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认证主体:孙**(实名认证)

IP属地:天津

下载本文档

1、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 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心理学界最早肯定 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西方社

4、心理倾向,是不一定表现在外 的心理倾向。第二,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第三,态度总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对客体对象具有评价意义。 第四,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二、社会态度的特性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特性(一般特性和内在特性)第一,态度的一般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动力性。第二,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认知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单纯性。 态度特征的认识与理解1. 态度的社会性2. 态度的双向性3. 态度的协调性4. 态度的恒常性5. 态度的内隐性 三、社会态度的构成态度是后天习得的态度具有特定的对象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是协调的 态度是

6、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态度的心理成分或三要素的分析(1) 认知因素指个人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它规定了态度的对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 念等。认知因素是个人知觉和判断的参考,也是态度的其余部分的基础。(2) 情感因素是人对某一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或情感。情感因素是态度 的核心。(3) 行为意向因素指个人对外界的人或物所预备采取的反应或行动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 准备在将来对某个态度目标采取行动。3三要素的关系态度的三个心理因素之间是相互协调一致的关系,但有时候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当三者出现矛盾的时候,情感因素最重要。认知清楚,不能够真正转变人的态度。认知清楚,不能够保证感

7、情融洽和行为意向的产生。只有认识清楚、情感增强,才能保 证行为的思想准备状态的出现。(两个人的纠纷)四、态度的种类1. 情感性态度2. 理智性态度3. 动作定向性态度4. 均衡的态度5. 自我防御的态度五、社会态度的功能由一次的情感反应的经验构成的稳定的态度 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判断产生的稳定的态度 对一个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客体产生的自然反应 前三者力量相当的情况下产生的态度由于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产生的态度态度对人们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卡茨(katz,1961)总结出态度的四大功能:(1)认知功能:组织和吸收外界信息,为个体的行为反应提供帮助。(2 )动机功能:帮助人们获得奖励,避免惩罚。(3)

8、价值观表达功能:态度既来自于价值观,也能够表达价值观,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4) 自我防卫功能:帮助人们避免内心的焦虑,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1. 态度决定着人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例证:拉姆伯特等的实验 过程拉姆伯特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让一些英裔大学生与法裔大学生听录音,然后凭声音来判 断说话者的个性特征。告知录音是10个人朗读同一篇文章,其中5人用英语,5人用法语。但实际上是5个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当时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优于法裔。 拉姆伯特等实验的结果与结论结果:(1 )对同一个朗读者,当他以英语朗读时,比用法语朗读时能获得更好的评价。(2)法裔比英裔更高估计英语朗读者的特征。结论:

9、一个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2态度影响人的行为_态度是一种行为的倾向,通过态度就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同样,通过行为也可以获知人的 态度。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形成新的行为改变旧行为预测人的行为3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实验过程: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 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 写出来。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结论: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的实验 _过程: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 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

10、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 写出来。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结论: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4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_态度作为一种行为倾向,会预定人们的反应状况,会潜在地决定人按什么方式对特定事物 采取行为。六、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态度影响行为,态度是行为的中介。(里帕Lippa,1990)2. 态度与行为并不是对应的关系。3行为的影响因素 Birnbaum&Benne, (1983)认为:行为是态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影响行为的 因素包括:态度、环境、一般认知倾向、情绪状态、个人对环境的一贯倾向等都会对行为产生 影响。(参见态度

11、与行为关系的结构图) 费希本和艾杰森的合理行动理论Fishben&Ajzen ( 1975,1980)提出了合理行动理论,用以解释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比较有说 服力。该理论认为,预测人的行为首先要了解他的意图,而意图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对人、物、 事件的态度;二是个人对于采取该行为的主观规范,即个人主观上的行为标准。一般来说,人 们意图中的两个因素是一致的,即态度与主观规范是一致的。行为决定于意图,而意图受三个因素的影响:态度、规范、态度与规范的相对重要性。 费希本和艾杰森的合理行动理论图示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的过程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1. 态度形成的阶段顺从:在

12、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 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认同: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内化: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 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2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欲望满足知识(信息)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其它因素二、偏见(prejudice)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 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

13、吸引着广大的 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小说通过这个发生在英国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男主角的傲慢和女主角的偏见。然而,时间和感知消除了两人以前的误解,悲欢离合的爱情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主人翁过上了幸福 快乐的日子。从这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尊严,爱情1偏见的定义偏见是一种态度,是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在偏见这一种态度中,认知的成分少,情感的成分多。因此。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偏见表现 为正面的偏爱,也可能是负面的偏恶。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后者。(张春兴,1992)2. 偏见的特征偏见具有多种特征:第一,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

