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4】采购战略★★☆
(三)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1. 培训与开发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培训与开发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2. 与竞争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
(四)人力资源绩效评估
绩效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并且能够被评价的工作结果与行为。绩效管理就是对绩效评估的过程。完整意义上的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这四个部分组成的一个系统。
1. 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是整个绩效管理系统的起点,是指在绩效周期开始时,由上级和员工一起就员工绩效考核期内的绩效目标、绩效过程和手段等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在实践中,企业普遍使用的绩效计划工具主要有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平衡计分卡(BSC)、目标管理法、360 度评估法。
(1)关键绩效指标法。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评估和管理被评估者绩效的可量化的或可行为化的标准体系,是对组织战略目标有增值作用的指标,它将个体绩效与组织战略目标紧密连接起来。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对绩效进行管理,可以保证对组织有贡献的行为受到关注和鼓励。
(2)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不仅是一种评估体系和过程,而且是一种管理实践哲学,是一种管理者和下属一起进行计划、组织、控制、交流和讨论的方法。
(3)360 度评估法。360 度评估法又称“全方位考核法”,是指由员工自己、上级、直接部属、同事和顾客等从各个角度来评估人员绩效的方法。评估内容可包括沟通技巧、人际关系、领导能力、行政能力等等。360 度评估法与单一角度的绩效评估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①准确性。根据心理测量理论,对个体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得出的结论更为有效和可靠。
②接受性。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多角度的评估比单一的上级评估或其他单一来源的评估更容易让被评估者接受评估结果,因此,也更容易采取行动完善自己。
③参与性。360 度评估涉及整个组织,实施一次 360 度评估几乎能让所有的员工都参与进来,提供了企业各方之间沟通的平台。
2. 绩效监控
绩效监控是指在整个绩效管理期间内,通过上级与员工之间持续的沟通来预防或解决员工实现绩效时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的过程。
3. 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指确定一定的考核主体,借助一定的考核方法,对员工的工作绩效作出评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考核对象的确定、考核内容的确定、考核主体的确定、考核方法的选择。
4. 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是指绩效周期结束时在上级和员工之间进行绩效考核面谈,由上级将考核结果告知员工,指出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和员工一起制订绩效改进的计划。
5. 绩效管理与企业基本竞争战略的匹配
(五)人力资源薪酬激励
1. 薪酬激励的原则
(1)战略性原则。薪酬激励应以企业总体战略为指导,通过设计、实施合理的薪酬体系, 激励、引导员工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2)公平性原则。公平是薪酬激励的核心原则。公平分为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员工会将自己的薪酬与同事或同行的薪酬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自己的薪酬是否公平。
(3)合法性原则。薪酬激励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薪酬激励的合法性。同时,还应关注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如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法律规定,避免触犯法律红线。
(4)竞争性原则。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薪酬激励应在同行或人才市场中有一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能够在人才招聘、激励和保留等方面比竞争对手具有一定的优势。
(5)经济性原则。企业的薪酬激励需要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状况相适应。企业应合理控制薪酬成本,确保薪酬激励的可持续性。
2. 薪酬结构策略
薪酬结构指在员工和企业总体薪酬中,不同类型薪酬的组合方式。薪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的薪酬。由三部分组成:
(2)广义的薪酬。除了包括上述三部分薪酬外,还包括另外两种报酬形式:
3. 薪酬水平策略
薪酬水平是指企业内部各职位、各部门以及企业整体平均薪酬的高低状况,反映了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中所确定的自身的薪酬位置,以及企业所支付薪酬的外部竞争力与薪酬成本。在确定薪酬水平时,企业通常可以在四种策略中作出选择:
4. 企业基本竞争战略与薪酬策略
【考点 6】财务战略★★☆
鉴于财务战略在本节的重要性较高以及所占篇幅较大,在进入正式学习之前,先将本部分内容的框架梳理如下。
(一)财务战略的概念
1. 财务战略概念
财务战略是主要涉及财务性质的战略,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其主要考虑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战略问题,并以此与其他性质的战略相区别。
2. 财务战略与财务管理
(1)财务战略主要考虑财务领域全局的、长期的发展方向问题,并以此与传统的财务管理相区别。
(2)财务管理为企业战略提供资金支持,是为提高经营活动的价值而进行的管理。
(二)财务战略的确立
1. 融资渠道与方式
(1)融资方式
一般来说,企业有四种不同的融资方式: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资产销售融资,后三种融资方式可以归类为外部融资。
(2)企业融资能力的限制
在理解了上面四种融资方式后,管理层还需要了解限制企业融资能力的两个主要方面。
①债务融资面临的困境
债务融资要求企业按照合同支付利息,利率一般是固定的,并且利息的支付还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利息支付一定优先于股利支付;二是无论企业的盈利状况如何,企业都必须支付利息。
②股利支付面临的困境
企业在作出股利支付决策时同样也会遇到两难的境地。如果企业向股东分配较多的股利,那么企业留存的利润就较少,进行内部融资的空间相应缩小。
2. 融资成本
估计和计算融资成本有以下四种情况。
3. 股利分配策略
(1)决定股利分配的因素
留存盈余和发放股利的决策通常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①留存供未来使用的利润的需要。
②分配利润的法定要求。
③债务契约中的股利约束。
④企业的财务杠杆。
⑤企业的流动性水平。
⑥即将偿还债务的需要。
⑦股利对股东和整体金融市场的信号作用。
(2)实务中的股利政策
一般而言,实务中的股利政策有以下四类。
(三)财务战略的选择
1.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选择
(1)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特征
(2)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的搭配
企业特定的经营战略决定了经营风险的大小,而企业的资本结构则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大小,企业的总风险由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共同决定。从逻辑上看,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的搭配方式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根据上述公式,影响企业市场增加值的因素有以下三个:
①投资资本回报率,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由投资活动和运营活动决定,与企业市场增加值同向变动。
②资本成本,通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来计量,反映权益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期望报酬率,由股东和债权人的期望以及资本结构决定,与企业市场增加值反向变动。
③增长率,用预期增长率计量,由外部环境和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
A. 当分子的“投资资本回报率 - 资本成本”为正值时,提高增长率使市场增加值变大。
B. 当分子的“投资资本回报率 - 资本成本”为负值时,提高增长率使市场增加值变小。
(2)影响价值创造的主要因素
在资产的周转率、销售净利率、资本结构、股利支付率不变并且不增发和回购股份的情况下,出现现金短缺、现金剩余和现金平衡现象时,销售增长率、筹资需求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如下所示。
①对于现金短缺,从财务的战略目标考虑存在两种情况:
第一,创造价值的现金短缺;对此应当设法筹资以支持高增长,创造更多的市场增加值。
第二,减损价值的现金短缺;对此应当提高可持续增长率以减少价值减损。
②对于现金剩余,从财务的战略目标考虑存在两种情况:
第一,创造价值的现金剩余;对此企业应当用这些现金提高股东价值增长率,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二,减损价值的现金剩余;对此企业应当把钱还给股东,避免更多的价值减损。
综上所述,影响价值创造的因素主要有:投资资本回报率、资本成本、增长率和可持续增长率。它们是影响财务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也是管理者为增加企业价值可以控制的主要内容。
(3)价值创造和增长率矩阵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矩阵,把价值创造或价值减损(投资资本回报率 - 资本成本)和现金余缺(销售增长率 - 可持续增长率)联系起来。该矩阵称为财务战略矩阵,可以作为评价和制定战略的分析工具,如下图所示。