山林得以生存。不久之后,吴王阖闾去世,夫差继任吴王,伍子胥留在朝堂。夫差继任后的第二年便全数出动精兵去攻打越国,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勾践派大夫文种求和,说愿当吴国奴仆之国,伍子胥进谏吴王夫差,要杀掉越王勾践以绝后患,但吴王不听,与越国媾和,因此越王便视伍子胥为死敌。夫差七年,北伐齐国,夫差九年,讨鲁国,夫差十年伐齐国,十一年又伐齐国,夫差让伍子胥去谈判,伍子胥将儿子留在齐国,托付给了鲍氏,夫差认为伍子胥串通齐国要谋反,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自尽。
数十年后,历史进入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与齐楚秦燕并称战国七雄,《孙子兵法》流传于各诸侯国。在三国时期,曹操为《孙子兵法》注释。到了宋朝,《孙子兵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成为官方颁行的兵法典籍。
《论语》主要是记载孔子的言语和行事的一本书,也记有少量孔子弟子的言论。《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一本书。《论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及其深邃,《论语》中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智慧,早已沉淀到我们民族的血液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源泉。
2015年江西南昌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之孙,在位27天被废,其墓葬陪葬丰富,是截止目前出土金器最多的汉代大墓。同步出土中有五千多枚竹简,其中有五百多枚竹简其内容是《论语》,而且是在汉末魏晋时期就失传的《齐论语》,《齐论语》是《论语》最古老的版本之一。
《论语》历经秦火和战乱传至大汉初年出现多个版本,有《齐论语》《鲁论语》,还有孔壁中发现以古文字书写的《古论语》。东汉末年大儒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古论语》,编校整理了《论语》,并为其作注,郑玄的注本也成为后世《论语》流传本的基础。
《论语》现存二十篇,近一万六千字。“论”指编纂,“语”指谈说,讨论、应答时说的话。
孔子的弟子子张想孔子请教,孔子告诉他“言忠信,行笃敬”(说话要忠信,做事要踏实笃敬),子张觉得老师说的太绝了,于是“子张书诸绅”(连忙记在腰间的带子上)
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推行仁政德治。但卫国在卫候的治理下,内政慌乱,礼仪废弛,卫候还听信小人谗言,派人监视孔夫子等人。
孔子等人于是前往陈国。因鲁国人阳虎杀了陈国匡地的百姓,同是鲁国人的孔子被误认,被士兵围攻,持续了五天,最后惊动了守城的官吏,证明了孔子的身份,才得以脱险。
在宋国,孔子等人被专权大夫桓魋刁难,砍掉孔子在宋国讲学时用来习礼的大树,还派兵加害孔子。孔子等人离开宋国,在前往郑国的途中遭遇乱兵,孔夫子和大家走散,最后被大家找到。
最难的一次是在陈蔡之地受困,子贡前往楚国求援,孔子总结自己的人生历程,与众弟子共享一碗薄粥。蔡国司马让孔子承诺不去楚国,就马上奉上粮食,但孔子以与楚国有君子之约,绝不更改。之后楚国来救。
在准备前往楚国时,楚国国君薨了,孔夫子及其弟子只好回鲁国。
孔子晚年总结自己的人生历程:孩童时喜欢演习礼仪,十五岁立志做学问,求师问道,修习六艺;三十而立,确立为人处世之道,不仅自己要做为君子,而且要仁爱世人,教人做君子,开设私学,收下第一批弟子;四十不惑,为追寻天下大道的人生信念,不再有任何的怀疑;年界五十,知晓天命,更加明白自己应尽的责任,不顾惜身家性命,冒险堕三都、削三桓;六十岁受人嘲笑,被人称作累累若丧家之狗,但已耳顺,好话坏话听在耳中,内心能十分平静;七十岁,道路虽然坎坷曲折,但目标清晰不变,尚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卫人,端木赐,字子贡,最有钱。孔子教育他要富而好礼。子贡形容孔子温良恭俭让。
颜回,字子渊,最穷,学问最好,身体最弱,从小拜孔子为师。孔子教育他要乐道好学。
仲由,字子路,桀骜不驯,非常勇武,性格直爽,保护孔子四十多年。孔子教仲由从莽夫变成君子。
冉求,字子有;冉雍,字仲弓;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有若,字子有;颛孙师,字子张;曾参,字子舆;冉耕,字伯牛;闵损,字子骞;孔子之孙 孔伋
在周游列国归鲁后,颜回不幸早逝。仲由在一场战斗中死去,临死前发现自己无路可走,便把剑放下,戴上帽子,所谓“君子死,冠不免”。