14、(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第二,偏见的认识成分是社会刻板印象。归类的思想本是人类智慧的表现,但是容易产生社 会刻板印象。第三,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点带面;爱屋及乌;以偏概全。典 型的晕轮效应。第四,偏见有先入为主的判断。固执己见;执着执拗。3偏见产生的原因偏见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第一,偏见产生的客观原因政治因素导致阶级偏见、种族偏见;文化因素导致习性、习俗偏见,性别偏见;经济因素导致阶层偏见。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竞争,会导致垄断,形成阶层偏见。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群体的隔阂与偏见。遗传观一老子英雄而好汉;环境观一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第二,偏见产生的主观原因政

17、)第二,个体学习方式的不同。(联想、强化、模仿)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1海德的平衡理论2奥斯古德的和谐理论3.费斯廷格的认知理论4霍夫兰德的信息理论5卡茨的功能理论概述对于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类: 一类为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认为态度就是习惯,是人们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另一类为认知学 派的理论,认为人们的态度是符合他们认知结构总体的平衡状态。这两类理论各有侧重,相互 补充。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论把态度看作是在刺激一反应模式中,即社会刺激引起反应的作用下习得的。认为其它形式的学习原理,也适用于态度的形成和变化,态度就是在刺激的作用下逐渐形成

18、的不 断改变的。1霍夫兰德的态度模式1953年,霍夫兰德,贾尼斯和凯利提出了一个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基本模式: 态度的主体在有关的某种态度对象的刺激(信息的传播)作用下,是否受此传播信息的影响 形成或者改变态度,必须经过注意、了解、接受三个过程。同时强调联想与强化的作用。 2米德拉斯基(1973)等人的实验过程:让六年级学生玩游戏,赢一次得一张代币卷,多了可换更好的礼品。被试可把赢的代币卷放入标有 我的钱”的 罐中,或放入标有 给穷孩子的钱”的罐中。控制组面临 上述情况, 实验组除上述情况外,还加上榜样的示范。结果:控制组捐献者极少,而实验组大都捐献,若实验者对他们的行动给以强化,则捐献者增多。

19、结论:口头说教不一定起作用,最好的方法是在展示范型以引起仿效并给予强化。3班杜拉关于模仿对态度的影响的分析班都拉(1977)非常强调替代性强化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此外,个人也可以自我强化,模 仿性的观察学习也是人们态度获得的一个途径。模仿是通过对榜样人物的形象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二、海德的结构平衡理论认知协调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假设)是: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平衡而协调的系统,如果出现 了不平衡、不协调,就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改组,产生改变这种状态 的趋势,以便恢复协调。1结构平衡理论海德认为:平衡状态的概念表示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被知觉的单元和情感无应激地共同存在着,因此

21、1958年提出了态度转变的平衡理论。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 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 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海德的P-O-X模式:个人(Person)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Other)建立的关系是通过第三者 的人或物或事(X)形成的。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适应,P-O-X体系就呈平衡状态;P和O的态度就无须改变。三者之间的关系不适应,P或O就会感到不和谐,P-O-X体系就呈不平衡状态;P或O就会改变认知状态,从而改变态度。上述的P OX的关系列成图解形式,以符号

22、“ +表示正的关系,以符号表示负的关系,那么, 共有8种模式,其中4种是平衡的结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见下图) 举例说明现举例说明这种三角关系。今有认知主体 P (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 (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 (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第一,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第二,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第三,P对O持赞成态度,对 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 解决办法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第一,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 O很老实,肯干;第二,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 (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第三,P

24、够对态度改变的方向和程度作比较精确的预测。和谐理论所考虑的对象,是个人对之怀有正面态度或反面态度的成对认知元素。和谐理论指 出,当某一具有极端数值的态度和另一具有相反数值的态度配对成双时,极端的态度不易改变。例如:一位深受个体(P)喜欢,拥有表示个人喜欢程度值 +3的教师(S)如果公开表示: 他深好某种个体(P)厌恶程度值-1的佛教思想,则个体(P)极可能对佛道思想变得较具好 感,但对教师(S)的态度却可能不会有多大的改变。评价与分析奥斯古德认为,当P对S和0态度相似、而S对0主张否定时,或是当他对 S与0态 度不同、而 S对0主张肯定时,不协调都会存在。即三者之间只有一个否定关系,或者所有

