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李约瑟难题”

【提要】 中国古代没有形成行业内共同遵循的研究范式和自然科学体系,但有科学知识和科学发现。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的基本原因是中国社会结构稳定,而西欧文化不连贯,社会动荡不安,技术创新没有历史的积累。

17世纪的西欧首先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是西欧市民社会的形成和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从秦汉到清王朝都不是民族国家。这种家族性政权是恐惧资本主义的,手工业作坊不可能形成为资本主义企业;社会思想市场的管制、手工业政策和商业政策都是不利于技术创新的。

朋友看到我的短文《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影响》,问我对“李约瑟难题”有何看法。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国内外的学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通过撰写《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影响》一文,确实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为此,做点论述。

1954年,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他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 序言中指出: 在第1 至第15 世纪,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但欧洲在16 世纪以后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产生相似的近代科学,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其阻碍因素是什么?

1976年,肯尼斯•波梅兰兹(Kenneth Pomeranz)把李约瑟的提问概括为“李约瑟难题”(The Great Divergence),也被称为欧洲奇迹(Jones,2003),指的是西欧克服了前现代化过程中的增长限制,并在19世纪成为最强大和最富裕的世界文明,使中世纪印度、清朝中国、伊斯兰世界和德川日本黯然失色(图1-1)。同时。欧洲的书籍产量在公元500-1800年之间上升了10万倍,特别是在1450年的印刷革命之后(图1-2),欧洲科学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实际上,中国的唐朝是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到宋朝(960-1279年),中国经历了农业、水运、金融、城市化、科学技术的革命,使中国经济从大约1100年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Elvin1973, pp.7,113–199)。后来,中国遭到了女真人的侵略和蒙古人的统治,并遭到洪水和流行病的破坏,北方人口急剧下降,工业中心从黄河中下游向南部中国转移。到130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落后于同期的意大利(StephenN,2017)。在明朝和清朝的晚期(1368-1911年),虽然税收很低,经济和人口显著增长,但没有大幅地提高生产率。欧洲对丝绸,茶叶和陶瓷等中国商品的需求量很大,导致白银流入,扩大了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促进了竞争和稳定市场的增长。到18世纪末,人口密度水平超过了欧洲(图1-3)。中国有更多的大城市,但比现代欧洲的城市少得多。传统观点认为,中欧之间的大分际始于1750年,即工业革命之前(Stephen N,2017)[1]。

李约瑟难题实际上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为什么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第二问题是: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欧?对此,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科学史专家等给出了各自的回答。

(一)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缺失论。

(二)政治制度缺陷论

李约瑟本人曾经认为,为了维护灌溉体系的需求, 中国形成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而这一官僚体制虽然最初适宜于前现代科学的成长,但它内在的官本位价值体系则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从而不能引导工匠们的技艺与学者们的数学及逻辑推理方法的结合,这也就意味着现代科学不可能在中国发源和成长。

钱文源在《大惯性:传统中国的科学停滞》(1985)一书中认为, 与欧洲中世纪所存在的教会与政府、教会与教会、政府与政府之间相互竞争的情形不同, 中国封建社会为大一统的绝对专制权力所统治, 因而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单一的主导意识形态所严密控制, 这严重阻碍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科学探索上的创造力, 使得他们难以为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做出贡献。

刘茂松,许鸿文.(2004)不同意姚洋有关“高水平陷阱”的观点,认为造成中国 18世纪中叶未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是:封建皇权的统治制度与科举制度压抑了人们在产业领域的创新精神,产权保护制度与交易制度的缺位进一步阻碍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克拉伦斯·艾尔斯(C·Ayres)认为制度与技术发展的作用是负向的。制度的僵化对技术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后向作用。而工业革命产生于欧洲是因为连续的技术发展,由于欧洲土地上的人是不断流动,制度的束缚不是很严重,最终出现了技术质变(史玉娟,李方艳,曾政南,2013)。经济史学家诺斯认为,“理解制度及制度变迁困境的关键,规则可随时变,但个人对规则变化的适应十分缓慢”,“如果制度变迁会降低统治者可获得的效用或威胁到统治者的生存,那么国家可能仍然会维持某种无效率的不均衡”。史玉娟等人认为,艾尔斯与诺斯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制度变迁与技术变革孰先孰后。从艾尔斯的角度出发,中央集权制的逐步加强束缚了科技的继续发展;从诺斯的角度出发,中国并无有效产权制度,无法形成对技术创新的有效激励。