仲由曾问孔子死亡的问题,孔子拒绝回答,认为子路还有很长的人生道路要走,没想到二人会先他而去。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早上得知真理,当晚死去也未尝不可。)
所谓“仁”,即爱人、孝悌、忠恕、博施济众
孔子讲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时期 孟子(孟轲)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孟子传承儒学,并将其发扬光大。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南宋 朱熹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熹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通过《论语》受到启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十八世纪末写入法国的《人权宣言》
据不完全统计,《论语》在不同国家有四十多种语言的译本,在2019年,法国把他们在1688年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的法文版原著作为国礼,送给中国。
李时珍,明代著名医药学家,生于1518年,明朝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一个行医世家,童年时期体弱多病,经常犯目疾,知道生病的痛苦,而医者能帮助病人,便想做医者,其父李言闻认为做医者太难,让他好好读书考取功名。14岁时考中秀才,熟读经史,尤爱读医书,仍想做医者,其父认为医者地位不高,责任很重,事关性命,让他继续读书考取功名。20岁时得了一场重病,其父用黄芪入药,保全性命。青年时期曾三次乡试都没有考中,李时珍再次恳求父亲让其做一名医者。
明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李时珍跟随父亲行医,他的儿子又继承他的事业,四个儿子(李建中、李建元、李建方、李建木)中有两个是好中医的,《本草纲目》也是一家三代人的努力成果。李言闻著作:《人参传》《蕲艾传》
关于本草,据史料记载,每五百年有一次大的官修本草,进行工程浩大的药物调查。唐宋官修本草,都是朝廷委派官员,再加上医家共同修撰。自炎帝及汉、梁、唐、宋,每朝更新,愈加完备,但是其中的差错依然不少,李时珍为重修本草著书近三十年,又用十年时间进行再勘误修订。
中国古代传统药物以草最多,探究以草为主的药物的书叫“本草”;
《本草纲目》把药物分为十六个部,下面有六十个小目,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列出各种药物的形状,药名下面分八个项目来解释药物,如释明、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
李时珍的参考书目很多,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读《神农本草经》敬佩神农氏以身试药;读《伤寒杂病论》敬佩张仲景救民苦难;读《备急千金要方》敬佩孙思邈大医精诚。
译:凡是得大道的医生治病,必须要安定心神和情志,没有其他的欲望、追求的干扰,首先生发大慈大悲的同情心,发誓愿意普遍地救度含有灵魂的个体的痛苦。如果患有疾病来求救治,不可以计较病家的社会地位高低、拥有财富多少、年龄大小、相貌美丑、是冤家还是亲友、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愚笨的人还是聪明人,一视同仁,都当作至爱亲人对待;也不可以瞻前顾后,考虑医病下药对自己是吉是凶,维护、爱惜自己的身价性命。看到病家的痛苦、烦恼,就好像自己感同身受,心底里深深地凄切悲怆,不避艰难险阻,不怕月黑夜深,不顾严寒酷暑、饥饿疲劳,一个念头就是赶去救治,没有显示功夫、事迹的心思。像这样才是百姓的得大道的医生,反此道行之的,就是生命的最大戕害者。
人们称赞李时珍“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 赶赴几千里送药到门前,救活病人却不收分文。形容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李时珍认为不能因为自己的学识和时代限制而对一些药物大肆地删减,并对前人记录的错误、封建迷信等等发表自己的观点。
李时珍强调“医者贵在格物”,一定要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因此他在考订本草时,尤为注重实地考察,湖南、湖北、江西、河南、河北、四川等地都有李时珍寻医访药的足迹。