25、关系都是否定的,就会出现不平衡。这一点与F.海德的 平衡”关系的模式是一致的。例如,当一个人从一个他不信任的媒体那里得知一个评价负面的事件,如果这个人同样对这 个事件持负面评价的话,会产生不协调”因为这时三个关系都是否定的。因此,为了达到协调,个体很可能改变自己对这个事件的态度。四、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_ 1费斯廷格理论的提出1957年,费斯廷格出版了认知失调理论一书,指出:认知失调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人类有机体试图在其意见、态度、知识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的和谐和一致性。即个人的认知 存在着一种协调的内驱力。”2费斯廷格理论的假设A)认知要素之间可能会产生失调;B )认知失调的存在会引起

26、减小这种失调或阻止失调的压力;C)减轻失调的压力的强度是现有的不协调程度的函数。3费斯廷格理论的分析费斯廷格认为,认识因素是相对于个体的整个认知结构而言。人们的认知结构是由知识、观 念、观点、信念等组成。每一个具体的知识、观念、观点都是一个认知因素的单元。有相关的认知因素之间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关系很协调,另一种情况是关系很不协调。认知因素之间的矛盾与失调会带来心理上的不快感,这时人们就会想法去减轻或解除其不协 调的关系。但是当认知结构内各因素之间是协调的,他就想去保持这种关系。4. 认知要素认知要素是指个体对于环境、人、人的行为以及人自身的某种认识、见解或观念。可分为: 有关行为的和有关环境的

27、。每个人的认知系统中都同时存在着许多认知要素,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关系:A)不相关:一个认知要素与另一个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或者说彼此毫不相干。B )不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的逻辑不相符。C)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在逻辑上彼此相符,一个要素是另一个要素的结果。对认知要素的分析费斯廷格主要考察了后两种关系,尤其是失调关系。他提出:两个认知要素之间的不协调 或协调的程度是由这两个要素的重要性决定的。但是,不协调的程度不可能无止境地增大,因 为不协调一经产生,就会受到相反方向的阻力。5. 不协调的原因逻辑上的不相容认知成份与文化模式不协调某个认知成份与某一更广泛的概念系统不协调与过去经验不协调6.

28、失调量的测定两个认知要素之间的失调量是认知要素对个体重要性的函数;两个认知要素组合体之间的失调总量是这两个不协调的组合体之间的所有相关的关系的加权 比例的函数。7. 失调的后果第一,作为心理上不舒适感的失调的存在可导致个体去减少失调、达到协调; 第二,当存在失调时,个体除了失调以外,还主动避开促进失调增大的情况和信息。8. 减少失调的方式改变认知结构中关于行为的认知要素。改变关于环境的认知要素。这同样也是观念的改造,即认知结构的重建。给认知结构中补充有助于减少失调的新的认知要素。社会不一致引起的失调解决方法:A )改变自己的意见;B)设法改变他人的意见;C) 将自己与那个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分开

29、,即认为彼此之间没有可比性。与态度有关的问题被迫依从: 指一个人迫于群体压力, 去做与自己的观点相对立的事或者去说与自己的观点相 矛盾的话。酬赏短缺: 报酬不足或报酬缺失会导致特殊爱好的发展。预言的社会心理学解释预言的社会心理学: 预言的产生依赖于下列条件: A )信仰必须与行动有关,信仰者必须从事 一些与其信仰有关的活动; B )行动越重要,别人对这种活动的干扰就越困难,从而也说明个 体对这种信仰的承诺越大。C)该信仰必须是充分明确且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联的;D)必须有一些无可怀疑的反驳其信仰的证据存在,且为其信仰者意识到;E)信仰者必须是一个群体。9. 费斯廷格理论的例证分析认知因素之间的不

30、协调强度愈大, 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的动机也愈强烈。 一般说, 解决 这种矛盾的方法有如下几种:第一,改变认知因素中不协调的双方中任何一种认知因素,使双方趋于协调。比如有的人可以决定 “自己今后戒烟 ”;也可以怀疑 “抽烟会生癌 ”的说法无根据,因为他们认为 “不抽烟的人也 可能生癌 ”。用这种方法就能协调认知因素的矛盾。第二,添加新的认知因素, 以缓和双方的矛盾。 例如抽烟的人决定今后 “改抽带过滤咀的香烟 ”。 这是一种用新的认知因素来解除或减轻原有的认识因素之间的紧张关系。费斯廷格的这一理论, 实际上就是如何使认知矛盾达到统一, 从而使得人们心情舒畅。 这是从 心理学的观点提出的解决