黄仁宇(2012)引用诺斯等人的观点(诺斯,托马斯,1999),认为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在于财产所有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也有人认为中国在14世纪之所以没有爆发工业革命是因为当时没有建立一套有效保护创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产权制度(卢现祥,1996;蔡宝刚,2005;魏文俊,2009)。工业革命之所以在欧洲产生,孟陶(Paul,Motoux)认为土地制度改革是导致工业革命的基础。汉蒙德(Hamond)也认为圈地运动引起的土地改革大大提高了企业精神和资本对于生产的广泛控制力(彭美玉,2006)。寇宗来(2009)认为,专利制度首先在英国乃至欧洲建立,是产业革命首先在英国乃至欧洲而不是在中国发生的关键所在。

(四)文化约束论

有些学者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归咎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素。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儒教与道教》(1995)一书中认为中国传统的儒教与道教特别是占主导的儒教价值观念中所蕴含的多方面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资本主义所以发生在欧洲,其原因是新教徒为进行资本积累的宗教狂热所驱动。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也曾考查过阻碍中国近代的现代科学的独立发展因素。他认为这些因素包括:一是中国的理学注重研究的是人事而非科学观察;二是中国缺乏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三是中国文字因素,造成了对逻辑思维产生的桎梏;四是中国人在智力工作中不使用双手;五是中国的书面考试制度有碍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朱荣贤、邱耕田(2003)认为,儒家的制度化给中国近代科学造成了严重困难。

(五)资源—经济约束说

黄宗智(2001)认为,明清人口过剩使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不是来自厂家的唯利是图,而是来自于农村剩余人口在土地之外寻找出路的企图,因此中国的早期工业化未能转化成为西欧意义上的追求利润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张宇燕,高程,2004)。伊懋可(Elvin,1973)认为, 在前现代社会,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达到了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由于儒家思想盛行早婚多育,使得人均耕地不断下降,劳动力越来越便宜,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随之减少,由此产生远远领先欧洲的农耕技术;但是农业技术的改进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 工业发展因此受到了有限资源的约束,陷入一个“高农业水平、高人口增长和低工业水平”的高水平陷阱之中。

姚洋(2003)进一步规范表达了该思想, 认为人口增长在服从马尔萨斯规则的条件下,工业生产存在规模报酬而农业生产没有规模报酬,使土地的回报率很高,诱使人们投资农业,从而集中了大量的资源,工业因此缺少资金而不能发展。朱淀、伍敬群(2007)建立了一个规模报酬递增的增长模型, 用以解释李约瑟之谜,即: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 而是发生在西欧。模型结果显示, 在农业社会, 人口增长率越高, 技术进步速率越快。不过, 到工业革命前夕,技术进步内在机制发生变化,人口增长率与技术进步速率呈负相关关系,却与人口存量呈正相关关系。

文贯中(2005)认为宋朝的地理禀赋条件对农本社会的自我延续最为不利,却反以城市工商业和民间海外贸易的繁荣,以及技术创新的频繁著称于世。元朝以后中国疆域相对人口获得周期性的扩大,反使中国周期性地向农本社会倒退。自此之后,中国失去了本土性科学革命的必要条件,技术和制度创新趋于沉积。彭慕兰(2008)认为18 世纪英国和中国江南地区都面临大体相等的生态制约以致持续发展受限,然而中国没有实现工业化主要是缺少当时在英国出现的两个偶然条件:一是临近工业区的煤矿的发掘;二是提供了大量棉花、木材、玉米等土地产品的海外殖民地。