李时珍将谬误者改之,如灵芝;将遗缺者增补之,如三七(李时珍首次写入本草书中)。
灵芝:具有一定的药性,属于菌属可食者,和木耳属于同列,李时珍将前朝药书上说的吃灵芝可成仙的事情进行改正。
三七:又名金不换,可止血、散血、定痛,治疗金刃箭伤、跌扑杖疮。(云南白药的主原料)
有些植物,性可入药,从海外传入,前朝未见有记录,李时珍将其增补。
李时珍根据真实的医案,将病症记录下来,让人们知其害,提前预防,如铅中毒。
李时珍历尽艰难,写成《本草纲目》,但因刊刻工程浩大,数次寻找书商,皆因本小利薄被拒绝,无法刊刻出版。有一书商提议,若能得当世大儒、文坛泰斗王世贞作的序,业内会竞相出版。
寿国以寿万民,寿万民以寿国,因利益百姓家国,李时珍在花甲之年,千里求序。明万历八年(明神宗朱翊钧),李时珍到江苏太仓弇山园求见王世贞大人,几次三番递上拜帖,但王世贞一直闭门谢客。最后李时珍托守门童子将《本草纲目》拿给王世贞看,王世贞才肯见李时珍,得知缘由后,王世贞表示愿替《本草纲目》作序。但因此书关乎万民,李时珍与王世贞约定再详加考订,确认无误之后作序。十年后,明万历十八年,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并为李时珍引荐金陵书商胡承龙为其刊刻,即金陵版《本草纲目》。
“甫及刻成 忽值数尽”——李建元向皇上写的《进<本草纲目>疏》
《本草纲目》刚刚刻成,李时珍仙逝,李时珍并没有看到刻印好的《本草纲目》,成为令人遗憾之事。
“章下礼部 书留览”——《明神宗实录》
万历皇帝知道了这本书被呈进,并认可了这本书的价值。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多次引用《本草纲目》,并称之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1952年 苏联计划在莫斯科大学新落成的建筑中陈列六十位世界级科学家的肖像,其中包括我们国家的李时珍和祖冲之,希望我国提供画像,但是李时珍的画像并没有被流传下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委派著名画家蒋兆画李时珍的画像。蒋兆和根据由王世贞给《本草纲目》作的序言中的描述画了李时珍的画像。
蒋兆和画的李时珍画像转交给莫斯科大学后,1953年李时珍的画像镶嵌在莫斯科大学新落成的校舍大礼堂的走廊里。和李时珍并列的还有牛顿、哥白尼、居里夫人、达尔文等等。蒋兆和创造的李时珍画像几乎成为了李时珍的标准肖像,此后无论是国家发型纪念邮票,还是各地的塑像,大多以此为蓝本。
李时珍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留下了科学精神和仁心医德。《本草纲目》记录了中华民族运用和开发物质的历史。
1956年,国务院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2011年5月《本草纲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医药学典籍。(其中还收录了《黄帝内经》)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以人物为中心,通贯古今,记录无数精彩鲜活的中国故事。其首创的纪传体为后世历代正史所传承。作者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中体例构成,共计130篇。
《本纪》12篇——帝王
《世家》30篇——诸侯
《列传》70篇——名臣将相和社会各界代表人物
《表》10篇——修订年代表述差异
《书》8篇——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
黄帝,集崇德尚武、勤政爱民于一身,统一上古中原诸部落,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神农氏世衰,各诸侯相争,暴虐百姓,使生民陷入战乱,饱受苦难。炎帝部族与皇帝部族为实现天下一统民生安定,两族一统,同归一体。炎黄联盟,诸侯宾从,开创了民族融合、安定一统的上古治世,此后全世界华人有了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
九嶷山,舜帝,二十岁时因孝顺而闻名,他走到哪里,美德就在哪里流传,因忠孝、礼让的美德而被人们所追随,相传一年的时间舜帝居住的地方就会成为村落,两年就会成小城邑,三年就变成了大都城。
会稽山,大禹会盟诸侯,合为一体,安定家园。
描写大禹的事迹多出自《书》中的《禹贡》
皇帝始于嬴政,大一统利益民生,秦始皇的一切改革奠定了中国长期统一的基础。但秦朝实施暴政,二世而亡。
项羽推翻秦朝暴政,是他的功绩;他的骄傲而又暴躁,有人才不能善用是他失败的原因。
会稽山,大禹的后世子孙勾践,被吴王夫差困于会稽山,从一国之君沦为奴仆,后卧薪尝胆,一雪前耻,护住越国。