32、,这时人们会表现出一些顺从的行为,但这仅仅是受迫被动的。第二,同化阶段。 这一阶段表现为不是被迫而是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 信念、态度与行为, 并 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态度相接近。显然,同化这一阶段已不同于服从阶段,它不是在外界压 力下转变态度,而是自愿地进行的。第三,内化阶段。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地转变了自己的态度。 在这一阶段中真正使一个人相信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从而把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纳入了自 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第四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1.态度改变的模型;2.两种说服路线 3.具体方法一、态度改变的方法1.什么是态度改变 态度的改

33、变是在旧态度上发生新变化的过程。2态度改变的形式 一致性改变方向不变,只是强度变化的态度改变形式。如从稍微反对变为强烈反对。 不一致性改变方向发生变化的态度改变形式,以新态度取代旧态度。如从厌恶变为喜欢。在相同情境下,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比不一致性改变容易。3态度改变的方法利用信息的传播与沟通信息源:信息接受者对发布信息的信息源越信任,态度改变的可能性越大。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不仅受信息源的影响,也受宣传时所采用的媒介的影响。单面说明与双面说明:单面说明是在劝导时,只提出对自己观点有利的论据;双面说明既提对 自己有利的论据,也提对自己不利的论据,然后强调前者,缩小后者。激发恐惧:信息传播者,有时想

34、利用恐惧使接受者改变态度。提示结论:提示结论有两种方式,一是提出资料,让听众自己下结论;二是直接指出结论。传播者的动机: 接受者对劝导者的动机的理解,是一重要因素。反复提示 改变个人与群体关系个人越重视自己的团体成员身份,则越不易改变其与团体一致的观点;个人在团体中地位越高,越维护团体的观点;个体越相信所属团体的合法性,则越能接受团体规范。 规范改变团体公约、团体规则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 把握目标对象的特点自我领悟:使接受者认识到他所采取的态度具有不太合理的动机。强迫接触:强迫个体与不喜欢的对象接触,有助于改变其偏见。角色扮演: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对其所持态度有很大影响。改变外显行为: 让

35、人去为他并不赞成的事进行辩护,也容易改变其态度,这是一个自我说服 的过程。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1态度系统本身的特点2个体因素智力与知识性格特征自我防卫 认识的需要3个人与团体的关系态度改变与团体密切相关,当一个人对团体具有认同感和忠诚心时,要让他采取与团体规 范不一致的态度不容易。三、态度改变的模型1霍夫兰德的信息理论Hovland&Weiss1959年提出的一种态度改变的理论,也是美国心理学界公认有效的态度转变 研究模式。其指出,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有四个:宣传说服者变量、信息变量、渠道变量、信息接收者变量。时蓉华p311-3182态度改变的模型构成因素信息的传递者一一信息源传播的信