(六)工商业畸型论

(七)分工论

我们以上介绍了七个方面解答,还有许多观点没有做介绍。不同的学者往往从某一视角探讨了李约瑟难题或李约瑟之谜,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存在着不足,有的相互存在对立和观点相左。为便于深入研讨问题,我们对几组概念进行规范,以便为讨论问题构建一种共同语言。

(一)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把技术定义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工具”(硬件)和“规则”(软件),与科学的表现形式相比,技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具体。

(二)中国前现代社会科学与技术创新的主体问题。

林毅夫教授认为前现代社会的技术发明是经验性发明,而经验性发明对应的通常是经验性的“试错和改错”,它是指一位农夫、工匠或思想家在工作时进行的一种自发活动,它只是其生产副产品(林毅夫教,2014,p.195)。其他学者虽然没有像林毅夫教授讲得这样明白具体,但实际上有一个前提假设,即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工匠和农民。

但是,把中国前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仅仅界定为工匠、农民和思想家是不全面的。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基本上不是普通工匠、农民发明的。指南针[3]、火药是道教信徒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是佛教徒发明的,改进麻纸工艺的蔡伦(?-121)为东汉的中常侍,是年薪二千石粟的高官。《周礼·考工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创造物品,巧干的人传承它,坚守它的,被世人称之为工民。手工业各行业都是圣人开创的。

(三)技术创新及其类型

技术创新不是技术行为,而是一种经济行为。技术创新的动力不外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或追求更多的利益等,但也要承担失败的风险。我们现在讲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但在古代,技术创新不限于私营部门,也包括社会团体(如宗教团体、学校等)和政府部门。

技术创新的成果为产品或工艺。技术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基本类型。所以,我们不能把技术发明仅视作原始创新。实际上,原始创新往往具有偶然性,即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

第一,儒家、道家、佛教没有客观世界的理念,根本产生不了自然科学体系。

我们知道,儒家尤其是汉儒,讲究“天人感应”;佛教(任继愈,蒲创国,2013)、道家讲究“天人合一”,即“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庄子·山木》)。《易经》讲天地人,《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所以,在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中,主观与客观是不分的。没有客观世界的理念,就不会有自然规律的理念。没有自然规律理念如何建立自然科学体系呢?

第二,墨家的科学研究并不逊色于古希腊。

我国古代仅有的科学著作是《墨经》和《考工记》。这两部著作都是墨家的作品。《墨经》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力学、光学、几何学、工程技术知识和现代物理学、数学的基本要素。墨家的时间、空间都是相对概念,墨家从物质运动中认识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规律。《墨辩》的宇宙观是以经验主义为基调的科学宇宙观。这与现代的宇宙观是相通的。同时,《墨经》对因果关系,概念、判断和类推等形式逻辑问题有论述,同时,墨家的“三物论”是以“类”为基础的归纳推理,其得出的结论仍然是经验性的知识。而亚里士多德的“三段式”使用的是演绎推理,它可用于获得普遍性的、规律性的知识。这是墨家形式逻辑的不足。但是,到汉代,《墨经》不再有人问津,直到晚清才被重新研究。

第三,中国古代科学、哲学、巫术。

中国古代科学、哲学、巫术可能是同样一些人在干。例如,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代欧洲,从事天文学观察和占星术的是同样一群人。持“地心说”的托勒密(约90-168年)、开普勒(1571-1630年)、第谷·布拉赫(1546-1601年)都是天文学家,也都是占星家。中国古代设置专门机构进行天文观察和从事占星术。东汉的张衡(公元78-139年)是天文学家、数学家,也是星占家;唐代僧一行和尚(原名张逐)(公元673-737年)是星占家,也是天文家。作为天文学家,通过天文观察、计算,制定或修改历法。同时,他们也通过比附、联想等方法把天体位置和人事对应,以此预测人的命运和王朝的命运。

中国古代没有自然科学体系,比如天文观察没有形成天文学,没有一套行内共同遵循的“范式”(paradigm)或“纲领”;道教徒炼制“仙丹”的实验并没有形成“化学”。但中国古代却有科学发现与科学创新。由于没有形成自然科学体系,专门从事有关实验的工作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一)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的基本原因是中国社会结构稳定

