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作者
王岚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副校长,成都七中初中学校锦城校区执行校长,中学正高级物理教师,四川省骨干教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是学校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资源。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创造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关键。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其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方面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中,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撑。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角度,构建了校本培训模式,设计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三条校本培训路径。
文化引领,树立共同的价值观
校本培训是学校紧密结合工作实践,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修养提升为目的的培训形式。校本培训的起点是对教师进行学校文化的引领,在教师培训中植入学校文化理念。
首先,树立所有老师共同的价值追求。对于七初而言,那就是“创造最适宜学生的教育”!学校的工作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处于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老师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人格、素养、身心健康,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让每一个学生享受自己的初中生活,获得充分的发展。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是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成长!这是老师们的使命,也是老师的责任。
其次,描绘学校老师共同的精神长相。七初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对教师进行精神画像,那就是行为表仪,智如泉涌。取自于《韩诗外传》:“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方可以为人师。”七初把行为表仪放在前,以德为先,常教常新,强调有德行有智慧,这是希望七初的老师既胸怀教育理想,又脚踏实地,既与时俱进,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又宁静、淡泊、纯粹,尊重教育规律、把握教育规律,做好学术性育人。
七初的老师有思想底色,老师们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每一位老师都清楚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老师们热爱自己的祖国,要为国家的强大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七初的老师有业务本色,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研究实现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七初的老师有科研亮色,学校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研究方法,支撑、驱动、引领老师专业发展,形成探究态度,涵养专业素养。七初的老师有生命彩色,老师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以灵魂的张力,丰盈的自我,引领、激励学生。
研究为基,引领共同的教研之路
1.强化研究机制,让研究每一天都发生
七初强化集体备课制度,要求老师们个人备课以后,各备课组要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做到“三定四备四统一”、一切教育智慧共享。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团体战的思想、合作共赢的思想,深入到每一位老师心中。
2.养成研究习惯,培育浓厚的研究氛围
教学研究一定要结合于教学实践,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入手。确定研究的切入点是教师开展研究的前提和基础。问题意识是教师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的依据。
研究可以从备课开始。在集体备课前,每一位老师的备课要有三本书:教材、教参、教学资料书。备课时,不仅要从教师的角度思考课堂上老师怎么教,教学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还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怎么学,学生的学习逻辑是什么?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什么?不仅要进行常规的备课,还要进行作业的设计和研究,力求作业的科学性、有效性、多样性。
研究可以从上好每一堂课开始。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持续性的学习评价要在课堂中逐一落实,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要在课堂中逐一实现。
研究可以从教学反思开始。每一节课上完之后,老师们的所思所想,记录提炼。同时认真记录自己的教学反思,梳理并结合案例就可以写出很好的论文。研究的实质是学习和成长。做研究,离不开广泛搜集资料;做研究,离不开理性分析和总结。经过这样的过程,不断促进教师学习、思考和写作。
研究还可以从学情反馈开始。从每一节课学生的反应、表现,到每一天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再到一个阶段学生的学业成绩反馈情况,都是我们很好的研究资源。
3.搭建展示平台,让老师的研究被看见
常规的研究,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七中初中坚守着公开课研究课制度。比如,上学期主要是成熟教师献课,重在示范引领;下学期主要是青年教师赛课,重在研究、学习;新进教师汇报课要体现自己的进步成长;初三研究课要体现研究和落实;还有新技术汇报课和转转课,要上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所有的公开课研究课都必须经过教研组打磨,力争让每位老师每学期都上一节好课,让每一位老师每学期都能通过研究课进步一点点。
同时,学校每一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教育年会,邀请全国各地的专家、老师,就共同的主题进行研究课、专题研讨、圆桌会议、高峰论坛等。
4.课题引领研究,让研究走向深入
七初建校以来持续开展国家、省、市、区级课题研究。这些课题都是以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学校在第一个国家课题“创新型教师课堂专业素养提升研究”中,构建了七初的品牌课堂“创生型课堂”;在第二个国家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研究”中,构建了七初的“是范课程”体系。学校引导老师以“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为目标进行课题研究,让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让研究走向深入,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技巧的把握,强化了老师们的教育科研能力。
共同体建设,走协同发展的互助之路
1.搭建多元化的研究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研究的发生,需要各级各类的研究共同体。学校成立教研组共同体、备课组共同体、年级班主任共同体、青年教师成长有约共同体等,定期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以制度化的形式,强力保障研究的进行。
我们把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为教研组、备课组学习研究共同体,指导老师借助团队的力量进行学科课程开发和高效的课程实施,以解决教学问题为目的设立研究课题,如“创生型课堂”的构建和内涵的挖掘、核心素养导向的各种课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双减”背景下学生作业的研究、学科特色课程开发的研究等等,都在问题的解决与思考中,不断实践,不断进步。
我们把年级组建设为年级组学习研究共同体,主要以班主任队伍为核心骨干成员,每周召开会议,研究班级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学生思想教育中面临的问题,通过集中研讨、小专题发言、教育沙龙等形式,引导老师思考,开阔工作思路。
我们建立青年教师共同体,根据青年教师工作的年限分为不同的研究小组,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设立不同的研究小主题,通过专家引领、榜样示范、课堂实践、小组研究、教师沙龙等形式进行培训,将“示范型”培训和“研究型”培训相结合,不仅重视优秀教师经验的传承,也重视青年教师在共同解决问题中学习、进步、成长。
2.师徒结对,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学校主张“创造最适宜学生的教育”,更努力“创造最适宜老师的成长平台”。为了让老师们快速成长,学校实施师徒结对工程,让“老”带“新”,“熟”带“生”。用优秀教师引领年轻教师,让优秀文化浸润教师心田,做他们工作的帮助者、人生的引导者、事业的开拓者,年轻教师在师傅的支持下,脚踏实地勤学苦干,他们从师傅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到七初专业风范和高标准严要求,对学校文化逐渐了解并深入解读,对自身文化素养不断改变、发展、提升,逐步形成自已独有的教学风格。
3.成立多样化工作室,名师引领成长
学校成立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和特色工作室,指导工作室成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探索自主成长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目的和追求,有自己的职业抱负和职业理想。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专业才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工作室在名师的引领下,秉持“平等、自主、发展”理念,尊重成员个性,坚持成员在教育教学上的独立自主、个性多元,引领成员不断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促进个人专业和教学实践的发展。鼓励教师依据自己的实际走个性发展之路。
校本培训实际上就是在学校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引领老师走学习、研究之路,校本培训以参与的广阔性、内容的丰富性、问题的现实性,努力引导老师们成为一个“拥有现代教育观念的教育者,一个在学习化时代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习者,一个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学内容组织者,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我建构的研究者,增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发挥教师创造性的才能,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选自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3年3月刊/栏目:陶研学校
新媒体编辑 |张競之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140次推送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