37、:态度与态度改变态度:个人对人、事、物凭其认知和好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当持久且一致的行为倾向。可 分三种成份:认知、情感、行为态度习得的练习请用社会学习理论解释态度习得。说服改变态度的练习如何让人接受骑车要戴安全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看法? 第五节社会态度的测量1自我评定法(量表法)2投射测验法3行为反应测量法一、态度的测量概述态度是一种无法予以直接观察的内在心理活动,因而只能采取间接的方式进行测量,即从人 们的实际反应中推断得到。有两类实际反应可以用来作为推论态度的依据:一是该人对该事物所表现的直接行动;二是该人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就其对该事物的想法、感情及行为倾向所做出的自我陈述。二、测量的内容态度的方向:指人们对客体的肯定或否定的反应;态度的强度:指人们对客体的认知、情感表现出的程度,即态度的力量或深度,可以用尺度 标示出来。三、自陈法1.等距法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画》教学设计(精选15篇)引导学生回忆色彩的三要素包括什么?画中的鸡冠花有用到色彩的三要素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色彩三要素是指色彩色相、纯度、明度。 (二)对比色 教师展示作品《鸡冠花》与照片中的鸡冠花,引导对比赏析,并提问真实鸡冠花的花朵和叶子与油画作品中的鸡冠花相比较有怎样的不同?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画家笔下的鸡冠花叶子jvzquC41zkgpz~j0twoxgw3eqo5kkjtzwgyigsn159927A3jvor
1.自考《组织行为学家研究认为,传统组织结构理论是一种()》相关单1、【题目】激励的三要素包括激励对象、激励方式和 选项: A.激励目标 B.激励水平 C.激励过程 D.激励效应 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论企业中的人性》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人性假设理论,其作者是 选项: A.麦克雷戈 B.梅奥 C.马斯洛 D.麦克利兰 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路径。jvzq<84mcqyik7|qejgnc7hqo1qbq|mkaxdczursh€pk8
2.管理风格与领导力领导理论三观点 一个管理者为了有效影响别人,往往须具备独特影响力,有人即称为领导者的人格。早期探讨此种风格往往会提到「特质」及「情境」两种观点,到底伟人是天生或时势造英雄。或领导者外显行为模式所造成,一直争论不休。此三种观点即为: 1.领导的特质论 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616:4:4341>63@::38e23<9859<657xjvor
3.高考议论文的写法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特别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议论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的,即议论文的“三要素”。那么议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议论文的写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考jvzquC41yy}/{~|gpoo/exr1|y582A=:90nuou
4.艺术与设计学院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2、火灾事故的防范原则包括哪些? 答:预防、限制、灭火和疏散四个方面。 3、什么灭火器不需要颠倒使用? 答:干粉灭火器。 4、什么是燃烧的三要素? 答:可燃物、易燃物和火源。 5、一般泡沫剂灭火器的射程是多少? 答:4米。 6、干粉灭火器适用扑救哪些火灾? jvzquC41{uyk0qfwuv4ff~3ep1oohx43287069<60jzn
5.(定级的三要素分别是,定级要素包括哪三个)定级的三要素分别是如果固执己见,往往以偏概全,妄加揣测。 学习上,不能正确地分析问题主旨; 交往中,常常怀疑别人对你的态度; 做事时,因理解偏颇将好事做成坏事的也大有人在。 定级要素包括()。A.重要程度B.受侵害客体(正确答案) C.受侵害程度(正确答案)D.等级保护对象 . THE END 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 jvzquC41o0kccwicq0io1wjyu1~vgn14::9:A=7ed::8kifce>59o6eed?8:k>70jznn
6.服务营销学自考27354服务营销学7.服务过程的三要素包括:服务的易接近性,顾客与企业交换的过程和顾客参与 8.服务业必须经历“产业生命周期”的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手工完成作业,服务个人化,而且要多样化满足个别顾客的种种需要 第二个阶段是服务业开始合理化,企业化和效率化 9.服务企业在进行产品决策时可以利用安索夫的“产品、市场矩阵”,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k479>646?/j}rn
7.组织行为与管理心理学5.激励的三要素包括激励对象、激励方式和() A.激励目标 B.激励水平 C.激励过程 D.激励效应 6.构成个人影响力的要素有四种,即品格、才能、知识和() A.职权 B.指挥 C.感情 D.制度 7.领导作为动态的过程,由三个因素所决定,即领导者、被领导者和() jvzquC41dnuh0lxfp0tfv8wqdkt:69>1ctzjeuj1fgzbkux134:22;642
8.论文写作(精选5篇)议论文主要包括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必须正确。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 1. 归纳法 从分析典型,即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6699=60qyon
9.对社会环境的看法范文可见,在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把握小说内容时,对三要素可分步把握,但切不可断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应注意他们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小说的阅读能力,当然非一日之功可成,也非一文所述能及,需要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上文所述观点,以期能以最短时间最高效率培养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4;;/j}rn
10.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书评一个人的态度不同,就会影响到他看、听、想、做某事时所产生的明显的个体差异,必然会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动力性的影响。构成态度成分的三要素分别是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认知因素是指对对象的认识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情感因素是指个人对于对象的好恶,如同情、尊敬、喜欢,或是轻视、排斥、厌恶等。意向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7;=56:<1
11.社会认知的重要性范文进行建构式学习的先决条件包括:第一,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第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基本知识的储备;第三,学习者必须具有建构式学习的意愿,即有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的倾向。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知识构建要素解释,教师的主要功能应是在学生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之前,为他们“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4=/j}rn
12.生殖健康管理师技能3、态度的三要素共同形成对态度对象的评价包括∶认知主要是根据相关事实而形成的态度;()主要是根据感觉和价值观形成的态度;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主要是根据对象表现出来的行为观察而形成的。 A.情感B.情绪C. 感知D.行为倾向 4、正确落实避孕节育措施是() A.人工流产1周后放置宫内节育器B.阴道分娩后30~90天放置宫jvzquC41yy}/ys}0ep5y|8779;8:5?<0cu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