中国地理西高东低,东临大海,西靠高原,北接草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在一万年前,黄河中下游流域,中国先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定居,以农为本,并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由表1-1可见,中国文化传承是连贯的,虽然有北部游牧民族—蒙古族和满族进入中原取得政权,但很快被农耕文明所同化。

西欧则不同。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是地中海及其沿岸。而地中海则是欧洲、非洲和亚洲大陆之间的一块海域。欧洲的文明的发源地是希腊文明(前800-前146年),以工商为本,但只持续了约650年,后被罗马共和国所取代。公元476年西罗马覆灭,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的日尔曼人南下进入西罗马境内,并建立诸蛮族王国。而日尔曼人进入罗马之前却处在原始氏族社会状态。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并北上切断西欧与地中海的联系。北欧的维京人和匈牙利人(马扎尔人)侵略西欧,使西欧快速衰败,并进入自然经济状态。10世纪,伊斯兰教对地中海的封锁被解除,西欧商业开始繁荣,城市兴起。14世纪到16世纪出现文艺复兴,15世纪开辟新航道,对外侵略扩张。

综上可见,西欧地盘上经历了“几拔人”,社会动荡不安,文化是不连贯的,技术创新没有历史积累。而中国则不同,中国社会结构是非常稳固的,文化是连贯的。所以,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二)17世纪的西欧首先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

公元11世纪,西欧商业的复兴和城市化兴起,形成了一个市民社会,首先在意大利,资产阶级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他们提出“以人为本”来反对天主教的“以神为本”。 与此同时,商业的活跃和新航道的开辟,许多欧洲冒险者远航非洲、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远洋航行需要丰富的天文和地理知识。而从实际中积累起来的观测资料,使人们感到当时流行的“地静天动”的宇宙学说值得怀疑,这就要求人们进一步去探索宇宙的秘密,从而推进了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在这种巨大的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下,哥白尼(1473-1543年)提出了日心说,否定了罗马教会所持有的“地心说”,引致了第一次科学革命,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17世纪的英国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88年),以法律形式对王权进行明确制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道路扫清障碍。同时,由培根(1561-1626年)开创的英国近代经验哲学认为,人类的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觉和经验,表现出前人所没有的实践精神和探求经世致用的智慧;牛顿(1643—1727年)所取得的成就使人们相信自然法则的威力,形成了自然力可以说明一切事物的理论。英国人将自然法则的原理运用到政治、经济、宗教及文化等领域来思考和分析当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最终演绎出了异彩纷呈的思想学说。科学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且重视观察和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运用。这种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和英国的政治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英国独有的思维方式即经验主义哲学思潮。

(三)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的主要原因

在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几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但其基础是市民社会和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她也是娇滴滴的小姐,不是任何社会都能生长出来的。资本主义倡导公平竞争和契约精神,追求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理性和科学等价值。可我们的社会总是用封建主义思想和道德标准、用一些空洞的学说去反对它、“批判”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罪恶的东西,实际上人类本身就是野兽与天使的混合体。如果未来人类真成为像黑格尔所讲的那样的道德高尚的人或“人类社会最后的人”,人类必然灭亡。

明白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道理,就容易解答近代科学为什么不能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1.从秦汉到清王朝都不是民族国家。这些家族性政权怕商人、贱商人。商人成了官僚的婢女。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大商业资本家,二千多年来就没有出现过大的产业资本家。没有民间的产业或制造业,何来技术创新!