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天下亡秦之端,始于陈胜发难,记述人民英雄,始于司马迁《史记》。
蔺相如以国家大义为先,触动了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成为千古佳话,也成为中国美德。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眷顾家国,满怀忧愤,理想和志向化作千秋熊文,万古诗章。他人品高洁,理想崇高,留下《离骚》,万世传唱。
李陵,李广将军的孙子。汉武帝让贰师将军李广利去打匈奴,李陵原本是个策应,但李陵也想作为偏师出征,然后五千步卒进到浚稷山,却遭遇匈奴的主力部队,战争非常激烈,五千步卒打八万骑兵,终究寡不敌众,李陵被俘。这个消息传到朝廷,朝臣议论,有人指责李陵投敌,司马迁对李广到李陵是有感情的,认为他们是忠孝的人家,不可能投降的,司马迁就跟汉武帝解释,汉武帝派公孙敖去接应李陵,但公孙敖回来说李陵投敌了,还帮匈奴训练士兵,结果汉武帝震怒,牵连到司马迁。当时按律欺君罔上当死,汉武帝知道司马迁是个人才,不想让司马迁死,就让司马迁交五十万罚金,或者选择腐刑免死,但司马迁没有五十万,就选择了腐刑,因为他要写完《太史公书》。这是称为“李陵之祸”。
张骞凿空,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联通中外的丝绸之路。“凿空”是司马迁为张骞独创的词语,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官方的中外交流之路,与世界联通。
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在舜和禹身上看到美德,在越王勾践身上看到隐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在汨罗江畔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在吴江江畔记取项羽的英勇,也反思他的败亡。
司马迁回朝为官,随汉武帝巡幸四方,扈从甘泉、三河,后又扈从西巡,奉使西征及北巡,巡视疆土,赈抚万民。司马迁扈从汉武帝,见证了汉朝日益崛起,内兴制度,外除边患,惩治贪腐,发展经济,四海一统,家国一体。
杨恽(司马迁的外孙)将《太史公书》公之于世
班彪钻研并续写《太史公书》
班固(班彪的儿子)受影响修撰《汉书》
唐朝宰相魏征领衔撰写《隋书》,从此开始设立了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国家制度,《史记》成为正史
鲁迅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四部史书并称为“前四史”
周文王被拘禁之时,推演《周易》;孔子在窘困之时,编著《春秋》;屈原在放逐赋《离骚》;左丘双目失明作《国语》;孙膑被残害,剜去髌骨,写出兵法;司马迁横遭祸事,身躯已残铸就《史记》。
1961年,31岁的农校老师袁隆平在地里发现一株奇异的水稻,开启了他杂交水稻的研究,他的“禾下乘凉梦”也在一步步的实现。
明代万历年间,青年宋应星欲做田里的神农氏,种好五谷,做一个“让天下衣食富足的美梦”,于是就有了写一本有利于国家百姓的好书的想法。
天工,人其代之 ——《尚书》 天工,自然的职责。
开物成务 ——《易经》 开创万物,开发万物,成就万物。
天工开物,人要利用自然,用技术,开发出万事万物来。人与自然相协调,人力与自然力相配合。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全书梳理了作物栽培、谷物加工、纺织、制盐、制瓷、冶铸、造纸、兵器等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是中国第一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在对古代各项生产技术的系统总结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上中下一共十八卷,85754字,配了123张手绘的图。首次刊印在1637年。世上仅存三部,中国有一部。
(种粮食,表现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
(做衣服)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种桑养蚕,据传是黄帝之妻嫘(lei)祖首创。
(植物取色)
(谷物加工)
(制盐)
(制糖和蜂蜜)
(瓷器)
(金属物件铸造方法)
(车辆船舶)
(制作铁器和铜器)
(石灰、煤炭)
(植物油脂提取)
(造纸)
(金属的开采和冶炼)
(兵器)
(墨和颜料)
(制酒)