2.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举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其他学派,包括道家、法家、墨家作为学派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尤其是墨家的学说没有得到发展,中国先秦的科学思想没有完整地传承下来。

3.皇室和政府经营手工业主要是用于掠夺老百姓的工具,手工业者有罪犯、贱人和服徭役的“番匠”,这种制度很难出现技术创新。

4.政府的“均田制度”和民间的家庭财产“诸子均析制度”,使中国社会成为了小农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使大批量生产的机械技术缺乏社会需求。最明显的例子是,纺纱织布机器的发明缺乏动力,就是引进纺纱织布机器都困难重重[4]。

这篇稿子基本上属于读书笔记。重点将我国学术界的主要观点做了一个综合性的介绍。但没有做具体评论。但我自己的观点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对现有学术成果的看法。实际上,任何学术观点必须要经得起历史拷问。

第一,中国古代没有形成自然科学体系,但有科学知识和科学发现。

中国古代没有形成行业内共同遵循的研究范式和自然科学体系,但有科学知识。《墨经》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力学、光学、几何学、工程技术知识和现代物理学、数学的基本要素。《墨辩》的宇宙观是以经验主义为基调的科学宇宙观。这与现代的宇宙观是相通的。同时,《墨经》对因果关系,概念、判断和类推等形式逻辑问题有论述,同时,墨家的“三物论”是以“类”为基础的归纳推理,但得出的结论仍然是经验性的知识。这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式”使用演绎推理不同,很难获得普遍性的、规律性的知识。同时,中国古代有不少重大科学发现(安利,201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16年)。

第二,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的基本原因是中国社会结构稳定

这个结论是通过将中国历史和西欧历史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的。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本社会的中国,其社会微观结构是稳定的,不受政权转移的影响,因而,其文化是连贯的,技术创新具有历史的积累性。西欧则不同,围绕地中海文明的是三大洲,在这个历史大舞台上,有几拔人登台“演戏”(古希腊人、罗马人、匈奴人、日尔曼人、穆斯林、维京人、马扎尔人,等等),其文化是不连贯的,社会动荡不安,技术创新没有历史的积累,所以,1世纪到16世纪,西欧是远远落后中国的。

第三,17世纪的西欧首先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是西欧市民社会的形成和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公元11世纪,西欧商业的复兴和城市化兴起,形成了一个市民社会,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14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15世纪西欧开辟新航道;15-18世纪,西欧进入重商主义时代或殖民主义时代。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引致了第一次科学革命,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17世纪的英国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为英国资本主义道路扫清障碍。同时,由培根开创了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牛顿所取得的成就使人们相信自然法则的威力,形成了自然力可以说明一切事物的理论。从13世纪开始,英国政府采取了国家主义经济政策,集中发展羊毛纺织业,通过政府的力量引进技术工人,并实行保护主义外贸政策。英国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由工作机到动力机的技术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资本主义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也为科学、技术创新培养广阔的社会需求。

第四,近代中国社会资产阶级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的主要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几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但其基础是市民社会和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些情况在中国传统社会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从秦汉到清王朝都不是民族国家。这种家族性政权是恐惧资本主义的,所以,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手工业作坊很难形成为资本主义企业。

[2]关于爱因斯坦信的译文问题。李约瑟(Joseph Needham)教授在1961年发表的论文《中国科学传统的贫乏和胜利》中全文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这封信。……这封信的英文原文如下:

Dear Sir.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science has beenbased on two great achievements,the invention of theformal logical system (in Euclidean geometry)by the Greek philosophers,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ossibility of finding out causalrelationships by systematic experiment (at the Renaissance).In my opinion oneneed not be astonished that the Chinese sages did not make these steps. The astonishing thing is that thesediscoveries were made at all.”

Sincerelyyours,

Albert  Einstein.

商务印书馆(北京)1976年1月第一版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574页的译文为:“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1983年8月《爱因斯坦文集》第3次印刷时修改为:“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要是这些发现果然都做出了,那倒是令人惊奇的事。”

我觉得第一版的译文比修改后的第三版的译文要好。

[3]指南针。传说黄帝与蚩尤发生部落战争期间,黄帝之臣风后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发明了指南车。战国时期出现了指南的雏形即“司南”(《韩非子·有度》)。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用天然磁石磨钢针的方法造磁针,以及人造磁针指南的记载,出现在北宋沈括(1031-1095年)的著作中。“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梦溪笔谈》卷24·杂志一)。

Buringh, Eltjo; van Zanden, Jan Luiten:"Charting the “Rise of the West”: Manuscripts and Printed Books in Europe,A Long-Term Perspective from the Sixth through Eighteenth Centuries", The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 69, No. 2 (2009), pp. 409–445 (417, table 2)。

Feuerwerker, Albert. 1990. “Chineseeconomic histor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Ropp, Paul. ed. Heritage ofChin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iviliz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Press), pp. 224-241.

Frank, Andre (2001), "Review ofThe Great Divergenc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0 (1): 180–182,doi:10.2307/2659525, JSTOR 2659525。

Jones, Eric (2003) [1st ed. 1981], TheEuropean Miracle: Environments, Economies and Geopolitics in the History ofEurope and Asia (3r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52783-5。

李约瑟,1990.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

爱因斯坦,1983.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C].许良英,编译.商务印书馆。

林毅夫,1999.制度、 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 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 - -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4 )。

王亚南,1981.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鹏. 论官僚政治对中国社会长期停滞的影响[M].社会纵横,2010(6)。

刘茂松,许鸿文.“李约瑟之谜”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兼与姚洋就《高水平陷阱——李约瑟之谜再考察》商榷[M].湖南社会科学, 2004(1)。

史玉娟,李方艳,曾政南.两种制度经济学理论对李约瑟之谜的解释[J].思想战线,2013(39).

黄仁宇,2012.万历十五年[M].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美]D•诺斯,R•托马斯,1999.西方世界的兴起[M].蔡磊,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

卢现祥,1996.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

汪立鑫.李约瑟之谜的思考和探讨[J].财经研究,2005(7).

彭美玉.分工、专业化与李约瑟之谜[J].现代管理科学,2006(1)。

魏文俊.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制度经济学解析_基于比较研究视角[J].XCIYUKJG.2009(5).

马克斯•韦伯,1995.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克斯•韦伯,198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等译. 三联书店.

陈炎.儒家与道家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制约——兼答“李约瑟难题”[J].新华文摘, 2009 (1)。

(美)费正清,1999. 美国与中国[M].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

朱荣贤,邱耕田.从制度化儒家看中国近代科学产生的困难——对“李约瑟难题”的一种解答[J].学术界,2003(4).

洪晓楠.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特质看 李约瑟难题[J].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9金观涛、刘青峰,1988.金观涛、刘青峰集---反思、探索、创造[C].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刘志一,1988.科学技术史新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

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J]. 社会科学战线,2004(1)。

姚洋 高水平陷阱--李约瑟之谜再考察[J].经济研究 2003(01)。

朱淀,伍敬群.规模报酬递增的增长模型——李约瑟之谜解释[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2).

文贯中.中国的疆域变化与走出农本社会的冲动[J].经济学(季刊),2005,4(2)。

[美] 彭慕兰,2008.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史建云,译. 凤凰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冷鹏飞,2002.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分析[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田昌五,漆侠,1996.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1~4卷)[M].山东: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

张桂莲.李约瑟之谜的经济学解释—-个文献综述[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3).

陈平,2000.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J].学术季刊, 2002 ,(2).

朱荣贤,邱耕田.从制度化儒家看中国近代科学产生的困难——对“李约瑟难题”的一种解答[J].学术界, 2003 (4).

柳晨.制度变迁角度对李约瑟难题的解释[J].当代经济,2015(22)。

皮建才.李约瑟之谜的解释: 我们到底站在哪里?[J].经济学(季刊),2006,6(1)。

康德,2010c.康德著作全集[M]:第3卷.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竺可桢.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J].历史教学问题,2006 (2)。

谷兴荣,姚启明,何哲.中国传统科学的核心理念与历史价值——兼论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6).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16.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9787504670908。

任继愈,蒲创国,2013.佛教资料类编丛书:天人合一说:第13辑[C].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英)伊雷姆•拉卡托斯,艾兰•马斯格雷夫,1987.批判与知识的增长[M].周寄中,译.华夏出版社.