1、写样,需要力透纸背
2、雕刻,力透纸背的书样反拓至木板上夯实,使字迹能够清晰的透现出来,便于雕版,再用反的板刷印,印出正的字迹
3、印刷
4、装订
江西人,自幼聪明,过目不忘。29岁参加乡试,考取第三名,其兄宋应昇38岁,考取第六名,其友涂绍煃名列第四名。三人一起进京参加会试。
万历四十四年,科考弊案,震惊朝野。会元沈同和,在复试中交了白卷,处以杖责,流放千里;代考之人赵鸣阳,处以杖责,革去功名,永不叙用;所涉官员皆被严惩。此次科考,宋应星三人全部名落孙山。
三年后,三人再次进京赶考,涂绍煃高中二甲,二宋兄弟再度名落孙山;兄弟二人六上公车十六年,科考皆不第。但却看到世间万象,民生百态,便出入市井,求问农业和手工业各种实用知识。功名虽一无所获,实用之学却满载而归。家境日益艰难,宋母年高多病,宋应星回家侍奉母亲,整理笔记,编纂书稿,宋应昇在京城候职。
顺治二年涂绍煃因家国破碎,携全家逃难,途中舟车翻覆,全家无一人幸免。
顺治三年宋应昇因成臣子之义,追殉前朝而去。
@神农氏,不仅遍尝百草,还发明了两样重要的工具:耒(lei)和耜(si),标志着进入了农业的定居生活,开发出农业文明。
@尧帝时代有个叫后稷的人,教会了人们分辨良种。
@从2018年开始,中国把“秋分”这一天定位“中国农民丰收节”。
1900年 敦煌莫高窟,王道士在山中发现藏经洞,内藏典籍万卷。
1910年 部分经卷被运到京师,其中就有《尚书》一部,现存放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相传或为孔子晚年整理编纂,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一百篇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 孟子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 魏征
伏生,护《书》人,传《书》人,秦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天下《书》大多被毁,项羽入咸阳,火烧阿房宫,国藏之《书》化为灰烬,伏生家藏之书或为仅存的一部,为逃兵火,伏生一家人护《书》出咸阳回山东老家,颠沛流离回到家乡,家乡也遭兵火,便将《尚书》匿藏于壁中,又外出避难。秦亡汉立,汉惠帝废除“挟书律”,伏生回到家乡,但壁中书籍保存完好的只剩二十八篇。汉文帝时期遍求能讲《尚书》之人,听闻伏生的事迹,欲招他进朝,但此时伏生已年逾九旬,不能出行(从山东到陕西),汉文帝便派太常掌故晁错到伏生家中当面授受。之后晁错将所学二十八篇带回都城,入藏大汉秘府。
经过伏生的护《书》、传《书》,《尚书》在汉朝的传播相当兴旺。汉武帝末年,人们在孔子故宅的墙壁里发现了一部用先秦古文字所写的《尚书》,后世称为古文《尚书》,孔子的后人孔安国,竭尽全力推广,使之广为流传。西晋“永嘉之乱”后,官方所藏《尚书》版本失传,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出一部据说是孔安国所传的古文《尚书》。唐文宗时期,用巨大的青石刻成了《开成石经》,成为后世标准读本。
“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禹贡》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
禹划分土地的疆界,顺着山势行走时,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大禹,姒禹,黄帝之后,颛顼(zhuan xu)之孙,姒鲧(gun)之子。尧命姒鲧治水(以堵塞之法治水),九年未见其功,舜流放其至羽山,又名姒禹来治水(以疏通之法治水),以十三年,历经磨难,(三过家门而不入),遍走华夏,访民间疾苦,与黎民同心,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
华夏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冀州:河北、山西两省全境,再加河南山东辽宁的一部分
兖州:冀州之东,济水黄河之间。河北南部,河南的东北以及山东的西部
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山东半岛
徐州:黄海、泰山、黄河之间
扬州:淮河、大海之间。长江下游地区,江南一带
荆州:荆山、衡山以南。湖北湖南
豫州:荆山、黄河之间
梁州:华山南部、怒江之间
雍州:黑水与西河之间。大西北
列祖先贤,请受晚辈一拜。
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乃决胜战,商地黎民苦纣久矣,携族人前来相助。周武王召集列阵,牧野誓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