(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997a.政治经济学的自然而然体系[M].杨春学,译.商务印书馆。

(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997b.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熙,译.商务印书馆。

(英)张夏准,2009.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M].严荣,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彭国平.自由贸易是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吗?[J].商业经济,2011(10)。

THE END
0.职业能力研究的新进展人们按照不同的方法论对能力进行研究,并由此建立了不同的能力观。如桑伯格把对能力的认识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行为主义导向、理性主义研究传统和解释性研究方法[11]。匡瑛按照不同的心理学理论流派对职业能力的概念进行归类[12]。哈格把能力研究归结为三种能力观指导下的行动,这种分类方式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13]。 jvzquC41yy}/imku0gjv0ls1vw5jpot182:41<5370nuo
1.学者哈格将能力研究归结为()学者哈格将能力研究归结为()A.行为主义的能力观B.基于一般个性特征的能力观C.综合能力观D.其他能力观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以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生jvzquC41yy}/uqzcuj{bvr3eqo5uk852cc:g8o82ce:35>f:86hce=6872682l3jvor@hvBdf7i62m99;9k379;:2e743j6h5e;67<;;c
2.学者哈格将能力研究归结为()学者哈格将能力研究归结为()A.行为主义的能力观B.基于一般个性特征的能力观C.综合能力观D.其他能力观点击查看答案 在线练习 手机看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从斗争领域看,互联网已经成为主战场,主要表现在: A:一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边界愈加模糊,意识形态舆情网上网下回流往返,境内境外倒灌呼应。B:二是传jvzquC41yy}/rypcq0ipo8ykmw5tjryk13892>;;hei5;=98:d>87:67d9716>f4;0nuou
3.《清明》2024年第1期了一容:手艺人(节选)新作品伊斯哈格发现车间里有一位长得十分像刺豚的竞争者。这位竞争者仿佛长了一身刺,但她的刺是藏在花格子衬衫里面的,只能看见她鼓鼓胀胀的身子,她像刺豚一样把自己的刺化成无形的力量隐藏于暗处,然后在和对方博弈时逐渐释放出来。 伊斯哈格发现油漆桌椅板凳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式——直接刷胶水。如果是刷润泊粉,那就得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6856295d6:>233352;63236/j}rn
4.在分析国家风险的方法中,()是将有关的各种指标和变量系统地排列学者哈格将能力研究归结为() A. 行为主义的能力观 B. 基于一般个性特征的能力观 C. 综合能力观 D. 其他能力观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以下选题不适合作为方案类毕业设计题目的是 A. 药片过程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B. 阿司匹林片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方案设计 C. XX药房药品陈列方案设计 D. jvzquC41yy}/uqzcuj{bvr3eqo5uk88c37j64>8c74:72:>4:7:4e=5h4gl5d93jvor@hvBdfe>9h@:4f:g139>825h86A9;8:h1gl:c3
5.2024考研教育学知识点之教育研究概述背诵要点考研②研究的周期很长;③针对性、实践性很强;④研究参与主体广泛;3.功能:是实现教育学科取得性进展的必要条件;能够提高教育研究人员的素养和研究能力;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1)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2)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3)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真实验jvzquC41mcuzcw3mqqrfc{s0eqs0497527771:;382960qyon
6.开创归纳法,提倡知识就是力量的英国哲学家是谁?声明: 本网站大部分资源来源于用户创建编辑,上传,机构合作,自有兼职答题团队,如有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送邮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网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移除相关内容,刷刷题对内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担法律上的任何义务或责任 jvzquC41yy}/uqzcuj{bvr3eqo5uk872hdl3ej=ge4:e:jgh23=ed<8423=2993jvor@hvBdf66f;;7ec:?f;j>;45?78;kdf4<78;7ge
7.柏拉图将知识定义为回忆,认为灵魂不仅具备认识的能力,也假定知识order by 和sort by的区别在于,前者能给保证输出都是有顺序的,而后者如果有多个reduce的时候只是保证了输出的部分有序。()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以下哪些选项是分界点的作用? A. 提高通过能力 B. 组织客货运输 C. 将铁路线划分为区段和区间 D. 进行车辆大修 查看完整题目jvzquC41yy}/uqzcuj{bvr3eqo5uk8h26dg5co565h:d3@=9eh81:Bi;d;<1c93jvor@hvBdf9;34<:h7f7f3>7g3c;fg=7958943;<58
8.2022年312心理学考研试题答案及解析心理学导论部分④角色期望:当有旁观者在场,个体往往会期待符合角色的帮助者。有的人有帮助他人的愿望,但觉得自己缺乏助人的能力而犹豫不前,因此期待有更合适的角色出来。 以上即旁观者效应及其原因。 77. 假如你为某品牌汽车参加车展设计一个展台,你将在设计中如何运用不随意注意的原理来吸引观众。 【中公考研参考答案要点】 (1)不随意注意的含 jvzq<84|l0qbq‚fp58;/ew4|lmcm8lm{€u1<=2534ivvq
9.2026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指导:能力考研心理学考研复习备考过程中,具体的备考指导,对于大家的备考来说有更好地指导意义。具体的心理学考研复习部分如何备考?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为了让参加考研心理学考试的同学,更高效的复习备考。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6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指导:能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jvzquC41mcuzcw3mqqrfc{s0eqs0497727871:=4;:;50qyon
10.逆向思维——投资大师芒格的“秘密武器”转载来源:mayooshin.com导尽管芒格经常会将巴菲特和自己的一些成功归结为技能和知识的产物,但他也的确经常提到,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芒格尤其强调,不管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不妨思考一下和我们期望相反的目标该如何达到,这样的思维将让我们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这种思维技巧,也就是许多人都听说过的“逆向思维”,历史jvzquC41zwkrk~3eqo52;@>:7;65386534<33::
11.202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真题答案(1)有人在自己的论著中将“教学相长”界定为教师的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2)在日常语言中,“灌输”通常是指不容学生质疑的单项传递。 (3)"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地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jvzquC41o0qpqujctp4dqv4mcqbp87244734>4379>9793jvor
12.《教育心理学》题目: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类习得的知识分为() 题目:从教的方面看,教师要完成以下任务() 题目:教学过程由() 题目:影响学习迁移的主体因素有() 题目: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由() 题目:学习准备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学习时,其原有知识水平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 题目: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7567765?4ctvodnn4fgvgjn|4356644:69
13.2022考研312心理学单选题试题及答案解析(中公考研版)2022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结束,很多2023考研的同学很想看312心理学试题,“2022考研312心理学单选题试题及答案解析(中公考研版)”由山西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同学! 2022考研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试题及解析 中公考研心理教学部 2022考研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已于2021年12月26日中午落下帷jvzq<84uz0qbq‚fp58;/ew4uzmcm8xzm{€u1<=36;4ivvq
14.2021山东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被称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他第一批以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他认为认知发展取决于一个人所处环境的文化与社会影响。学习本身从本质上而言是主要具有社会属性的,并且通过与那些比我们更富能力的个体交往,我们的认知能力将会发展得更加充分。 一、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jvzq<84yyy4kukjzco4dqv442470l‚}na28368=;:6>/j}rn
15.在俄国思想史上,谁将俄罗斯哲学带向了体系化的时代?()声明: 本网站大部分资源来源于用户创建编辑,上传,机构合作,自有兼职答题团队,如有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送邮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网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移除相关内容,刷刷题对内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担法律上的任何义务或责任 jvzquC41yy}/uqzcuj{bvr3eqo5uk8kg8ei97jf:53:2cl>2hhhg7m6328g9e=3jvor@hvBdfdjt6Aj4g996h?ff;dk4:?>hg3;:8o
16.理想的清除试验是菊粉清除试验者哈格将能力研究归结为()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创新能力具有()。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在21世纪初,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发展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5%的平均水平。()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美国的职业能力观是从职业本身出发,认为掌握了某一岗jvzquC41yy}/uqzcuj{bvr3eqo5uk85hh9h4fng58;:67:g3468:7=g9g3k95k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